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氯消毒为使用最广泛的饮用水消毒工艺,但氯消毒过程中会产生以C-DBPs和N-DBPs为主的消毒副产物,其中后者的毒性更强。文章对N-DBPs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类消毒副产物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为N-DBPs控制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纳滤/反渗透技术去除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卤乙腈(HANs)、卤代硝基甲烷(HNMs)、亚硝胺(NAs)、卤乙酰胺(HAcAms)为典型代表的含氮消毒副产物(N-DBPs)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纳滤(NF)膜和反渗透(RO)膜在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等机理的作用下,对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较好.阐述了NF膜和RO膜的去除机理及影响因素,探讨了其对水中...  相似文献   

4.
浣晓丹  罗岳平 《净水技术》1999,17(4):39-43,
自来水消毒对预防微生物疾病,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至关重要,但消毒过程中生成的各种副产物也威胁人体健康,目前,澳大利亚主要用氯和一氯胺消毒自来水。有些出厂水由于氯化而生成较高浓度的消毒副产物(DBPs),但除几家自来水公司并没有经常性地检测DBP浓度。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对澳大利亚饮用水的DBPs的性质、分布和含量等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5.
章靖  胡晨燕 《净水技术》2012,31(6):22-24,32
N-亚硝基二甲胺(NDMA)作为饮用水中一种新型的消毒副产物(DBPs),因其具有高致癌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该文介绍了NDMA的毒性和对人体的危害,并通过对活性炭吸附、强化混凝、化学氧化、高级氧化、生物氧化、紫外光降解和膜处理六种饮用水预处理工艺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各工艺对NDMA以及其前体物质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消毒净化过程产生的副产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诤  付学起 《净水技术》2000,18(3):13-16
本文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及其与水及水中携带的有机物反庆反生成的主要有机和无机副产物作一分析介绍,并就这方面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饮用水源的严重污染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有机消毒副产物(DBPs)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一问题,引用大量的文献,从DBPs形成的机理和成因,论述了控制这些副产物的各种方式和各自特点。并结合我国城市供200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探讨了将二氧化氯替代液氯用于控制消毒副产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饮用水消毒副产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本文论述了目前用于控制饮用水消毒副产物的方法与它们的特点,并指出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常育 《新疆化工》2003,(2):28-29
分析饮用水加氯消毒后副产物产生的条件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生活饮用水消毒和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胜 《山西化工》2003,23(1):66-67
介绍了生活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发展,阐明消毒的必要性和方法。针对消毒副产物的产生,提出了控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消毒可以有效除去病毒、细菌等有害微生物,但消毒剂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多种消毒副产物(DBPs),危害人类健康。基于对消毒副产物种类、生成及污染现状的探讨,归纳总结了DBPs的典型生物毒性及其毒性作用机制。为有效防控DBPs环境风险,深入探讨了针对去除DBPs前体物、优化消毒剂及消毒过程、DBPs毒性的调控策略。最后对DBPs生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策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DBPs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吸附水中新型含氮消毒副产物二甲基亚硝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甲基亚硝胺(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是水处理领域中颇为关注的强致癌性新兴含氮消毒副产物。该文系统研究了常见水处理材料及各类型改性颗粒炭活性炭(GAC)对NDMA的静态吸附特征。研究发现煤质颗粒活性炭和木质粉末活性炭对NDMA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活性炭纤维和煤质粉末活性炭次之,而石英砂、粉末沸石和硅藻土等基本不能吸附NDMA;煤质颗粒活性炭和木质粉末活性炭吸附NDMA的等温线可采用Freundlich模型描述,其k值仅分别为1.295和1.462(mg/g)(L/mg)^n,其1/n值分别为0.95和0.68,该结果说明活性炭难于有效吸附水中NDMA;起始溶液pH和不同离子背景条件下,颗粒活性炭的NDMA系统未见明显变化;对吸附效果较好的颗粒活性炭进行酸改性、碱改性和氮气热改性,结果表明三种改性方法均无法有效提高颗粒活性炭吸附NDMA的效果,酸性改性活性炭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的k值下降为0.5(mg/g)(L/mg)^n,其它两种改性方法较原碳的吸附容量略有降低。总体研究表明,部分类型活性炭对NDMA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但吸附容量均较低,不同改性方法均难于有效提高GAC吸附NDMA吸附效果,水处理用常规吸附法难于应对水中NDMA污染。  相似文献   

13.
饮用净水的直流电解消毒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研究直流电解杀菌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于饮用净水的消毒。电流密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在额定水流量1m^3/h,选定电流密度7.5mA/cm^2的情况下,水样的pH值低,杀菌效果好,水中的氨氮含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差,水中的氯离子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在电解杀菌应用于饮用净水的消毒中,杀菌效果十分显著,出水符合饮用净水卫生标准(CJ94-1999),且具有持续杀菌作用,可作为一种消毒装置应用于饮用净水的消毒。  相似文献   

14.
液氯和次氯酸钠对饮用水消毒效果的生产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次氯酸钠代替液氯消毒是未来饮用水消毒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次氯酸钠消毒对供水水质的影响一直缺乏生产性试验研究.以上海2个净水厂实际生产工艺考察了液氯和次氯酸钠2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对于其在微生物消毒效果、消毒副产物生成和对氮磷及有机物去除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种消毒方式对微生物的杀菌效率基本相同,但是次氯酸...  相似文献   

15.
饮用水管网中不同源有机污染物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管网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 直接威胁人类健康。本文简述了给水管网中的4类有机污染物, 即原水中带入的有机污染物、管材释放的各种添加剂及其降解产物、管垢释放产物或管垢生物膜和管内水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消毒副产物。根据现有的研究发现, 这4类有机物中, 以含量较多的消毒副产物类研究最多, 其次是管材释放的各种有机污染物, 而含量较低、种类繁多、取样困难的管垢释放产物及生物膜、水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研究较少。由于给水管网中的有机污染物成分多样, 同时在管网这个特殊的水环境中, 还会发生迁移、转化等复杂的过程, 本文在综述分析以上不同来源的污染物类型的基础上, 提出今后的研究可在高毒痕量有机污染物的鉴别、生物膜中有机污染物的释放规律及其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饮用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在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研究开发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归结起来主要有3个方向,即:强化常规处理、原水预处理、深度处理技术。强化常规处理包括新药剂、新材料的研制和新型工艺条件的研究。预处理方法按对污染物的去除途径可分为氧化法和吸附法。应用较广泛的深度处理技术有:臭氧活性炭、生物活性炭、膜分离技术、光催化氧化法和超声技术。  相似文献   

17.
袁展  吉红军  余冉  朱光灿 《化工学报》2018,69(6):2697-2707
依托江苏某自来水厂预臭氧+常规处理+臭氧-BAC深度处理示范工程,在浑浊度、TOC、CODMn、UV254等常规评价指标监测基础上,重点探讨不同臭氧投加量条件下各处理单元对总三卤甲烷生成势(TTHMFP)与总卤乙酸生成势(THAAFP)各类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BPFP)物质的去除规律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预臭氧最佳投加量为1.1 mg·L-1,后臭氧最佳投加量为1.8 mg·L-1时,预臭氧和臭氧-BAC深度处理单元对THMFP的去除以三氯甲烷生成势(TCMFP)为主,其去除量分别占TTHMFP去除量的86.8%和60.2%,对HAAFP的去除在预臭氧单元以三氯乙酸生成势(TCAAFP)为主,占THAAFP去除量的77.2%,在O3-BAC深度处理单元以氯代卤乙酸生成势(Cl-HAAFP)为主,占THAAFP去除量的70.2%。深度处理工艺不同工艺段在最佳臭氧投加剂量下对TTHMFP及THAAF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21.9%及63.2%,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总去除率达82.49%,说明该优化的深度处理工艺能够较有效地去除DBPFP,保障出水水质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M. Bahri 《Desalination》2010,250(1):414-826
Headspace-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 (GC-ECD) has been developed and studi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rihalomethanes (THMs) in treated water sample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thickness of the polymer coating, addition of salt, magnetic stirring, extraction temperature, and extraction time were studied. Extraction of the analytes was performed using HS-SPME with a 100 µm poly(dimethylsiloxane) coating followed by thermal desorption at 250 °C and GC analysis.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were 20 min extraction time at 35 °C with 25 w/v% NaCl. Analytical parameters such as linearity and limit of detection were also evaluated. The linear range of 1-100 µg/l was established with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 within the range, 1.3-11.7%. The limits of detection (LODs) were ranged from 1.4 ng/l to 6.1 ng/l. The average THM concentration was 88.16 µg/l which was well within the proposed European Union directive of 100 µg/l.  相似文献   

19.
孙婧  赵阁阁  张运波  王洪波 《净水技术》2020,39(4):80-85,107
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特别重要的一步。随着工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源中检测出大量种类复杂的有机污染物质,在消毒过程中这些有机物与消毒剂反应会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例如三卤甲烷、亚氯酸盐、溴酸盐等。因此,能否有效控制DBPs的产生成为了评价饮用水消毒质量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去除消毒副产物前体物是控制DBPs产生的关键。高铁酸盐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新型水处理剂,具有强氧化还原能力,处理后的水中基本不会产生DBPs且能有效地抑制一些常见DBPs。文中综述常见的DBPs及前体物的种类、DBPs控制方法以及高铁酸盐在饮用水处理中对DBPs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