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本文通过净化法使 Ni-32.5wt-%Sn 共晶合金液获得深过冷,对该合金液在不同过冷条件下的凝固机制和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过冷度小于约10K 时,该合金液凝固生成 Ni_3Sn相和 Ni(α)相层片共晶。在深过冷条件下,由于 Ni_3Sn 枝晶的自由生长速度远大于 Ni(α)枝晶的自由生长速度,再辉过程中,Ni_3Sn 相和 Ni(α)相不能以匹配方式生长,而由 Ni_3Sn 相作为领先相以枝晶簇方式生长。再辉过程中形成的枝晶簇,其内部 Ni_3Sn 枝晶进一步熔断粗化及 Ni(α)相在Ni_3Sn 枝晶间形成生长,最后形成非规则共晶组织。当过冷度小于130K 时,再辉之后,枝晶簇间存留有较大体积的成分仍为 Ni-32.5wt-%Sn 的合金液,这部分合金液在共晶平台阶段以层片共晶方式凝固,所以试样内部的组织由非规则共晶区和层片共晶区组成。 相似文献
4.
5.
本工作采用熔体急冷装置对过共晶铝硅熔体进行深过冷处理,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了硅含量和熔炼工艺对熔体深过冷过共晶铝硅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在800℃熔炼,保温时间为30 min时,熔体深过冷处理可抑制Al-(14~18) Si合金熔体在凝固过程中初晶硅的析出。当Al-18Si合金在800℃熔炼,保温时间超过30 min时,深过冷Al-18Si合金熔体在室温金属模型中凝固时可完全抑制初晶硅的析出,获得无初晶硅的凝固组织。 相似文献
6.
深过冷Fe-B-Si共晶合金凝固组织纳米化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深过冷及深过冷加水淬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样品直径为16mm,高为15mm,组织中晶粒平均尺寸小于120nm的Fe76B12Si12合金块体纳米材料。理论分析与实际计算结果表明:该合金凝固组织纳米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共晶两相的生长速度小、组织粗化速率小、溶质平衡分配系数低以及具有相对较低的熔化焓;深过冷Fe-B-Si合金块体纳米软磁材料制备的理想条件是:获得超过冷、选择主要由溶质扩散控制生长的共晶合金成分、获得Fe2B(Si)相为完全准球状形态的二次粒化非规则共晶组织。 相似文献
7.
8.
9.
10.
深过冷定向凝固工艺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过冷度的遗传性,提出了将合金熔体深过冷与传统定向凝固相结合的深过冷定向凝固技术,并在自制的实验装置上,对SDS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实现了Cu与w(Ni)为5.0%合金的深过冷和深过冷定向凝固。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落管无容器处理技术研究了Sb74.7Sn25.3二元过包晶合金的快速凝固,获得的合金粒子直径D介于70~1080μm之间。理论计算表明,随着粒子直径的减小,过冷度和冷却速率均呈指数关系增大,最大过冷度为298K(0.36TL)。研究发现,在自由落体条件下,快速凝固组织由初生Sb固溶体相和包晶SbSn金属间化合物相组成,Sb固溶体相以非小平面和小平面两种生长方式长大。当过冷度增大时,释放的熔化潜热增多,初生相逐渐细化,非小平面初生Sb相由"粗大枝晶"向"碎断枝晶"转变,当D<400μm时,一次枝晶臂显著变短,二次枝晶间距明显减小;同时发生溶质截留现象,初生Sb固溶体相中溶质Sn的固溶度发生了显著拓展,由ΔT=32K时的7.86%(原子分数,下同)线性增大至ΔT=298K时的10.47%。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研究过冷Ni–0.5%Pb(原子数分数)合金过冷组织的演化行为,阐明其组织演化和晶粒细化的基本机制。方法 采用熔融玻璃净化和循环过热方法制备出过冷度为0~255 K的试样,并结合枝晶生长的动力学–热力学模型,研究其深过冷快速凝固行为机制。结果 在0~255 K过冷度范围内,随着过冷度的增大,Ni–Pb偏晶合金的微观组织发生了2类晶粒细化现象,组织形态由粗大树枝晶向粒状等轴晶转变。结论 第1类粒状晶的形成是由于枝晶熟化和再辉重熔导致发达枝晶破碎,第2类粒状晶的形成是由于在应力和应变能的作用下,枝晶碎变和再结晶引起了晶粒细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耗散结构理论所建立的凝固模型,推导出的过冷度方程,指出金属的凝固与结晶凝固系数β是密切相联系的。其中结晶凝固系数为并且讨论了ρ值在不同情况下的物理意义以及β值在金属凝固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耗散结构中的Lotka—Volterra动力学模型,本文研究了凝固过程中的振荡作用,给出了凝固振荡模型,讨论了它的性质。这是一个动态凝固过程的模型,得到了已有实验的验证,可用来描述某些以前传统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The homogeneous liquid was separated into two phases,(Fe,Co)-rich L1 and Cu-rich L2,once the melt was undercooled below a liquid-phase separation temperature T sep.If the duration from T sep to T s1(solidification temperature of L1 phase),termed the liquid-phase separation interval t,exceeded a critical value,an egg-type structure was observed.By utilizing 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es(DTA),the solidification process of the undercooled Fe-Co-Cu alloys was studied.Additionally,an immiscible boundary was obtained,which was a convex parabola with a symmetrical axis of x Cu =0.52.Depending on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L1 and L2,the minor phase was nucleated firstly to form liquid droplets and separated from the original liquids at the beginning of liquid-phase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