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的宜居城市内涵和评价标准,并从多尺度的宜居性空间评价、城市宜居性的社会分异和社会经济绩效、宜居城市理论探索等方面对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应重点关注宜居城市的系统性、人本性和规划前瞻性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北京2020年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北京首次提出宜居城市这个极具创新性的城市职能发展目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宜居城市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从宜居城市的内涵到宜居城市的评价体系,各方面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展开。通州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中心城行政办公、  相似文献   

3.
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宜居城市的内涵,并分析了宜居城市与人居环境、居住环境、生态城市等相关概念的异同点.认为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生活方便的城市、出行便利的城市,也是一个居住舒适的城市.最后从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和评价标准辨析,重点从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包容开放等视角梳理总结了世界宜居城市建设经验,阐明其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借鉴启示。北京应该从健全宜居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鼓励低碳交通出行等内容来促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人文本,即尊重居民的生活感受,把居民的幸福感作为衡量宜居城市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本文从居民幸福感的视角来理解宜居城市,以期帮助建设真正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文章从自然环境舒适性、服务设施便利性、人文环境舒适度三个维度解析宜居要素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以居民幸福感为导向的宜居城市应当具备以下特点: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城市设计;关注不同群体,重视弱势人群的人文关怀;重视公众深度参与的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6.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建设部科技司评审验收,日前正式对外发布。该标准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对宜居城市进行了评分,根据不同得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和宜居预警城市。  相似文献   

7.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5年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下设三个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概念研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8.
城市作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它理应是一个方便、舒适、愉快、满足人们的各种复杂需要的生活环境。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高速发展,许多城市的突出问题,如人们对改善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显现,推动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目标。然而,目前国内关于如何构建宜居城市仍然是在探索和研究阶段中,宜居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方法的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宜居城市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内容和特点,总结和分析国内和国际宜居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对宜居城市元素的评价标准和宜居城市与园林关系的梳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宜居城市的起源、内涵、理论基础及评价标准的文献整理分析,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结合宜居城市核心内容探讨了宜居城市的社会空间内涵,即公平正义的空间资源布局,丰富多元的社会空间互动和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共享。社会空间层面的宜居城市新内涵解读有益于社会阶层的异质性空间融合,缓和社会资源不公现状,提升城市社会宜居度。  相似文献   

10.
宜居城市:如何认识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居城市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规定的四大城市功能定位之一,也是北京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如何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宜居城市,对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