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6,(7):35-38
根据冷榨芝麻油在煎炸过程中的色泽、酸价、过氧化值、羰基价、极性组分、苯并芘含量、木酚素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等指标来判断冷榨芝麻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煎炸试验表明:煎炸过程中冷榨芝麻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煎炸24 h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增大至1.16%,冷榨芝麻油吸光度、酸价、羰基价均不断升高,冷榨芝麻油苯并芘含量基本不变;煎炸18 h时羰基价达到了59.01 meq/kg;17 h后木酚素损失急剧加快,24 h时损失率为33.9%,极性组分由最初的4.2%上升到32%。由于17 h后,总木酚素含量降低较快,且在煎炸18 h时羰基价超过国标限制(≤50 meq/kg),因此,冷榨芝麻油的煎炸寿命约为17 h。 相似文献
2.
3.
4.
冷榨法与热榨法制取山茶油品质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生产高端山茶油产品提供数据参考,提升国内山茶油行业加工水平,本实验研究了山茶油冷榨法和热榨法两种制油方式的特点,并对所获得山茶油进行物理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榨山茶油色泽浅黄透明,具有淡淡的油茶清香,其酸价、过氧化值为热榨山茶油的0.77倍和0.66倍,磷脂含量是热榨山茶油的0.36倍,维生素E和角鲨烯是热榨山茶油的1.29倍和1.28倍,苯并(α)芘含量仅热榨山茶油的3%,实验室冷榨与热榨山茶油中塑化剂均未检出。说明冷榨山茶油在理化指标、营养元素含量、危害物含量等多个方面均优于热榨山茶油,是非精炼食用山茶油的一种优质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传统技术一般难以区分压榨芝麻油和精炼芝麻油。本研究以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为内源性指标依据,通过对多个不同品牌的正常压榨芝麻油和多个不同来源的精炼芝麻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正常的压榨芝麻油和精炼芝麻油在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含量上有极显著性差异(ρ<0.01),压榨芝麻油中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含量一般均小于0.5%,其中氧化甘油三酯寡聚物均小于或等于0.1%,而精炼芝麻油中的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含量均大于0.8%,其中氧化甘油三酯寡聚物均大于0.1%。用氧化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含量来鉴别压榨芝麻油和精炼芝麻油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对芝麻油外观品质、理化特性、抗氧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了水酶法芝麻油与其他工艺芝麻油(热榨法芝麻油、冷榨法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水酶法芝麻油的外观品质好,色泽浅,符合一级成品芝麻油标准;水酶法芝麻油的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介于冷榨法芝麻油和水代法芝麻油之间,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含量最低;水酶法芝麻油的抗氧化成分(生育酚、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最高,但未检出芝麻酚;与热榨法芝麻油、冷榨法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相比,水酶法芝麻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GC)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方法分析了控制热氧化前后冷榨芝麻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风味物质对芝麻油整体香气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确定控制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关键风味物质。结果显示,样品中的脂肪酸主要有7种,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和4种不饱和脂肪酸,热氧化后冷榨芝麻油中的亚油酸及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柠檬烯和罗勒烯等烃类是冷榨芝麻油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含量占风味物质总量的74.6%;热氧化后样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增加了10种,总峰面积是冷榨芝麻油风味物质总峰面积的2.68倍,3-甲基丁醛、癸醛、(E,E)-2,4-壬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等醛类含量高达67.9%,是热氧化样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亚油酸的氧化产物(E,E)-2,4-癸二烯醛是热氧化冷榨芝麻油中最重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9.
10.
不同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品质指标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冷榨、热榨以及预榨浸出3种制油工艺所得花生油的主要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VE含量及氧化诱导时间的测定,分析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碘值及皂化值最低,色泽最浅,香味最淡;热榨花生油的VE含量最高,氧化诱导时间最长;3种花生油的折光指数、相对密度、主要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别;浸出精炼花生油中有反式脂肪酸存在,浸出精炼新鲜花生油和陈年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90%和4.385%,这有望成为区别压榨花生油和浸出精炼花生油的特性指标。经过1年多时间储存后的3种花生油过氧化值都显著升高,大大超出花生油国家标准的指标要求;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酸值有小幅升高,回色现象严重;3种花生油香味变差,尤其是浸出精炼花生油的香味和口感严重劣变;3种花生油的碘值均降低至国家标准指标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温湿度的控制促使芝麻萌动,对不同萌动期芝麻的主要组分及萌动芝麻油的主要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芝麻木酚素含量进行测定,研究萌动对芝麻及芝麻油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控制萌动时间在6 h之内,芝麻的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幅度都很小,不会对出油率造成明显影响,同时对萌动芝麻油酸值和过氧化值的影响也不大。不同萌动期芝麻油脂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相差不大,随萌动时间的延长,芝麻油中维生素E含量增加(9 h和17 h时,维生素E含量分别提高10%和20%),芝麻素、芝麻林素含量稍有降低,芝麻油的氧化诱导时间延长;萌动芝麻经高温焙炒水代法提取的芝麻油中芝麻酚含量明显提高(增幅30%以上)。芝麻经适度萌动和焙炒后所提取的芝麻油品质更优,特别是在芝麻酚和维生素E含量上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12.
Quality of cold-pressed edible rapeseed oil in German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
基于消费社会学认同秩序与消费活动的理论框架分析,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山东、东北三省、内蒙古等省份及自治区的808份问卷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个人心理因素和客观属性对芝麻油消费需求的影响,并以是否为芝麻油主消费区为依据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心理因素中,芝麻油本质、外在标签和生产工艺认可度起主导作用,营销环境认可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有限;客观属性中,仅家庭月均收入水平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芝麻油主消费区和非主消费区购买意愿无差异,但两区域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基于以上结论,从政府、芝麻油生产企业和芝麻油销售端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芝麻产业健康发展和芝麻油稳定消费。 相似文献
14.
15.
16.
电子鼻在芝麻油及芝麻油香精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鼻时芝麻油、芝麻油香精和其他油脂样品进行了分析.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有效识别芝麻油、芝麻油香精和其他油脂,且电子鼻对芝麻油和其他油脂的识别比对芝麻油和芝麻油香精的识别效果更好;2号芝麻油香精和芝麻油样品的香气较为相似,其香气的模拟比较成功;电子鼻能够识别不同储存时间的芝麻油样品,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样品在PCA图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这可能与芝麻油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精制沙丁鱼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气相色谱仪(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仪(HS-SPME-GC-MS)对其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精制沙丁鱼油水分及挥发物、酸值、过氧化值均达到SC/T 3502—2016规定的精制鱼油二级标准;精制沙丁鱼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6.66±0.18)%,其中EPA与DHA总含量为(23.41±0.16)%;精制沙丁鱼油的关键风味成分为壬醛、丁醛、己醛、十一醛、2-壬酮、乙苯,具有甜香、果香等风味的挥发性成分种类较多,如萘、2-十一酮,对鱼油的风味有一定的修饰作用。该研究为精制沙丁鱼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麦芽糊精、大豆分离蛋白为复合壁材,使用复配乳化剂A,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对冷榨菜籽油进行了粉末油脂制备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最佳配方和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制备的最佳配方为大豆分离蛋白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复配乳化剂A添加量1.5%,总固形物质量分数20%。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进料温度45℃,压缩空气压力在0.18~0.20 MPa,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80℃。在上述优化条件下进行了中试生产,制取了3种不同芯材用量的冷榨菜籽油粉末油脂,包埋率可达89.7%以上,产品色泽及溶解性好,储藏稳定性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