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椎体转移瘤中C臂CT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3年8月行PKP治疗的伴有不同程度胸、腰背部疼痛的椎体转移瘤患者69例。所有患者行PKP前均行C臂CT检查,指导制订椎体穿刺计划;术中结合X线透视和C臂CT保证椎体穿刺及活检准确性;术后立即使用C臂CT检查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3 ~ 5 d根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评估PKP镇痛疗效。对VAS评分变化使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 0.05)(SPSS19统计学软件)。结果 ① 共对154个骨转移椎体进行治疗,穿刺均获成功。② 对50例患者的93个椎体行椎体穿刺活检,59个椎体获得阳性病理诊断,椎体活检阳性率63.4%。③ 术后C臂CT检查共发现67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发生率为43.5%。④ 据WHO标准疼痛疗效评价,有效率为76.8%;患者术前VAS疼痛评分为6.9 ± 1.6分,术后VAS疼痛评分为3.0 ± 2.3分。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1)。结论 C臂CT在PKP前可指导制订椎体转移瘤穿刺计划,术中可引导准确穿刺及活检,术后可及时、可靠地评估骨水泥渗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判断MRI检查结果能否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疗效客观评价提供可靠的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75节椎体转移瘤采用单纯PVP治疗的临床及医学影像学检查资料。术前及术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根据MRI检查显示分为3组:病灶完全消失并持续12周为完全缓解(A组);病灶出现骨化或肿瘤体积缩小,无新转移灶出现并连续保持12周为部分缓解(B组);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反映病灶扩大,表示无效(C组)。然后比较3组术前、术后12周疼痛缓解程度。结果 3组间术前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C组疼痛缓解不明显,A组比B组疼痛缓解程度大,疼痛缓解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RI客观检查结果与临床主观评价一致。结论 PVP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有效方法,MRI检查能为临床脊柱转移瘤患者PVP术后疗效提供可靠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疼痛性脊柱转移癌的疗效、并发症及相关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148例患者148个单椎体接受PVP治疗的椎体转移癌病例。根据病变椎体治疗前的CT表现,将其分为溶骨性(A组)、成骨性(B组)和混合性(C组)椎体转移癌3组。记录各组椎体术中所用透视时间、骨水泥用量及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结果 A组86例,B组15例,C组47例患者接受了PVP治疗。A、B、C 3组有效止痛率分别为81.4%(70/86)、80.0%(12/15)和80.9%(38/47),χ2 = 0.019,P = 0.991、P > 0.05。3组每个椎体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8.5 ± 1.9)min、(14.4 ± 2.5)min和(8.3 ± 1.7)min,经方差分析F = 63.073、P = 0.000;个椎体骨水泥用量分别为(3.36 ± 0.96)ml、(2.60 ± 0.89)ml和(3.23 ± 0.94)ml,F = 4.126,P = 0.018、P < 0.05;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7.9%(24/86)、20.0%(3/15)、25.5%(12/47),χ2 = 0.435,P = 0.804、P > 0.05。结论 PVP治疗不同类型椎体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满意,并发症少。但其在成骨性病变的治疗中操作技术相对复杂,需注意穿刺技巧并控制骨水泥用量。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灾难救治现场,于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受灾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8月由该院参与救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51椎),患者伤后立即在该院研制的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行PKP手术,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较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和侧位X线平片上相应节段Cobb角的变化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2±15) min,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伤椎相应节段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1),且伤椎椎体前、中缘高度较术前均由明显恢复(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是对老年患者紧急治疗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能早期解决患者骨折所导致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谢坪  李刚 《工业加热》2013,(9):772-775
【摘要】 目的 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所致顽固性疼痛,评价手术安全性以及即时和中长期疗效。方法  对47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行PVP,病变椎体节段共64节。其中5例患者术中行组织学活检。PVP术前1 d、术后1 d及随访期(3 ~ 12个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疼痛程度。术中、术后观察记录可能并发症。结果  64节椎体均成功施行PVP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前VAS平均评分8.4 ± 1.4,术后1 d降至3.1 ± 2.3(P < 0.01),术后随访期为3.3 ± 1.7(P < 0.01)。术后影像学(CT、DSA、3D CT)证实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 PMMA)渗漏35例,其中椎旁软组织渗漏 15例,椎间盘渗漏11例,椎管内硬膜囊外漏4例,椎体引流静脉瘘5例。无严重危急生命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椎体转移性骨肿瘤患者施行PVP安全、能获得良好的即刻及中长期镇痛效果,骨水泥渗漏是最常见并发症,症状性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3月行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患者、累及30节病变椎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椎体压缩形态分为楔形、双凹型以及长方形3种,楔形骨折采取健侧椎弓根入路,双凹形骨折采取单侧椎弓根入路,长方形压缩性骨折根据骨水泥填充情况采取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WHO疼痛标准分级程度评价效果,测量压缩椎体术前高度及术后恢复高度。所有患者术后均通过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6个月。结果 30节病变椎体穿刺成功率为100%。VAS评分术前平均6.9 ± 0.9,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为5.0 ± 0.9、3.5 ± 0.7、2.5 ± 0.8、1.6 ± 0.7。依据WHO标准完全缓解(CR)25例、部分缓解(PR)3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CR + PR)为93.3%;术前压缩椎体高度为(5.77 ± 1.09)mm;术后平均恢复高度为(14.33 ± 2.03)mm。结论 单纯PVP治疗严重椎体压缩性骨折方法可行,短期临床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分析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平均年龄72(65~81)岁的患者进行了可控性的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例均为孤立的胸腰椎(T8~L4)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且不伴神经功能障碍,且均予以球囊扩张的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通过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患者的脊柱后凸角有显著改善,从术前的平均12.5°变为术后平均6.6°。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也于此同时由术前的平均8.2降到术后的1.6。结论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应用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椎体骨折的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鹤飞  田庆华  易飞  王涛  吴春根 《工业加热》2018,(12):1163-1167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分期注射法对于脊柱病变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8例患者,443节手术椎体,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分期注射法)和B组(无分期注射法),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随访过程中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A组患者每节椎体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75±0.85) mL,B组患者骨水泥注入量平均(4.23±1.16) mL,A组患者81节椎体(23.9%)发生骨水泥渗漏,B组患者36节椎体(34.6%)发生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周围组织,未引起明显不适。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显示,A组术后1 d和1个月VAS及ODI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与B组术后6和12个月VAS及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是治疗椎体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为达到解剖学上的修复,从而最大程度恢复脊柱稳定性,缓解症状,在PVP中采用分期注射法是一种安全及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治疗脊椎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包括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性肿瘤、椎体血管瘤等所致的难治性疼痛。PVP能明显的减轻疼痛,加固病变椎体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临床上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本文就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背景、手术方法、研究进展及并发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脊柱血管瘤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前的MR影像学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柱MRI检查中发现的286例脊柱血管瘤(VH)患者的年龄,血管瘤发生部位、大小及数目、临床症状及MRI表现。结果 286例(336个)VH中,腰椎(43.15%)和胸椎(37.80%)发病率最高,50 ~ 59岁所占比率最高(34.62%),平均直径14.56 mm,单发者占85.66%,2个血管瘤同时发生者占10.14%,其中12例(4.20%)表现为单纯的相应椎体疼痛,2例(0.70%)出现脊髓受压症状,侵袭性血管瘤MRI呈T1W等低、T2W压脂高信号。4例行单纯PVP治疗,2例侵袭性VH行肿瘤部分切除联合PVP治疗。结论 VH的PVP术前MRI评估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成骨性脊柱转移癌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对23例(34个病灶)成骨性脊柱转移癌实施PVP术,其中合并成骨性病理性骨折12例。通过WHO标准、视觉模拟评分(VAS)、体力状况评分(Karnofsky- KPS)的变化情况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至少3个月。资料完整的20例患者中6例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3例轻微缓解(MR),1例无效(NR),总有效率(CR + PR)达8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7.0 ± 1.6分降至2.2 ± 1.9分,术后1、3个月分别降至(2.4 ± 2.1)分、(2.5 ± 2.1)分。术后24 h、1个月、3个月KPS评分由术前(76.5 ± 10.4)分分别升至(86.5 ±11.8)分、(88.0 ± 12.0)分和(89.0 ± 10.8)分。4例发生少量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临床症状(17.4%)。结论 DSA引导下对成骨性脊柱转移癌患者行PVP术是可行、有效的,能有效缓解疼痛、稳定脊柱,改善其生活质量,并能降低截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 36例患者(41节责任椎体)采用单侧或双侧入路行PVP,通过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以及椎体高度的测量,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析临床疗效和有无并发症。结果 41节责任椎体采用PACS自带软件测量到术前PVP穿刺参数测量值,选择单侧入路14节,双侧入路27节。PVP均按照术前设计方案顺利完成,PVP技术成功率 100%。骨水泥注入量(4.0 ± 1.1)ml。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有明显差异(P < 0.01),疼痛缓解率97.2%。41节PVP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测量的和后缘测量的高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 < 0.01和0.05)。有8节椎体出现不同形式的骨水泥渗漏, 发生率19.5%,骨水泥主要是向椎旁组织、椎间盘及椎静脉丛渗漏,仅出现一过性剌激症状,经对症治疗后均消失。结论 PVP已成为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治疗手段,其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率,降低了VAS评分。同时可显著恢复压缩椎体高度, 加固了椎体,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根据内放射源125I粒子的物理特性探讨其治疗原理、治疗计划系统(TPS)的意义、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18例晚期肿瘤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行组织间放疗.结果18例肿瘤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2个月后经胸片、CT复查18例患者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明显缩小,其中5例肿瘤基本消失.结论短期疗效证明,125I粒子组织间放疗对晚期肿瘤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伴相应节段神经根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椎体压缩骨折并神经痛患者47例,所有患者在药物止痛、抗骨质疏松治疗基础上,予以PVP治疗。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1 d、1周、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PD- Q量表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VAS评分、ODI、PD- Q量表评分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不仅能部分恢复椎体压缩骨折的高度,缓解腰背痛,对伴有神经根性疼痛的患者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91处病灶)行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同时行射频消融术(RFA)。临床适应证为视觉模拟评分(VAS)高于3分,并对止痛药耐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服用量的变化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 ± 1.4)分降至术后(2.4 ± 1.9)分,术后3个月降至(1.9 ± 1.7)分,术后6个月降至(1.7 ± 1.6) 分。术后10例患者(15.9%)疼痛完全缓解,36例(57.1%)完全不需止痛药,23例(36.5%)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3例(4.8%)维持原剂量,1例(1.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单独行POP与POP联合RFA治疗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 0.892)。13例(20.6%)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 DSA引导下行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25例椎体病变,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13例、转移性肿瘤8例、血管瘤4例.病变部位分别在L112个、L26个、T12和L4均为4个、L33个、L5和S1各1个.在C形臂X线机透视导向下,经皮穿刺到病变椎体后注入3~10ml骨水泥(平均5.6ml),术毕患者保持仰卧位4h,观察、抗感染治疗1~3d并复查平片或和CT后出院.观察止痛效果、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技术操作全部获得成功,共治疗25例31个椎体(其中23例29个椎体行单侧穿刺、2例2个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颈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以及不同颈椎病变穿刺路径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总结CT引导下PVP治疗17例颈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合理的穿刺进针路径.结果 ①本组17例中,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内动脉鞘之前进针4例;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间进针11例;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2例.本组17例全部穿刺成功,穿刺成功率100%.②术前患者的VAS评分平均为(7.24±1.01)分,术后第1天降至(3.24±1.09)分,术后1周降至(2.4±0.80)分,术后3个月降至(1.82±0.53)分.术后疼痛明显缓解,经Wilcoxon符号秩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均为76.5,P<0.01).术前Frankel脊髓功能评价分别为E级4例,D级7例,C级4例,B级2例,术后分别为E级10例,D级5例,C级1例,B级1例.术后脊髓功能明显改善(χ<'2>=4.52,P=0.033,P<0.05).③术后即时复查CT,骨水泥外漏发生率为35.3%(6/17),但均未出现显著临床症状.随访3~17个月,82.4%(14/17)骨转移病灶稳定,未见扩大.结论 ①穿刺路径的选择:一般上颈椎病变宜从后侧方入路,于颈内动、静脉与椎动脉之后进针;下颈椎从前侧方入路,于颈动鞘之前或者于颈动鞘与椎动脉之间进针均可;附件病变可从后侧方进针,但具体穿刺路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②对不适合外科手术的颈椎转移瘤患者,CT引导下PVP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稳定颈椎以及延缓骨转移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超  卢伟 《工业加热》2014,(9):831-834
【摘要】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胆道恶性肿瘤或胰头癌、肝癌等外源性压迫所致, 临床表现为黄疸、皮肤瘙痒及肝功能衰竭等症状,患者生存时间短、生活质量较差。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关键在于疏通胆汁引流通道,及时降黄减压、保护肝功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HabibTM EndoHPB导管进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相关文献,阐明了该方法是一种治疗恶性胆道梗阻安全可行的方法,可降低胆管内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7年6月行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患者30例,术后即刻对植入质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采用英国哥伦比亚癌症研究中心(British Columbia Cancer Agency,BCCA)标准,根据术后验证靶区D90和V100评价为优、良、中、差4组,对比手术前后靶区体积和D90 、D100、V100、V150等剂量学参数,观察术中及术后近期并发症情况。统计学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验证评价结果:优:24例(83.3%,24/30);良:5例(16.7%,5/30);中:1例(3.3%,1/30);差:0例(0)。术前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的范围是15.9~265.5 cc,平均为(64.4±58.4) cc;术后验证PTV范围是18.5~267.8 cc,平均(64.4±58.4) cc,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90、D100、V150分别为(11 945.6±1 157.0) cGy、(6 972.7±1 250.5) cGy、(58.0±4.4)%,术后分别为(11 839.0±1 117.0) cGy、(7 352.1±1 361.2) cGy、(57.6±4.1)%。上述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V100为(91.1±1.8)%,术后V100为(90.5±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24 h内可观察到3例气胸,1例少量咯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5例于拔针后局部少量出血,经局部压迫后止血。余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体恶性肿瘤可较好完成术前计划,植入质量较满意,治疗相关近期不良反应较少,可作为不可手术的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