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介入法建立犬房间隔缺损(房缺)模型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分析DSA下建立犬房缺模型的操作要点。方法解剖测量15只(雄9,雌6)健康成年杂交犬心脏标本,得出犬房间隔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5只活体犬心脏三维CT结果,根据获得的透照体位及角度对20只犬进行房间隔穿刺。结果房间隔长(17.8±4.3)mm,宽(14.5±3.8)mm,卵圆窝长(11.2±2.7)mm,宽(8.7±1.9)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7.2±1.3)mm;距膜性房间隔中点(9.9±1.5)mm;距右房室瓣隔侧瓣中点(13.6±3.1)mm和距主动脉隆凸底部的中点(12.1±2.3)mm。卵圆窝中点距左房室瓣前瓣中点距离为(11.3±1.9)mm。房间隔平面与矢状面成角15°±5°,与冠状面成角75°±5°,采用右前斜75°±5°行犬房间隔穿刺,20只犬中18只成功建立房缺模型,1只因心脏压塞死亡,1只因误穿入左室死亡。结论建立犬房缺模型应该根据犬房间隔解剖特点和空间位置,来把握DSA下房间隔穿刺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左盘无铆型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经导管植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20只健康成年犬,经皮房间隔卵圆窝穿刺、球囊扩张术建立犬PFO模型。将20只犬分为实验组(植入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和对照组(植入双铆型PFO封堵器),每组10只。术后1、2、3和6个月分别通过对心脏大体标本、光镜、电镜检查,评价新型封堵器植入后内皮化过程,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0只犬均成功进行了房间隔卵圆窝穿刺和球囊扩张术,右房造影可见对比剂由右房进入左房,成功建立了犬PFO模型。 实验组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植入成功率为10/10,对照组成功率为9/10。19只犬术后1、2、3和6个月分别取出心脏大体标本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两组PFO封堵器的位置均无移位,无合金丝断裂,封堵器表面未见血栓形成和赘生物附着。术后1个月实验组封堵器双侧盘面可见薄层透亮组织覆盖,病理和电镜检查证实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盘面无血栓和赘生物。至术后6个月,封堵器表面组织逐渐增厚,封堵器边缘与周围心脏组织融合。术后1个月对照组封堵器左侧盘面除中央铆钉外可见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覆盖,术后6个月1只犬的左盘铆钉上仍无组织覆盖。结论 新型左盘无铆型PFO封堵器设计科学,与双铆型PFO封堵器相比较,完全内皮化的时间缩短,可有效的封堵PFO,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犬房间隔缺损(ASD)模型上评价双侧无铆型ASD封堵器的疗效、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自行设计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外形呈双盘状,其左房面平整,右房面中间凹陷,中央有与推送杆相接的连接袢,内衬有三层聚酯膜.犬ASD模型建立采用房间隔穿刺结合球囊扩张方法,模拟临床经导管封堵ASD过程,闭合人工制备的ASD.用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及封堵器对右、左房室瓣功能的影响.术后1、2、3、6个月分别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封堵器周围及表面的组织学反应.结果 8条犬成功制作ASD模型并封堵,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静脉穿刺制备室间隔缺损(VSD)模型.方法健康杂种犬10只,体重15~20kg.氯胺酮(5mg/kg)肌注、戊巴比妥钠(25mg/kg)静脉麻醉.切开右股动脉和右颈内静脉,在X线透视下应用房间隔穿刺针穿刺室间隔,经穿刺针送入鞘管,交换头端弯曲1.5圈的左房钢丝至左心室,沿钢丝送入直径6~8mm长40mm聚乙烯球囊扩张室间隔穿刺孔.送入猪尾造影导管至左心室,行左心室造影.结果 10只犬中,8只犬均穿刺成功,并建立VSD模型.8只犬中,除1例穿刺点在室间隔膜部,其余穿刺部位均接近于膜周部,穿刺点距主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房间隔穿刺和球囊扩张建立可控大小房间隔缺损(ASD)动物模型的新方法.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14只,在X线引导下,应用房间隔穿刺、扩张管和球囊扩张,建立可控大小的ASD动物模型.结果除早期2只死亡外,无其他并发症,12只犬均成功建立ASD模型.结论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大小可控、X线投照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本文比较了使用 Brockenbrought 房间隔穿刺针和导引钢丝穿刺房间隔并成形的结果;比较了使用犬和猪制作 ASD 实验动物模型的结果。研究认为犬由于房间隔位置变异大且面积较小,不适合用作 ASD 受试动物,而小猪由于房间隔位置近似人类,面积较大,且有部分存在未闭的卵圆孔,最适合作 ASD 动物模型。在比较了两种穿刺方法之后认为,猪的卵圆窝较深,用弯曲度可调的导引钢丝作房间隔穿刺工具优于 Brockenbrought 穿刺针,成功率高且不损伤右房壁。使用本方法制作的实验动物模型,实用性强,能真实反应临床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的介入治疗。方法35例TRAS患者从肾移植到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6.9个月(3~18个月),记录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前后血压变化和血肌酐水平。经对侧股动脉或左肱动脉入路,使用普通球囊导管(5F,直径4~6mm,长度20~30mm)和微球囊导管(2.6F,直径3mm,长度36mm)分别对35例TRAS行PTA术,其中11例放置支架。结果35例TRAS患者共行46次PTA(行1次PTA20例,2次12例,3次3例),其中26次经对侧股动脉,20次经左肱动脉穿刺插管。PTA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75%~98%,PTA后狭窄率降为10%~30%。PTA前收缩压150~210mmHg (1mmHg =0.133kPa),平均170mm Hg ,舒张压90~145mmHg ,平均120mm Hg ;PTA后收缩压降为100~190mmHS ,平均135mmHg ,舒张压降为80~125mmHg ,平均85mmHg 。首次PTA后再狭窄率39%,再次PTA后狭窄率15%。46次PTA共使用普通球囊导管26个,微球囊导管20个。11枚支架8枚为自膨式支架,3枚为球囊扩张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3个月)。35例中最终治愈11例,改善15例,好转7例,无效2例。除1例肱动脉入路发生术后穿刺点血肿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TRAS的PTA治疗安全有效,配合肱动脉入路和微球囊导管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合理选用支架能降低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5岁以下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大小与肺动脉压力的关系。方法 2000年4月—2011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5岁以下ASD患者189例,全部患儿在氯胺酮全麻下行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压力,并完成封堵治疗,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房缺直径、心胸比值、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1年,并按缺损直径分组。结果 189例中,男性77例,女性112例,男女之比为1 ∶ 1.5,平均年龄(4.1 ± 0.9)岁(2 ~ 5岁),平均体重(17.2 ± 3.6)kg(10.0 ~ 30.0 kg),平均身高(104.9 ± 9.2)cm(77 ~ 135 cm),缺损直径5 ~ 29 mm,平均(12.6 ± 4.8)mm,体表面积矫正缺损直径为5.3 ~ 38.9 mm/m2,平均(18.0 ± 7.0)mm/m2,肺动脉收缩压15 ~ 67 mmHg,平均(41.1 ± 8.9)mmHg。159例(89.4%)患者心导管测量肺动脉高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超声估测肺动脉压均正常。ASD直径与肺动脉压力之间无相关性(P < 0.05)。结论 5岁以下ASD患儿,心导管检查所测肺动脉压力与缺损直径无关。心导管检查过程中所测肺动脉压力可能受全麻药物氯胺酮影响,心导管测量的肺动脉压力高于超声估测的肺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术中即刻静脉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80例房间隔缺损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患者,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将患者分为缝合组39例和压迫组41例。缝合组术后采用皮下8字缝合止血法处理股静脉穿刺点,术后制动2 ~ 4 h,24 h后拆线;压迫组术后人工压迫5 min,加压包扎,沙袋压迫6 h,术后制动12 h。观察两组卧床时间和近期并发症。随访3个月,了解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一致。缝合组使用的鞘管平均直径 (11.69 ± 2.75)F,压迫组(12.63 ± 1.96)F,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81)。缝合组右室平均压 (25.44 ± 16.49) mmHg,压迫组(24.51 ± 12.54) mmH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778)。术后两组均无出血,无下肢静脉栓塞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3个月,穿刺点愈合良好,无股静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皮下8字缝合即刻止血疗效可靠,无并发症,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止血技术。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评估新型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收治多发性房间隔缺损患儿3例,女1例,男2例。术前完善常规检查,根据超声和心导管检查结果先选择合适球囊和封堵器进行球囊扩张和缺损封堵,术后3 d出院,出院后予阿司匹林(每天3 ~ 5 mg/kg)口服。结果 第1例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Ⅱ),存在3个分流口,前两者相距5.4 mm,后两者相距3.6 mm,中间孔距主动脉瓣 13.2 mm,距左房室瓣10.3 mm,房间隔长约28 mm,选择25 mm Cribriform封堵。第2例心脏超声示有2个分流口,两者相距3 mm,房间隔长度为35 mm,术中选取25 mm Cribriform封堵器。第3例心脏超声示房间隔缺损(多发),术中选取30 mm Cribriform封堵。所有封堵器释放后位置好,心脏超声显示无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 Cribriform可应用于多发性房间隔缺损的封堵,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但需注意术后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