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观察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术前牵引垫枕,术中利用骨科手术床行过伸复位,再行PVP治疗。在术前、术后3 d、术后12个月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评分(VAS),计算术前、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率。结果 16例20个椎体操作成功,骨水泥向椎体前方渗漏5例,侧方渗漏2例,向椎间盘内渗漏2例,无椎体后方渗漏。VAS评分由术前8.5 ± 1.2降低至2.5 ± 1.4,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率为(40.1 ± 23.5)%。结论 过伸复位联合单侧入路的PV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 1.5)ml,128节腰椎为(4.5 ± 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 ± 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 ± 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 ± 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 < 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CT图像测量进针参数参考下单侧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51例患者(67个椎体),在PVP前,采用PACS系统自带测量软件于CT图像上划线模拟单侧进路的可行性,以及测量经皮进针点与棘突间的距离和进针角度,在X线透视下行单侧PVP,模拟线提示不能单侧进路者改用双侧进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和WHO评分法分析疼痛缓解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计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用(x ± s)表示。结果 在CT测量参数参考下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48例(64个椎体)模拟线满足单侧入路条件者穿刺成功率为100%。3例在CT图像测量中不能满足单侧入路,改用双侧进路PVP的方法。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不同患者、不同椎体PVP手术穿刺角度及穿刺点选择是不同的,术前影像学资料测量穿刺参数可以确定单侧入路的可行性,能提高单侧椎弓根穿刺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患者的价值。方法15例癌症多发椎体转移患者(共43个椎体)进行了CT引导下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肺癌术后椎体转移7例,乳腺癌术后椎体转移4例,肝癌术后椎体转移2例,前列腺癌术后椎体转移1例,左肾癌术后椎体转移1例。共43个椎体转移,每例椎体转移数为2~5个。在CT引导下按共轴针法投放籽源,视病变情况采取椎弓根入路、侧方入路、前入路等3种方式将 125 I籽源植入椎体病变区,籽源呈倒V形、X形或平行分布,籽源距椎体后缘3~10mm。125 I籽源总活度由公式(长+宽+高)(cm)/3×5mCi计算或“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计划系统”计算获得,单椎体植入剂量8~22mCi。椎旁软组织病变内同时植入 125 I籽源。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2.3个月,15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未出现放射相关不良反应。11个没有疼痛的部位未出现新的疼痛,18/32部位症状体征消失,14/32部位部分消失。最短术后第3天觉得症状已有缓解。影像表现,10例患者29个椎体影像回访,治疗3个月以后7例17个椎体CT可见病灶稳定,边缘形成硬化环。4个椎体病变进展,见硬化环不完整,破坏区有扩大。3例8个椎体MRI显示骨水肿明显减轻,病变区T 2 WI信号减低。结论 125 I籽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多发性椎体转移癌具有疗效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微创治疗方法,不仅适合于未经治疗的患者,也适合于放射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及PVP联合治疗25例(共32节椎体)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随访并分析其疼痛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椎体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及PVP,其中有15例患者行碘化油 + 吡柔比星乳剂化疗栓塞,所用碘化油平均1.8 ml[(1.4 ± 1.0)ml],吡柔比星10 mg,其余10例行吡柔比星10 mg灌注化疗后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25例患者行椎体肿瘤血管化疗栓塞后1周内20例患者疼痛症状有所缓解(缓解率80%),1周内所有患者均接受PVP,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8例患者各1节椎体行双侧穿刺,其余均为单侧穿刺,技术成功率100%。11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3 ± 1.6)ml,21节腰椎为(4.2 ± 1.5)ml,术后平均生存时间(10.0 ± 5.6)个月,PVP术后24 h,1周及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100%(25/25)、96%(24/25)、84%(21/25)、82.6%(19/23)、78.9%(15/19)和69.2%(9/13)。结论 采用血管内化疗栓塞术和PVP联合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椎体疼痛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A及术中DS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DSA测量数据,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①12例(12/75,16.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75,2.7%)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61例(61/75,81.3%)行EVAR术治疗。②行EVAR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3.2%,2/61);Ⅱ型44例(72.3%,44/61),其中Ⅱa型2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Ⅲ型15例(24.5%,15/61)。③对比61例行EVAR术病例的术中DSA数据和MSCTA数据,近端瘤颈长度、内径,瘤体长度,远端瘤颈长度、内径,髂总动脉长度、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06 ~ 0.427,P = 0.653 ~ 0.999),以DSA测量值为参考标准,应用Bland And Altman方法计算3种重建方法测量数值的偏倚在0.00 ~ 1.70。结论 采用VRT重建图像观察AAA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MPR重建图像测量血管内径,MIP重建图像测量血管长度和血管走行角度,CPR重建图像观察血管及分支管腔内及管壁情况,合理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准确、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下段颈椎肿瘤的方法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4-2008年共治疗16例中下段颈椎肿瘤患者,其中转移瘤12例,骨髓瘤3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穿刺入路采用前外侧穿刺法,所有患者均在X线透视引导下完成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共穿刺和注射21个C4~C7段椎体,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100%.16例疼痛都得到了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VAS)由术前平均7分,降低到术后平均1.7分,颈椎运动功能优良.结论 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中下段颈椎椎体肿瘤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前MRI信号特点及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前、术后疼痛状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以探索OVCF的MRI信号特点和PVP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患者,116节椎体PVP治疗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并观察其并发症情况。根据MRI骨髓水肿的程度和范围将其分为部分骨髓水肿(A组)、完全骨髓水肿(B组)和无骨髓水肿(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疼痛缓解程度及功能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与C组比较疼痛缓解明显,B组比A组疼痛缓解程度大,表明骨髓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结论 PVP是治疗OVCF的有效方法,MRI信号特点对于OVCF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有骨髓水肿比无骨髓水肿治疗效果好,且水肿范围越大,PVP治疗后疼痛缓解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选择性经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吉西他滨、顺铂结合吉西他滨静脉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6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晚期NSCLC初治病例行GP方案(吉西他滨 1 000 mg/m2 BAI d1,顺铂 50 mg/m2 BAI d1;吉西他滨1 000 mg/m2 静脉滴注 d8)治疗。结果 在可评价的60例患者中,CR 3例,PR 35例,SD 17例,PD 5例,总有效率63%。其中腺癌22例,有效率45%;鳞癌38例,有效率74%(P < 0.05);中央型37例,有效率73%;周围型23例,有效率48%(P < 0.05)。结论 GP方案经动静脉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近期效果确切,疗效与肿瘤的解剖部位、病理分型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风险及其预测因素。方法 入选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的患者1 02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用药方案,均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测量桡动脉直径并记录动脉解剖异常情况,再行下一步的冠脉造影(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09(20.5%)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2.8,95% CI 2.5 ~ 5.8;P = 0.001)、年龄(OR = 0.68,95% CI 0.60 ~ 0.92;P = 0.003)、吸烟(OR = 2.3, 95% CI 1.8 ~ 4.1;P = 0.026)、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3.0,95% CI 2.3 ~ 4.8;P = 0.006)、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4.7,95% CI 3.6 ~ 7.2;P = 0.002)、桡动脉直径/身高比值(OR = 5.2,95% CI 3.7 ~ 8.1;P = 0.012)、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比值(OR = 5.8,95% CI 4.2 ~ 6.9;P = 0.006)、导管交换次数(OR = 2.3,95% CI 1.4 ~ 4.3;P = 0.038)是桡动脉发生痉挛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经桡动脉入路行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患者发生桡动脉痉挛事件较常见,女性、低龄、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桡动脉直径/身高的比值低、桡动脉直径/导管外径的低比值、多次导管交换是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奥沙利铂(OXA)/氟尿嘧啶(5 Fu)/亚叶酸钙(CF)方案肝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 年7 月至2010 年12 月,经组织病理活检诊断或临床诊断为不可切除且无远处转移的HCC 50 例患者入组,TACE术后经留置导管实施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方案:OXA 60 ~ 75 mg/m2,第0 ~ 4小时泵入;CF 200 mg/m2,第4 ~ 6小时泵入;5 Fu 1 ~ 1.5 g/m2,第6 ~ 24小时泵入。每4 ~ 6周一疗程,直至疗效评价CR(mRECIST 1.1标准)或出现肝功能Child Pugh C级、远处转移及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定期复查实验室指标及增强CT或MRI评估疗效,定期随访。结果   全部50 例患者共进行232次TACE联合OXA、5 Fu、CF方案HAIC治疗。疗效评价:CR10例;PR 21例;SD 6例;PD 13例;客观有效率(ORR )为74%;疾病控制率(DCR)为62%。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7.1个月(2.6 ~ 37.1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PFS)为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1.4个月,累计1年、2年生存率为76%、44%。用Log rank检验行单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 Pugh A 级(P = 0.006)、无肿瘤血管侵犯(P = 0.003)、总胆红素值 < 34.2 μmol/L(P = 0.023)的患者预后好于对照组。Cox模型多因素分析:肿瘤血管侵犯(P = 0.045)是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患者Ⅲ ~ Ⅳ度不良反应少见,仅有2例发生Ⅲ度神经毒性,无留置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TACE联合OXA/5-Fu/CF方案HAIC治疗无远处转移且不可切除的HCC,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完成椎体成形术88例患者,包括167节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椎体。20例患者25节椎体为严重压缩骨折。严重压缩骨折定义为骨折椎体高度小于原来椎体高度的1/3。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其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0例患者25节严重压缩骨折椎体采用单侧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治疗均获成功,术中注射骨水泥量平均为(4.4±0.9)ml 。术后1d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显著(P<0.05)。7节椎体发生骨水泥椎间盘外漏,16节椎旁静脉丛外漏,10节椎体周围软组织外漏,1节椎体硬膜外漏,上述病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结论单侧椎弓根入路的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严重压缩性骨折的可行及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 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1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 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利用18G血管穿刺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颈椎恶性重度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6-2010年对10例颈椎恶性转移性病变所致的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共12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其中C 4 、C 5 椎体各3个,C 6 椎体4个,C 7 椎体2个。在DSA机透视引导下将18G穿刺针经皮穿刺进入靶椎体,后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术后随访1个月。结果术中穿刺和骨水泥注射技术成功率100%。每个椎体的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2.2ml (1.5~3.2ml ),所有患者的疼痛都得到了明显缓解。除4个椎体发生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外,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利用18G血管穿刺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颈椎恶性重度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14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于术前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重建胰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通过TPS计算出所需粒子数目和总活度,在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肿瘤体内。采用的粒子活度为每粒0.5 ~ 0.8 mCi,粒子间距为0.6 ~ 1.0 cm,植入时避开血管、胰管以及肠管尤其是结肠等重要脏器,粒子植入后随访时间为2 ~ 18个月。结果 14例患者粒子植入术后3 ~ 7 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复查,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NC)3例,疾病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 + PR)64.3%。全组生存时间5 ~ 18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随访中无胰腺炎、胃肠道出血、放射性肠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在疼痛缓解方面疗效明确,具有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开放式磁共振(MR)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溶骨性椎体转移瘤17例(29节椎体)。采用0.4 T开放式MR成像系统结合光学导航仪系统行PVP,观察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相关并发症。 结果 17例患者(29节椎体)均准确穿刺至拟定靶点,顺利完成PVP。术后VAS、ECOG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节段椎体发生骨水泥外渗,2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MR导航引导下PVP成像清晰、导引准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椎体转移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 2011年3月,对5例腰椎间盘炎患者进行CT引导下臭氧治疗。症状出现1 ~ 8个月,平均 3个月。采用椎间盘后外侧入路,即安全三角入路,或小关节内侧入路。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后,缓慢注入臭氧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及CT监视臭氧分布情况,并注入治疗剂量的臭氧。结果   5例腰椎间盘患者均完成CT引导下用臭氧行治疗,采用Mac Nab腰痛痛评价,5例均获显效。结论   CT引导下用臭氧行腰椎间盘炎的治疗是有效方法。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柴油机燃用柴油—甲醇—水复合乳化燃料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观察了32例非何杰金淋巴瘤(NHL)患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RBC·Cu·Zn·SOD),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和维生素E(VE)值的变化,结果表明NHL患RBC·Cu·Zn·SOD活力和VE水平明显降低(P<0.05及P<0.01),LPO值明显增高(P<0.01)。对其中13例患进行动态观察,除合并白血病的2例治疗无效外,其余11例治疗后均获缓解,其RBC·Cu·Zn·SOD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大肝癌(病灶平均长径7.9 cm)的疗效。 方法 自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对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细胞大肝癌的患者的41个病灶,先行TACE治疗2 ~ 3次,2 ~ 4周后行RFA 1 ~ 3次。术后随访临床症状、B超造影或CT扫描的肿瘤大小、肝功能、AFP以及生存期。结果 30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术后CT复查显示:18个(43.9%)肿瘤病灶完全坏死,内部及边缘无明显强化;23个(56.1%)肿瘤病灶部分坏死。AFP下降25例(83.3%)、不变2例(6.7%),升高3例(10.0%)。并发症中1例出现表皮灼伤,2例顽固性呃逆,3例肝内出血,1例肝脓肿,4例术后出现严重低蛋白血症。所有病例随访4.1 ~ 20.1个月,中位生存期为8.1个月,平均生存期11.1个月。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RFA是治疗不可切除的原发性大肝癌的有效方法,确切结论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