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 1 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 1 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 1 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h内2例,3~6h5例,>24h2例。结果7例6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 1 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静脉窦内置管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9例,保守治疗1例。经股静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上矢状窦前1/3机械取栓、碎栓后留置微导管溶栓,24 h泵入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药物,维持3 ~ 7 d。结果 9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患者因脑出血增加自动出院。结论 超选择窦内置管和机械取栓、碎栓及溶栓治疗可尽快开通静脉窦,恢复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降低静脉高压性脑出血发生率,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间收治的急性颅内前循环大动脉梗死患者7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单纯静脉溶栓组(n=37)、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组(n=3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24 h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90 d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改善情况、脑出血和30 d病死率。 结果 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溶栓桥接支架取栓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单纯溶栓组(P<0.01),24 h、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单纯溶栓组(P<0.05),90 d mRS评分低于单纯溶栓组(P<0.05)。两组治疗后30 d内颅内出血率、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静脉溶栓桥接支架取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伴大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90 d mRS评分和预后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4.
5.
徐瑞  殷世武  王转  王黎洲  蒋天鹏  李兴 《工业加热》2016,(12):1027-1030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采用动脉内治疗AIS患者60例,其中30例接受微导管置于阻塞血管近端或阻塞血管血栓内的尿激酶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30例接受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微导管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支架取栓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率、颅内出血率、90 d内病死率及90 d后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结果 支架取栓组和单纯溶栓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分别为(21.89±5.62)分、(7.78±2.36)分(P<0.001)和(18.40±6.59)分、(7.00±2.28)分(P<0.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6.67%(26/30)、63.33%(19/30)(χ2= 4.356,P<0.05);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00%(3/30)、13.33%(4/30)(χ2= 0.162,P>0.05);90 d内病死率分别为13.33%(4/30)、16.67%(5/30)(χ2=0.131,P>0.05);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别为66.67%(20/30)、36.67%(11/30)(χ2=5.406,P<0.05)。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取栓联合动脉内溶栓治疗大血管闭塞的AIS后血管再通率及90 d预后均显著优于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更多病例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6.
7.
【摘要】 目的 探讨Solumbra技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59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中间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31例(Solumbra组),接受常规导引导管联合支架取栓患者28例(常规支架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及临床结果,分析Solumbra技术优势。结果 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OPT)、侧支循环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12/31对2/28, χ2=8.100,P=0.004)、伴心房颤动患者(15/31对6/28, χ2=4.66,P=0.03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血管最终成功再通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93.5%、85.7%,一次取栓再通率达mTICI 评分标准2b/3级比例分别为45.2%、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次数[2(1,2)对2(1.25,3),Z=-2.177,P=0.029]、二次栓塞率(23.8%对39.3%, χ2=3.991,P=0.046)、穿刺至再灌注时间(PRT)[(81±31) min对(100±35) min,t=2.315,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4%、10.7%(P>0.05),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2]分别为48.4%、46.4%(P>0.05)。Solumbra组、常规支架取栓组ICA闭塞患者血管最终再通率分别为83.3%、0%(χ2=5.833,P=0.016);90 d良好预后率分别为41.6%、0%(P>0.05),但Solumbra组占优。结论 Solumbra技术是一种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方法,与传统支架取栓术相比取栓效率更高,推荐用于一些路径血管迂曲、血栓负荷量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比较股动脉切开取栓和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切开取栓或CDT治疗的ALLI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再干预率及截肢率。Cooley疗效标准评估美国血管外科协会(SVS)/国际心血管外科学会(ISCVS)急性肢体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共纳入患者107例,其中59例接受CDT,48例接受切开取栓治疗。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CDT组、切开取栓组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11.9%对14.6%)、死亡率(5.1%对6.3%)、再次手术干预率(17.0%对22.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SVS/ISCVS缺血分级为Ⅱ级患者截肢率高于切开取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对2.3%,P>0.05)。根据病因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缺血分级Ⅱ级患者出院时下肢缺血改善情况,动脉栓塞患者痊愈比例在切开取栓组大于CDT组(82.5%对62.8%,P<0.05),血栓形成患者痊愈比例在CDT组大于切开取栓组(92.3%对 25.0%,P<0.05);根据缺血时间和Cooley 疗效标准评估患者出院时缺血改善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取栓、CDT两种术式治疗ALLI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根据患者SVS/ISCVS缺血分级、病因及伴有基础疾病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估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对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时间在90 ~ 450 min行机械辅助动脉内尿激酶溶栓治疗。采用的机械辅助方法有导丝碎栓、导管抽吸取栓及支架应用等,术后统计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及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 28例患者应用机械辅助溶栓成功再通血管23例,血管再通率为82.1%,平均血管再通时间为65.22 min,3个月后mRS评分均≤ 3分;5例血管再通无效者中2例死亡,1例mRS评分4分,2例mRS评分≤ 3分。血管再通组中,机械辅助溶栓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率。结论 机械辅助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能减少尿激酶用量及血管再通时间,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脑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6例临床及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用尿激酶行经动脉介入溶栓治疗(IATT),治疗前后均作脑血管造影、复查CT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3例造影未见血管闭塞,23例患者即刻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11例,再通率78%.结论动脉溶栓疗法使84%的患者在15 d内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脑动脉内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心源性(CE)和非心源性(NCE)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28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OAST研究组病因分型分为CE组(n=10例)和NCE组(n=18),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补救性支架植入率、不良事件发生率、90 d内病死率、术前和术后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后90 d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mRS≤2分为预后良好)。 结果 CE组10例(100%)、NCE组17例(94.4%)患者达到血管良好再通[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2b~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术前、术后7 d NIHSS评分分别为15.88±3.40、7.75±4.03,NCE组分别为12.57±4.05、7.50±5.87,两组术后7 d 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NCE组分别植入0枚(0%)、6枚(33.3%)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发生脑出血3例,NCE组发生脑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NCE组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60%(6/10)、50%(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 d 内病死率分别为20%(2/10)和22.2%(4/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管内机械性取栓治疗CE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和死亡发生率,可达到与NCE患者相似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利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接受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治疗.于颈内动脉远端充盈微球囊,抽瘪球囊沿微导丝通过血栓再退至血栓近端注入尿激酶,尿激酶最大剂量为50万u.结果 5例患者中3例获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均获得良好疗效.未见颅内出血并发症.结论 采用抽瘪的球囊碎栓辅助动脉溶栓足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田洪  郝磊  宋川  张玉波  周虎传  刘磊 《工业加热》2014,(10):839-842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效果与残存正向血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进行动脉溶栓治疗的40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残存正向血流分为A、B组,A组23例,有正向血流或(和)侧支循环,B组17例,无正向血流和侧支循环,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后14 d NIHSS评分和出血性转化情况。结果 A组拥有残存正向血流或(和)侧支循环,21例(91.3%)完全或部分再通,发生非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例,溶栓前NIHSS评分12.69 ± 3.88,溶栓后14 d NIHSS评分6.05 ± 3.25;B组无残存正向血流和侧支循环,15例(88.2%)完全或部分再通,发生1例非症状性出血性转化,1例症状性出血性转化(溶栓后7 h发生大量脑出血死亡),溶栓前NIHSS评分13.51 ± 4.19,溶栓后14 d NIHSS评分8.68 ± 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治疗14 d后显效率为68.1%,有效率为86.3%,而B组的显效率为43.8%,有效率为56.3%,提示A组临床效果较B组好。结论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效果不仅与时间窗密切相关,还与残存正向血流有关;残存正向血流多的患者动脉溶栓后临床效果好,出血风险低。  相似文献   

14.
15.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Fogarty导管取栓术与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Fogarty导管取栓术29例(29肢),支架植入成形术21例(22肢)。对比两种介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Fogarty导管取栓组患者和支架植入组患者术后足部皮温、踝-肱指数(AB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两组患者足部皮温分别为(26.1±0.8)℃和(26.3±0.7)℃(P=0.213),ABI分别为0.79±0.06和0.79±0.05(P=0.792)。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7)。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和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具有相似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 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导管碎栓联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高危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26例,经肺动脉内导管碎栓和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 观察处理前后肺循环改善情况,分析心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26例高危肺栓塞患者,术前平均肺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和血压分别为(63.78 ± 6.89)mmHg、(73.23 ± 11.51)mmHg和(87.35 ± 10.92)mmHg。术后分别为(26.23 ± 10.27)mmHg、(93.48 ± 6.17)mmHg和(127.14 ± 13.15)mmH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随访6 ~ 36个月,25例疗效持续,1例复发。结论 肺动脉内导管碎栓联合局部灌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能迅速改善高危肺栓塞患者肺循环梗阻状况和临床症状,无明显并发症,对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有很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摘要】 目的 比较用于评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取栓器械的血栓模型。为介入机械取栓器械的研制、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血栓模型。方法 复制Kan及Gralla的可透X线血栓模型,自制聚氯乙烯管内自发凝固成型可透X-线红色血栓模型(spontaneous non?蛳 radiopaque tube red clots,SNTR)及聚氯乙烯管内自发凝成型可透X-线的白色血栓模型(spontaneous non?蛳 radiopaque tube white clots,SNTW)。用弹性实验,拉伸实验评价比较血栓模型的机械力学性能。用HE染色评价血栓模型的组织结构。结果 制备出SNSW(Kan模型)、TNTR(Gralla模型)、SNTR及SNTW 4种机械特性完全不同的可透X-线血栓模型,在24 h及1和2周的弹性实验(度)结果分别为SNSW:5.00 ± 4.47,4.16 ± 3.76,5.83 ± 6.64;TNTR:19.33 ± 6.05,16.66 ± 4.08,19.16 ± 9.70;SNTR:10.00 ± 7.07,7.50 ± 6.89,13.33 ±4.08;SNTW:87.5 ± 2.73,81.66 ± 6.83,88.33 ± 4.08。拉伸实验(cm)的结果分别为SNSW:4.43 ± 0.38,4.67 ± 0.29,4.60 ± 0.31;TNTR:3.79 ± 0.13,3.91 ± 0.11,3.91 ± 0.16;SNTR:3.25 ± 0.15,3.46 ± 0.10,3.33 ± 0.27;SNTW:4.22 ± 0.18,4.40 ± 0.32,4.11 ± 0.15。结论 SNSW,TNTR,SNTR及SNTW为4种机械性能不同的血栓模型,根据研究目的及器械的取栓原理从4种血栓模型中选用或联合其中几种评估介入取栓器械的效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6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25例、单纯动脉溶栓组18例、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23例,评估不同溶栓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GCS评分、Barthel指数(BI)优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 < 0.05),机械辅助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18/23,78.3%)、BI优率(10/25,40%)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P < 0.05);单纯动脉溶栓组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1/18,5.6%)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8/25,32%);病因分析发现,瓣膜性心脏病、黏液瘤所致脑栓塞的血管再通率低,颅内出血率和病死率高。结论 溶栓治疗可改善心源性脑栓塞的神经功能缺损,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