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稀土功能材料专项工程为我国稀土功能材料产业定下目标。想要实现目标,需要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稀土功能材料,路漫漫矣。  相似文献   

2.
功能材料作为新材料研发领域的核心与主流,不仅是发展我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高技术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而且是改造与提升我国基础工业和传统产业的先导与依托。"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是1991年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功能材料分会、科技部"863"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重庆材料研究院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电子学  相似文献   

3.
《热加工工艺》2005,(4):3-3
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稀土办公室的信息.“十五”期间,我国在稀土采矿、选矿、冶炼、分离、加工等方面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在稀土新材料领域的研制与开发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已基本形成从稀土冶炼、分离提纯向高新技术材料应用领域延伸的生产体系;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研磨材料、稀土贮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已由跟踪模仿国外阶段进入自我创新阶段,并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正稀土功能材料及稀有金属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体现了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在现阶段,该行业仍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部分金属产能过剩、材料加工装备较为落后等问题。未来五年是该产业快速发展时期,向自主研发、向高端精深技术、向民用领域拓展,是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正式编制出版的《有色金属行业高新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涵盖了当前有色金属行业已经产业化或极具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并遵循动态调整的原则,定期删减或增列产品信息,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0月16-17日,由中国金属学会功能材料分会、中国稀土学会固体科学与新材料专业委员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储氢材料分会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功能新材料学术论坛暨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储氢材料分会年会"在南昌召开。来自国内近50家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储氢行业相关企业的专家代表共计80余人  相似文献   

6.
《有色金属分析》2003,(6):51-52
在世界制造业、新材料业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的新材料行业备受瞩目。作为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稀土永磁材料,尤其是钕铁硼产业也进入了关键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高技术新材料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新材料是高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即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又是其它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和先导,新材料的发展亦有赖于其它高技术的支持或支撑,所以称其为高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新材料一般指那些具有优异性能而正在开发或有发展前景的一类材料。其产生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理论的突破或偶然的发现而出现的材料,如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激光晶体、光导纤维与金属玻璃等;另一类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或进行成分  相似文献   

8.
《金属功能材料》2013,(5):38-38
超材料是一类通过设计获得的具有常规材料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能的人工材料或功能器件,其性能及功能的实现主要来源于人工结构而非构成其结构的材料。由于超材料内部结构的可设计性,超材料可以实现超越自然材料的电磁功能。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是专业从事超材料及其应用的创新机构,在"十二五"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超材料及其相关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中国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国材料科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出了使中国成为材料强国的奋斗目标和办法。  相似文献   

10.
磁致冷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磁致冷材料磁热效应的表征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各温度区间磁致冷材料的研究进展。在20K以下温区,磁致冷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具有高导热率、低点阵热容和极低有序化温度的石榴石,如Gd3Ga5O12(GGG),Dy3Al5O12(DAG),Gd3Ga5-xFexO12(GGIG)及Er基磁致冷材料;20K~77K温度区间,磁致冷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重稀土金属间化合物中,如(Dy1-xErx)Al2复合材料等;在室温附近,具有大磁热效应的磁致冷材料以稀土Gd,Gd5(SixGe1-x)4(0≤x≤0.5)和MnFeP1-xAsx(0.15≤x≤0.66)合金为代表,特别是Gd5Si2Ge2(Tc=274K)和MnFeP0.45As0.55(Tc=300K)合金,在磁场5T下具有巨磁热效应,是Gd的2倍以上。总结了各温度区间磁致冷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评述了室温磁致冷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室温磁致冷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汽车材料是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要研制更经济、更安全和更轻便的汽车,材料是关键的一环。近几年,有色金属新材料是正在发展之中的、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材料。一、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是汽车上应用得最快最广的轻金属,关键在于铝合金本身的性能。由于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兵器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各种新型高强高韧、高比强高比模、高强耐  相似文献   

12.
从材料设计的角度,基于设计创新理论,着重从新材料利用、材料问题的解决、功能材料、材料组合、逆向思维等方面,阐述了材料的选用和设计对产品的功能、形态及其使用方式的创新作用.充分显示了材料选用及设计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摘     
《中国有色金属》2012,(5):21-22
新材料产业目标产值2万亿稀土永磁等将获重点发展昨(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的目标为: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150亿元的综  相似文献   

14.
唐轩 《金属世界》2004,(1):36-37
为了适应现代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新材料。这些举世瞩目的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将使人类由“重、厚、长、大、单功能”的钢铁材料时代逐步进入“轻、薄、短、小、多功能”的新材料时代。  相似文献   

15.
时至今日,永久磁体已经广泛应用在工业、家庭用品、汽车、航空和航天等各个领域;在西欧,每个家庭平均使用50个永久磁体。文献[1]详细综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了商用永磁材料,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稀土材料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土族的独特性质是由于它特异的电子结构,其中4f电子的空间大小和能量起着最关键的作用。稀土族的三价离子,其最外层电子结构为S2P6,特别是La~Lu都为完全相同的5S25P6结构,因此稀土族离子的化学性质很相近,相互分离很困难。1 稀土材料的应用稀土材料的应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其4f电子结构特性的材料;另一类是与4f电子结构无直接关系,而是利用其离子半径、电荷、化学性质等的材料。发光材料 彩色电视机最初用稀土红色萤光体为YVO4∶Eu3 ,随后开发了采用稀土族的各种萤光体,且性能不断提高。目前在照明、显示器、X射线增感…  相似文献   

17.
AgSnO2是最有可能替代AgCdO的触头材料,但AgSnO2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先天的缺陷。添加稀土元素能否增大AgSnO2触头材料的润湿性,改善其缺陷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通过杨氏方程可知,润湿角θ越小,材料的润湿性越好。本工作选取La和Ce两种稀土元素,选取与SnO2的3种不同配比制备触头材料,利用座滴法测量了银基触头材料的润湿角。再与AgSnO2触头材料的润湿角进行对比。从测量结果可知,La元素对AgSnO2触头材料润湿性的改善效果明显。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对AgSnO2和AgSnO2La2O3两种触头材料进行了模拟电弧试验,并对其进行微观分析。从而证明了AgSnO2La2O3触头材料的润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10月16~18日,“2010航天工程高性能材料需求与应用高端论坛”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此次高端论坛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联合主办。围绕“十二五”我国航天工程的发展规划及对新材料的需求的主题,近300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分享我国新材料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新材料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航天空间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深度融合与对接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发展进程,是稀土工业是否步入高技术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功能材料,目前已被广泛地用于计算机、通讯、医疗、冶金、化工、机械、电子和汽车等领域,并且在使器件小型化、轻型化及提高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近日,记者就我国铁铁硼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情况向有关专家进行了一些采访.发展喜人成就非凡据介绍,自钛铁硼稀土磁体问世以来,其发展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钛铁硼磁体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在钛铁硼磁体开发不断登上新的高峰的同时,钦铁硼磁体的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新材料的定义 为适应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新近出现或研发出来的具有传统材料无法比拟或更为优异的性能之各种新型材料,均称为新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