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3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穿刺药盒植入术,将导管留置于患侧肢体髂外动脉,经导管药盒系统每日灌注前列腺素E1(PGE1)100 μg,尿激酶(UK)20万U及脉络宁20 ml.每一疗程为7~10 d.结果所有13例患者血管造影显示:1例于股浅动脉中段闭塞,9例动脉水平完全闭塞,3例胫前动脉完全闭塞,胫后动脉及腓动脉远端闭塞.经治疗后,其中3例已有坏疽者最终截肢,10例无坏疽者皮温升高,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明显改善,行走距离均大于500 m  相似文献   

2.
樊晓乐  赵辉 《工业加热》2019,(1):98-101
【摘要】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率逐年上升,若治疗不及时可发展为栓塞后综合征(PTS),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下肢血栓脱落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不断发展,介入治疗以快速开通靶血管、保护静脉瓣功能、对血管内膜损伤较小、降低PTS发生率、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等综合优势逐步被患者所接受。本文就目前急性下肢DVT主要介入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烧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其特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烧伤并发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37~67岁,中位年龄46.1岁;火焰伤9例,电击伤2例,热液伤2例;烧伤面积为1%~88%,平均(37.08±30.60)%;11例伴发下肢烧伤,其中8例双下肢烧伤;5例伴发吸入性损伤;烧伤后13~72 d发现DVT,平均(38.69±16.83) d。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介入手术技术均获成功(13/13)。3例经右侧颈内静脉入路,10例经健侧股静脉入路分别接受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及抗凝治疗;7例留置溶栓导管接受接触溶栓,4例静脉溶栓,2例未溶栓治疗。未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介入治疗有效率为84.6%(11/13)。结论 介入治疗烧伤后DVT安全、可靠,但在穿刺点选择、是否留置溶栓导管方面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摘要】 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更新、补充、修订。再次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介入治疗,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常见病,常隐匿发病,辅助检查能明确诊断及病变范围,提供临床治疗方案,目前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金标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优势逐渐得到体现,近年来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新的检查方法,包括相位对比血管成像、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VESPA(venous enhanced subtracted peak arterial)、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直接血栓成像、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非增强MR血管成像等序列成像方法,本文对这些最先进的磁共振技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摘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检查等。准确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其临床治疗、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分别论述上述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综合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0月的10例APS合并DVT病例的临床资料。单纯抗凝组(A组)4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溶栓并联合全身抗凝组(B组)6例,术后均口服华法林至少1年。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A组治疗前两大腿周径差为(5.55 ± 0.51)cm,治疗后为(1.85 ± 0.31)cm,B组治疗前两大腿周径差为(5.13 ± 0.45)cm,治疗后为(0.95 ± 0.26)cm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腿周径均有缩小(均P < 0.01),B组较A组明显(P < 0.05)。B组消肿率比A组消肿率高[(81.7 ± 4.1)%比(67.3 ± 3.6)%,P < 0.01]。B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A组[(13.83 ± 0.75)d比(20.75 ± 2.63)d,P < 0.05]。A组3例有效,1例无效;B组患者均治愈。结论 经颈静脉置管溶栓联合全身抗凝治疗APS合并DVT疗效明显,并且安全、省时;单纯抗凝治疗疗效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综合性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并就相关临床资料和并发症进行总结。方法 收集2000年8月- 2010年8月DVT患者196例,先经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行髂股静脉造影明确血栓部位与程度。196例中,放置下腔静脉滤器185例,髂静脉支架21例,采用经导管溶栓、扩张球囊破栓。若球囊对狭窄部扩张疗效较差,则植入支架,196例中36例髂总静脉植入支架。对髂、股静脉开口闭塞者行超声引导下腘静脉穿刺。根据溶栓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如团注法、滴注法和双路法。结果 185例滤器放置成功率为100%,留置导管时间3 ~ 11 d,平均6.8 d。治愈136例,明显有效48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8%。结论 采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技术治疗下肢DVT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通过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血栓清除率评估治疗效果,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缓解,患健肢大腿周径差由术前(4.5±0.6) cm下降至术后(1.0±0.4) cm(P<0.05)。尿激酶平均剂量(18.4±3.1)万U ,平均溶栓时间(4.2±0.7) h。19例DVT完全清除(>90%),2例大部分清除(50%~90%),1例部分清除(<50%)。术后6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血红蛋白尿,经补液水化后当日缓解,无肺栓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药物机械偶联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安全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王颖  张曦彤 《工业加热》2013,(9):764-767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入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DVT复发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326例有完整监测及随访资料的已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下肢DVT患者,回顾分析复发和未复发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DVT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DVT介入治疗后复发率为29.8%(97/326)。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抗凝、合并Cockett综合征、手术、创伤及首次治疗结果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VT复发与抗凝不足、合并Cockett综合征、首次治疗是否治愈、合并手术、创伤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完善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38例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全部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溃疡和坏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口出血1例,伤口瘀斑5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卧位的护理,肢体血运和伤口出血观察和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20例发生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所有患者均具有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症状、体征,并行MRA或CTA明确诊断,经静脉造影明确病变长度、范围和程度,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PTA)对病变部位进行治疗,成形术失败时,行血管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MRA、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静脉造影,成功处理了20例患者共17条狭窄静脉,其中成功进行PTA 15例,支架植入成功2例,术后狭窄静脉血管通畅,侧支循环消失。首次PTA后再狭窄发生率为11.8%,再次行PTA。所有手术成功病例随访至今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静脉通畅率良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解剖部位,评价手动机械性血栓碎吸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8年4月至2011年3月745例急性LEDVT机械性血栓碎吸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静脉造影显示的血栓解剖部位,分为中央型258例(A组),混合型487例(B组),经健侧股静脉安置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 ~ 14 F鞘管手动机械性碎吸血栓。287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采取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处理。随访16 ~147个月,平均(46 ± 39)个月,根据临床症状及造影复查,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A组分别为(1.34 ± 1.07)和(0.93 ± 0.52)cm,B组分别为(2.89 ± 1.53)和(1.72 ± 0.89)c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9.46、24.13,P = 0.000、0.000和t = 16.14、17.79,P = 0.000、0.000)。随访发现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A组下降为(0.53 ± 0.42)cm,B组为(1.42 ± 1.35)c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3.38,P = 0.000)。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分别为27.91%(72/258)、13.18%(34/258)、0%;B组分别为35.12%(171/487)、22.59%(110/487)、2.46%(12/4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98,9.58,5.00,P = 0.046,0.002,0.025)。A组静脉通畅率为96.51%,瓣膜功能正常率为78.68%,B组分别为78.03%和56.47%,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52.70、40.57,P = 0.000、0.000)。随访疗效A组优占92.64%,B组占65.0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7.58,P = 0.000)。结论 急性LEDVT机械性血栓碎吸治疗,应根据血栓解剖分布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央型单纯机械性血栓碎吸治疗效果最好,而混合型应配合系统溶栓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 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2月苏北人民医院介入科对23例内镜下止血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血管造影及血管腔内治疗,对明确有对比剂外溢的出血直接征象的患者行栓塞治疗。对于肠道血管增多、扭曲、紊乱的间接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药治疗。结果 23例患者造影阳性发现为19例,其中16例为行内镜下钛夹治疗失败的患者,造影检查发现对比剂外溢的直接出血征象,栓塞治疗后出血均得到控制,随访1个月内未出现再发消化道出血症状。3例造影发现间接出血征象的患者行留置导管泵入缩血管药物3 ~ 7 d,经导管泵入垂体后叶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患者出血逐渐停止,2例患者出院后1个月内再次出现出血症状。4例造影未有阳性发现的患者行经验性栓塞术后继续行内科止血治疗,止血效果欠佳。结论 对于内镜下治疗失败的动脉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以行选择血管腔内治疗,尤其是对内镜下发现明确出血的患者效果更佳。术前的内镜检查对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检查发现异常血管病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经动脉介入栓塞(TAE或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8年8月-2011年11月的11例采用急症介入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得以成功止血,术后30 d生存10例(90.9%),术后3个月生存6例(54.5%),术后1年生存3例(27.2%)。结论 TAE(TACE)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不仅能达到立即止血,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还能为后续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主要累及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罹患率逐年增高。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文件的出现,有助于规范治疗选择,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长球囊、长支架的应用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覆膜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等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内膜下成形术及多种新器材的问世,提高了髂股动脉长段闭塞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复合手术在下肢ASO的治疗方面已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然而,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以进一步提高ASO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报道介入治疗胆管支气管瘘2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介入治疗胆管支气管瘘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 2例女性老年患者,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胆管支气管瘘,在DSA透视下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置入内外引流管各1支。结果 手术均顺利进行,引流管位置良好,术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介入治疗胆管支气管瘘微创、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CT静脉造影(CTV)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下肢静脉各段分布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05例下肢DVT患者CTV和DSA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比较CTV三维图像和DSA造影结果,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血栓分布,分析血栓形成原因。 χ2检验法对比CTV和DSA对下腔静脉,双侧髂外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髂内静脉、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CTV显示105例患者中DVT在双下肢11例,左下肢71例,右下肢23例。DSA未能显示20处髂内静脉血栓和31处股深静脉血栓。CTV显示下肢血栓近心段及双侧肾静脉是否受累比DSA更清晰。CTV和DSA对下腔静脉血栓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对左髂外静脉(χ2=0, P>0.05)、右髂外静脉(χ2=1.33, P>0.05)、左股浅静脉(χ2=0.50, P>0.05)、右股浅静脉(χ2=0, P>0.05)、左腘静脉(χ2=0, P>0.05)、右腘静脉(χ2=0,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左髂内静脉(χ2=12.07, P<0.05)、右髂内静脉(χ2=4.16, P<0.05)、左股深静脉(χ2=22.04, P<0.05)、右股深静脉(χ2=5.14, P<0.05)血栓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下肢局部血栓形成好发于易受到外压的左髂总静脉分叉处、腹股沟区和腘窝区。CTV既能清晰显示下肢各段静脉血栓形成,也能显示DSA难以诊断的髂内静脉和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介入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