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集成波导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技术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介绍了集成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的工作机理和基本结构,并通过基于传统波导模式的分析法结合表面等离子体波的色散方程,发展出简单实用的波导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波导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的工作状态进行了理论建模,给出了各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这证明该方法是分析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优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在对2款耳罩式耳机进行频响曲线测试时,发现这2款耳机在频响曲线的低频和中频共同存在2处异常共振.针对这2处异常共振,通过测试、对比耳机在不同条件下的频响曲线和对耳机进行理论分析、线路图仿真,得出和验证了这2处异常共振分别由皮套与耳机结构体的振动和后腔壁的板共振引起,并给出了抑制共振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德阳  彭华  马金全 《电子学报》2017,45(8):1864-1872
随机共振为微弱通信信号的检测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自适应随机共振新方法,重点研究基于随机共振的微弱周期信号检测技术,将人工鱼群算法和归一化处理结合增强随机共振,适当添加噪声并设定自适应步长策略及迭代停止条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对比传统群智能算法处理随机共振其在算法适应性及稳定性、最佳共振精确度、寻优收敛速度、精度方面有明显提升,并为信噪比增益带来3-5dB的提升,运算时间复杂度降低逾70%.  相似文献   

4.
微波薄膜铁磁材料主要参数是共振磁场强度和共振线宽,基于VNA的扫场测试可直接得到共振磁场强度和共振线宽,而且测量精度高,可测量薄膜方向性,但耗时长.而扫频测试虽然只能得到谐振点频率和频率宽度,且精度低,但速度极快.通过理论论证和实验分析,探讨了一种扫场和扫频相结合的新技术来解决这个矛盾.首先估算铁磁材料的另两个特征参数...  相似文献   

5.
随机共振(SR)是指在一定的非线性条件下,由弱周期信号和噪声(随机干扰)合作而导致的系统强周期输出的现象.介绍了随机共振的起源和绝热近似理论、本征值理论、非周期理论、自适应理论等随机共振理论;提出了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测度方法及指标,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各个领域利用随机共振检测弱信号的应用研究实例.最后对随机共振的研究进展做了概括分析.  相似文献   

6.
应用激光多普勒技术测量HGA共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硬盘磁头HGA组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计算,介绍了激光多普勒技术用于硬盘磁头HGA组件的共振测量的原理,并据此设计了激光多普勒测量系统用于测量HGA共振特性.使用该测量装置,成功的测量了三组HGA的共振数据.试验表明,该测量系统能有效的实现HGA共振测量,并可获得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共振隧穿RT器件为主要器件,设计了上边沿触发的共振隧穿D触发器.该触发器以1-of-2共振隧穿数据选择器为核心电路,带预先置位和复位功能.此共振隧穿数据选择器电路的设计方法还能用于实现其他触发器电路,为采用基于RT器件设计触发器电路提供了一种新的并且有效简单的方法,弥补了共振隧穿电路中只能用MOBILE单元来设计时序电路的单一性,丰富了量子电路中触发器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测量了金属腔量子阱红外探测器在斜入射条件下的光电流谱,斜入射条件分为入射面垂直于器件长轴和平行于器件长轴两种情形.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金属腔共振模对入射角度的依赖性.实验结果表明:入射面垂直于器件长轴时,腔模共振波长不随入射角度变化;入射面平行于器件长轴时,腔模共振波长随入射角度变大而向短波移动.测试结果和推导出的共振...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数字电路天关一信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基于共振隧穿RT(Resonant Tunneling)电路的翻转-传输理论,建立了适用于共振隧穿电路的翻转-传输代数系统,确定了两种联结运算,并用共振隧穿器件实现了该两种联结运算的基本电路结构.为设计共振隧穿电路特别是基本逻辑电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如何从强噪声背景下提取有用的弱信号问题,利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随机共振技术进行了信号检测的研究,发现该方法提取弱信号切实可行.介绍了随机共振的基本原理,提出了随机共振去噪检测弱信号的新方法.并通过仿真研究了系统的随机共振现象,实验证明了随机共振技术在强噪声背景下检测弱信号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极化转换在太赫兹调制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传统的极化转换器件存在尺寸大、集成度低、损耗高、带宽窄等诸多不足。该文提出一种对称“山”型超表面共振单元结构,可用于实现反射、透射极化转换器件的设计。其中反射型器件实现了极高极化转换率的宽带线极化转换,透射型器件实现了相对带宽达135.5%的超宽带线极化转换。采用各向异性理论分析了反射型器件产生极化转换的机制,并基于多重干涉理论对共振结构阵列与金属背板构成的类F-P腔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仿真吻合较好。进一步使用正交线栅类F-P腔与共振结构阵列,构成透射型器件,并深入分析了共振单元结构不同部分对宽带极化转换的贡献,讨论了不同结构形成的极化转换频段间的耦合方式。研究结果为基于固定相位差的超宽带偏振极化转换器件的实现以及超表面类F-P腔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CuO的不同掺杂浓度对表面等离子共振角的影响,提出一种新型的棱镜耦合法Ag-SnO2(掺杂CuO)复合膜表面等离子共振光学传感器结构.采用射频反应溅射法在清洗处理后的金红石棱镜上依次制备Ag膜(50nm),SnO2膜(50nm),CuO和SnO2膜(50nm)4层膜结构,CuO的厚度依其不同的掺杂体积分数的不同而不同,经过退火实现SnO2薄膜的掺杂得到复合膜.以He-Ne激光62.8nm为入射激励光源,通过采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方法,CuO的掺杂体积分数分别为0,0.01和0.05时,得到共振角分别为59.61°,60.52°和61.3°的结果.结果表明,CuO掺杂的体积分数越大,表面等离子共振的共振角越大.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适应滤波技术的NQR信号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炸药探测中微弱核四极矩共振信号的处理方法.针对核四极矩共振信号极其微弱且存在严重的振铃拖尾干扰,设计了自适应抵消器,利用干扰信号间的相关性,有效抑制了振铃拖尾,把核四极矩共振信号从干扰中提取出来.提高了核四极矩共振信号的信噪比,提升了系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波分析用于表面等离子体波光谱的噪声滤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光纤表面等离子体波传感器,对小波阈值去噪的方法在测定表面等离子体波光谱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研究.首先将高斯白噪声加入理论SPR光谱,利用Daubechies9和Symlet7、11、14、1 5等五种小波分别对其进行去噪.将去噪后的共振峰强度和共振波长与理论值相比较,可知Symlet11小波用于SPR光谱的去噪性能较好.搭建光纤SPR传感器实验系统,利用Symlet11小波对在五个不同时刻测得的SPR反射光谱进行去噪,去噪后的共振波长和共振强度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4039 nm和0.2231%,通过对比证明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能较好地修正由于噪声所产生的共振波长漂移,使得光纤SPR传感器满足实际运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振动试验中的共振搜索方法.一般要求的共振搜索可以通过传感器和软件控制的方法进行,以更准确更快捷的方式为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耳语音转换为正常语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汉语耳语音转换为正常语音的方法.首先提取正常语音、耳语音的共振峰参数,使用BP神经网络训练出耳语音到正常语音共振峰参数的转换模型;然后根据模型求出与耳语音对应的正常语音共振峰参数,采用共振峰合成的方法将耳语音转换为正常语音.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转换的正常语音DRT得分为80%,MOS得分为3.5,在可懂度和音质方面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假设超晶格的"锯齿形"沟道对粒子的作用可等效为形状相似的周期调制,引入正弦平方势,并在小振幅近似下,把粒子运动方程化为具有硬弹簧特性的Duffing方程.利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共振线附近的粒子运动行为,讨论了系统的主共振、子共振和超共振.计算了超晶格"锯齿形"沟道的临界斜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能带工程或超晶格光磁电效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8.
罗诗裕  邵明珠 《半导体学报》2005,26(11):2097-2101
假设超晶格的"锯齿形"沟道对粒子的作用可等效为形状相似的周期调制,引入正弦平方势,并在小振幅近似下,把粒子运动方程化为具有硬弹簧特性的Duffing方程.利用多尺度方法分析了共振线附近的粒子运动行为,讨论了系统的主共振、子共振和超共振.计算了超晶格"锯齿形"沟道的临界斜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为能带工程或超晶格光磁电效应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9.
设计,数值模拟和讨论了一种具有两个宽带和扁平的吸收带的超材料吸收器,其中一个是腔共振吸收带,另一个是电共振吸收带.电共振的吸收带由于空腔尺寸(d)或者介质层厚度(H)的增加而蓝移,而腔共振吸收带则表现出红移的现象.同时,电共振和腔共振吸收带可以通过优化吸收器的结构设计耦合为一个吸收带.最后,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射角度的改变对电共振和腔共振吸收带的影响.利用不同波段的共振模式形成不同吸收带的方式提供了将双吸收带调制为单吸收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设计, 数值模拟和讨论了一种具有两个宽带和扁平的吸收带的超材料吸收器, 其中一个是腔共振吸收带, 另一个是电共振吸收带.电共振的吸收带由于空腔尺寸(d)或者介质层厚度(H)的增加而蓝移, 而腔共振吸收带则表现出红移的现象.同时, 电共振和腔共振吸收带可以通过优化吸收器的结构设计耦合为一个吸收带.最后, 数值模拟研究了入射角度的改变对电共振和腔共振吸收带的影响.利用不同波段的共振模式形成不同吸收带的方式提供了将双吸收带调制为单吸收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