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春泽  侯昌龙  兰雷  汪鹏  吕维富 《工业加热》2017,(12):1083-108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肿胀手综合征(SHS)的成功率、通畅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采用PTA术治疗的16例SHS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技术成功率并随访初级通畅时间和初级通畅率,分析影响技术成功率及通畅时间的因素。结果 静脉DSA显示16例患者共16处狭窄/闭塞,其中狭窄病变6例,闭塞病变10例。PTA治疗成功14例,其中1例球囊扩张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仍>50%,予植入支架,技术成功率为87.5%;失败2例,因导丝无法通过长段闭塞血管。14例随访3~24个月,中位通畅时间为10.5个月,3、6、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71.4%(10/14)、57.1%(8/14)、42.9%(6/14)。单因素分析发现闭塞长度、血管成形时所需球囊压力,是影响术后通畅时间的因素。结论 PTA术治疗血液透析患者SHS安全有效,但远期通畅率仍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成形术。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成功置入冠脉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为(8±4)%,较术前(80±19)%改善明显。2例因支架置入困难改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平均随访18个月。25例患者术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未发生。无责任血管区新发脑梗死。1例支架置入后3h发生再灌注性脑出血。1例支架脱落后于颈内动脉虹吸部,后用抓捕器取出。1例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发生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方法。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中期结果.方法 25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分析影像学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28处(13处为后循环狭窄,15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1次成功植入.临床随访18~39个月(平均24.3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再发作或卒中;DSA随访20例患者,4例血管再狭窄(狭窄面积在50%以上),侧支血管通畅.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效预防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髂动脉的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早期及晚期临床疗效.方法从1994年12月~2000年2月,为31名患者的42条髂动脉血管内植入44个Wallstent支架,进行临床及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44个支架植入操作均获成功.1例患者回家后第3天穿刺部位血肿,超声检查为假性动脉瘤,行外科手术修复,术后半年血管造影检查无再狭窄.临床随访(36±13)个月,术后间歇性跛行及休息痛等症状均消失.31例患者中有20例(29条血管)进行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0±5)个月.血管造影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35例自体血管瘘道(桡动脉与头静脉侧端吻合)机能不全和闭塞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结果.方法对35例自体血管瘘道机能不全和闭塞患者行血管造影.26例血栓形成闭塞患者行溶栓治疗,15例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结果初次造影结果,9例单纯血管狭窄,26例血栓闭塞.溶栓即时开通率为88.4%(23/26),其中13例伴血管狭窄中7例及单纯性狭窄中8例共15例进行了PTA治疗,成功12例,失败3例.追踪观察6例溶栓后伴狭窄未处理及PTA失败者(3例).1个月内7例发生再阻塞,3个月内全部再阻塞.结论血管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滤器源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阻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治疗8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患者。收集8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例患者闭塞段血管均成功开通。7例球囊成形结合植入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支架内血流通畅,侧支血管减少;1例球囊成形结合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经导管直接溶栓2 d后复查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栓完全溶解,血流恢复通畅。术后随访2~13个月,平均(4.7±3.9)个月。至末次随访,8例患者CT及下肢静脉造影均显示支架在位良好,其中3例支架内可见内膜轻度增生,但血流均通畅。结论 滤器长期置入可导致慢性下腔-髂静脉长段闭塞。球囊成形及支架植入可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综合征(HVBCS)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误治分析。方法13例误治的HVBCS患者,5例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8例行下腔静脉支架植入。分析13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经DSA造影进一步证实后予肝静脉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表现,无明显下腔静脉阻塞症状。CT或(和)MRI 示肝尾状叶明显增大,DSA示下腔静脉呈外压性狭窄。13例均成功实施肝静脉成形术;其中4例行单纯PTA,9例行PTA+支架,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HVBCS的下腔静脉狭窄不是其本身病变,而是肝尾状叶代偿性增大压迫所致。肝静脉成形术是一种正确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微导管测压指导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静脉窦狭窄的效果。方法 42例诊断为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伴局限性静脉窦狭窄患者接受微导管静脉窦DSA造影及测压,对其中32例狭窄远近端压力差>12 mmHg患者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成形术,并复测静脉窦内压。术后评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并发症及症状有无复发,静脉窦是否通畅。结果 32例静脉窦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缓解,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狭窄远近端压力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平行。术后1周患者头痛症状明显改善,视力无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无复发,MRV或DSA复查提示静脉窦主干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脑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IIH伴静脉窦狭窄患者相对安全、有效,微导管静脉窦测压对适应证选择及疗效评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在非血栓性髂静脉受压综合征(NIVCS)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 82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下肢静脉造影患者共324例,CT和临床症状高度怀疑NIVCS且造影无法明确腔内治疗手术指征时进一步作IVUS检查,造影或IVUS检测结果明确髂静脉狭窄>50%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结果 本组确诊NIVCS患者165例,其中单纯静脉造影确诊81例(49.1%),进一步由IVUS确诊84例(50.9%)。造影、IVUS显示平均狭窄率分别为(33±18)%、(78±16)%(狭窄病变直径与IVUS导管直径相等时狭窄率为100%)(P<0.01)。以IVUS为标准,默认IVUS检测狭窄率>50%为阳性,则髂静脉造影灵敏度为49%。本组患者保守治疗34例,植入支架131例(左侧病变102例,右侧病变21例,双侧病变8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7.4个月,术后12个月支架一期通畅率100%。结论 NIVCS诊断和治疗中采用IVUS检查能更为准确地评估狭窄率、检测管径、评估支架植入后情况,在部分髂静脉造影无法明确狭窄率及腔内介入手术指征情况下,可为治疗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