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自行研制的细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先心病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1例,年龄2~60岁,平均(18±11)岁.术前超声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12 mm,平均(5.39±2.11)mm.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细腰型封堵器.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7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41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2.0~10.8mm,平均(5.04±l 71)mm。所用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一12mm.平均(7.27±2.30)mm。37例患者术后15州n重复左心审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古显不无残余分流,4例示微量残余分流,1个月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3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仍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封堵器放置后出现完牵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阻滞1例,随访期间未恢复,并发一过性Ⅲ度房摩传导阻滞1例。术后心电监护示交界性心动过速1倒,1周后恢复。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同期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8~50min,平均(13.60±5.14)min,操作时间30—150min,平均(66 14±20.70)min。随访1—17个月,无感染性心I』=|膜炎、血栓栓寒和溶血等J{发症。结论用细腰型审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窄间隔缺损疗效口J靠,操作简便,使用安全,弥补了以往封堵器在封堵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方面的不足,该封堵器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犬房间隔缺损(ASD)模型上评价双侧无铆型ASD封堵器的疗效、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自行设计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丝编织成的网状结构,外形呈双盘状,其左房面平整,右房面中间凹陷,中央有与推送杆相接的连接袢,内衬有三层聚酯膜.犬ASD模型建立采用房间隔穿刺结合球囊扩张方法,模拟临床经导管封堵ASD过程,闭合人工制备的ASD.用心脏超声观察封堵器位置及封堵器对右、左房室瓣功能的影响.术后1、2、3、6个月分别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观察封堵器周围及表面的组织学反应.结果 8条犬成功制作ASD模型并封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同期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的可行性、方法及疗效.方法 4例患者,年龄为12~26岁.术前超声检查提示VSD合并ASD.VSD均为膜周部缺损,缺损直径3~6 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2~6 mm.ASD均为继发孔型,缺损直径5~8 mm.4例患者均于术中先行左心室造影,确定VSD适合封堵后,先行VSD封堵,最后行ASD封堵.结果 4例患者均经导管一次封堵治疗成功.左心室造影显示VSD呈囊袋型3例,囊袋直径分别为4、5和10 mm,封堵器的直径分别为4、8和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照经导管置入Sidris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二孔型房间隔缺损 (ASD)的疗效。方法  2 8例患者 ,依介入治疗采用的封堵器分为 3组 ,采用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的患者各为 4例、12例和 12例。 3组患者ASD直径 (球囊导管测量值 )均≤ 2 1mm。术后 2 4h、1个月及 3个月分别行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心电图 (ECG)及X线平片检查进行随访观察残余分流情况、有无心律失常及封堵器的金属结构。结果 Sidris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的置入分别均采用 8F、11F和 8F输送鞘管。置入钮扣式封堵器、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 10 0 %、91.7%和 10 0 % ,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1个月TTE示钮扣式封堵器组 2例 (5 0 % )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较另两组高。X线检查示随访中钮扣式封堵器组有 1例封堵器金属结构发生轻度改变 ,另两组均未见封堵器的金属结构发生明显改变。ECG检查显示CardioSEAL封堵器及Amplatzer封堵器组术后 1周内各有 1例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经药物治疗后消失 ,但 3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 3种封堵器治疗直径≤ 2 1mm二孔型ASD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但CardioSEAL和Amplatier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取继发孔ASD患者49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封堵器),对照组15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ASD直径、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室收缩压(RVSP)、封堵器腰部直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及1、3和6个月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9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34例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 ~ 32 mm,对照组为14 ~ 34 mm。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对照组1例可见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其他患者均未见心房水平分流,封堵器未影响右房室瓣返流。术前、术后心电图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unflower封堵器与SHSMA封堵器治疗ASD同样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 5例膜周型VSD患儿均采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进行封堵。封堵后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价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访观察。结果 心脏超声及左心室造影示膜周型VSD,左室面6.4 ~ 9.0 mm,部分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面分流口为2.1 ~ 2.9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2.1 ~ 3.8 mm。每例患儿均置入1枚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置入的血管塞直径为4 ~ 10 mm,平均(6.8 ± 2.3) mm。术毕即刻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1例患儿装置下缘存在细丝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儿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可用于一些特殊类型尤其是伴有长管状的假性室隔瘤形成的VSD的介入治疗,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5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50岁以上ASD患者,与同期132例50岁以下ASD患者进行对照.两组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确定诊断,并评估右房右室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前经食管超声(TEE)评价缺损大小和与周边组织关系.所有病例在透视及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SO堵闭ASD,并在术后3个月内随访超声检查.结果 TEE测定ASD直径及球囊测定ASD伸展径两组无差异(P分别为0.22和0.07)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自制非对称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经导管闭合VSD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16例患者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VSD.术前超声测量缺损直径3~8(4.31±1.35)mm.在X线透视和经胸超声引导下通过F6~8长鞘置入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8(4.63±1.59)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1~6(3.31±1.19)mm.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4~16(6.19±1.91)mm.14例封堵器到位后15min左心室造影示无分流,2例少量分流.术后1周经胸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1例患者,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室间隔缺损术后残余漏直径为3~9mm,平均(5.82±2.09)mm。经股静脉通过6~9F鞘管送入封堵器,在X线透视和超声引导下完成操作。结果左心室造影8例为膜部瘤型,3例为漏斗型。造影显示单出口6例,多出口5例,缺损口直径3~9mm,平均(6.09±1.58)mm。应用封堵器直径(8~12)mm。10例患者应用1个封堵器完全封堵。1例残余漏有4个漏口,应用2个封堵器后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升主动脉造影均无主动脉瓣返流。1例术后第3天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氢化可的松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术中X线透视时间8~30min,平均(16.91±4.23)min。术后随访1个月~4年,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全部患者无血栓栓塞、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封堵器移位,无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可靠,操作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继发孔型心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方法 11例患者中男3例,女8例,年龄4~46岁(平均25岁)。术前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房间隔缺损直径为12~28mm,平均(18.5±6.1)mm。在透视及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ASD。结果 11例ASD直径的球囊测量值为(25.2±8.3)mm(15~36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5.4±7.7)mm(15~36mm)。11例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术中无并发症。2例术后即刻超声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7.8 mm,分流口为2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5.8 mm,均采用Duct Occluder II进行封堵。 结果 分别选择4 mm × 4 mm Duct Occluder II,5 F输送长鞘; 4 mm × 3 mm封堵器,4 F长鞘,均按常规建立动静脉轨迹后分别释放左盘面和右盘面,按常规释放,术后心脏超声和造影显示VSD封堵部位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返流,1例出现右房室瓣轻度返流;术后2 d行心电图检查无异常。 结论 幼儿PMVSD可选择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进行封堵,输送鞘小,对血管损伤小;术后近期无明显残余分流、无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治疗16例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VSD)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6例患者均经超声诊断为IVSD,经胸超声(TTE)大血管短轴观室间隔回声失落,且其分流束位于时钟11点半~1点钟之间,测得VSD距主动脉右冠瓣0~2(平均1.4±1.1)mm,VSD直径为3.5~12mm(平均6.4±4.6)mm,术中左心室造影测得VSD为4~14(平均6.5±4.8)mm,均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腰部直径6~14mm)。结果16例IVSD患者15例即刻封堵成功,成功率93.8%,2例术后即刻左室造影及超声检查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无主动脉瓣及房室瓣的反流。1例缺损过大,应用14mm封堵器不成功而放弃封堵治疗。术后1周心电监测无房室传导阻滞,术后1周至6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下反流,ECG无传导阻滞等特殊异常表现。结论应用国产零边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IVSD安全、疗效好,其远期疗效尚需长期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治疗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2013年3月,采用国产小腰大边室间隔封堵器对96例膜部瘤型VSD行封堵治疗,封堵前常规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术后即刻行左室造影、升主动脉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封堵疗效,术后1周和1、3、6、9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结果 93例膜部瘤型VSD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93/96)。术后发生少量残余分流8例,其中7例48 h后消失,1例1个月随访时亦消失。术后4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出院前均恢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由封堵前的(47.5 ± 5.2)mm下降为封堵后的(45.2 ± 5.1)mm(t = 18.33,P < 0.01)。术后9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瓣膜受损及猝死事件。结论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介入封堵膜部瘤型VSD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好,技术关键是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及距主动脉瓣距离等参数选择封堵器和封堵部位。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成人房间隔缺损(AS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患者导管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年龄 ≥ 40岁的ASD患者75例,分为PAH组36例和无PAH组39例,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ASD大小以及术前、术后1 d、1、3个月的左心功能。心导管测肺动脉压及分流量。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ASD封堵术,PAH组与无PAH组年龄分别为(51.7 ± 9.3)岁和(49.3 ± 6.0)岁,ASD大小为(20.6 ± 6.8)mm和(20.6 ± 6.8)mm,选用封堵器大小为18 ~ 42(30.8 ± 9.1)mm和9 ~ 40(27.5 ± 7.4)mm。心导管测量PAH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为(57.8 ± 16.0)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为26 ~ 62(37.1 ± 7.7)mmHg,无PAH组sPAP为(28.9 ± 3.9)mmHg,mPAP为10 ~ 23(15.9 ± 2.8)mmHg。其中PAH组有3例选用带孔ASD封堵器封堵。两组比较,PAH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无PAH组低(P < 0.05)。PAH组导管封堵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P < 0.01),术后随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搏出量、左室射血分数均增大(P < 0.05)。结论 ASD合并PAH患者左心功能损害较无PAH组更严重,介入治疗后左心功能明显好转,能防止心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失败后外科手术的原因及效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选择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经导管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失败后,需行外科手术的1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外科手术指征为封堵器脱落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AVB)3例、瓣膜关闭不全2例(其中1例同时合并Ⅲ°AVB)、残余漏1例、封堵失败1例。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取出封堵器,修复心内畸形,术后入ICU监护。结果ASD介入治疗患者中,手术探查ASD直径平均31mm,较术前诊断的平均26mm增大,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部位为中央型3例,下腔型6例,与术前诊断符合率为41.7%,不符合率为58.3%(P>0.05)。3例Ⅲ°AVB者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内畸形修复完善,无手术死亡。结论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介入封堵失败后并发症,效果良好,安全可靠,可避免治疗失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孙守刚  白锋  赵锋  王琼英  胡浩 《工业加热》2013,(11):890-894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边缘不足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收治16例继发孔型ASD伴部分边缘缺乏或边缘 < 5 mm 患者,行介入封堵术。其中主动脉侧缘不足4例,左房后上缘不足2例,左房后壁缘不足2例,上腔静脉侧缘不足3例,下腔静脉侧缘不足4例,左房后壁缘合并下腔静脉侧缘不足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MSCT检查,观测ASD的位置、大小、形态、残缘状况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MSCT测量ASD的最大伸展轴径,选择不同型号、规格的封堵装置,术中通过TTE引导和监测封堵器的放置,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TTE测得16例患者的ASD直径6 ~ 30 mm,平均(17.68 ± 7.80)mm,MSCT测得ASD直径6 ~ 33 mm,平均(19.62 ± 9.33)mm,封堵器直径9 ~ 40 mm,平均(24.50 ± 10.02)mm。术前TTE测得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的相关系数(r)为0.71(P < 0.05),MSCT测得ASD直径与封堵器直径相关系数(r)为0.99(P < 0.01)。15例患者封堵成功,1例左房后壁缘合并下腔静脉侧缘不足封堵失败。TTE漏诊1例ASD,MSCT无漏诊病例。MSCT还发现2处其他畸形,1例为肺动脉畸形引流,另1例为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MSCT能对边缘不足ASD准确诊断和精确测量,MSCT测量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性更好,MSCT术前检查及指导边缘不足ASD封堵是一种可行、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3~17mm,平均(4.76±2.96) mm.应用7~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4~20 mm,平均(6.68±2.76) mm,封堵后15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出院前,术后1、6个月和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191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7.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应用弹簧圈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儿童的可行性和初步疗效.方法4例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经导管应用弹簧圈封堵术.经左室造影明确室间隔缺损形状、大小和周边情况,选择pfm公司的Duct-Occlud弹簧圈及Cook公司的可控弹簧圈予以病变部位的封堵,弹簧圈直径比室间隔缺损直径大1~4 mm.术后定期行心电图、心脏超声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左室造影显示室间隔缺损部位均有假性室隔瘤存在,分流口呈多发或单发,最大分流口直径分别为2.0 mm、2.7 mm、2.5 mm和1.5 mm.3例病例所选pfm弹簧圈均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于我院行房缺封堵术的34例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15例老年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缺患者作为肺动脉高压组。全部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d、1、3、6和12个月行经胸心动超声图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在透视及经胸心动超声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闭合房缺。结果所有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肺动脉高压组与非肺动脉高压组年龄分别为(67±5)岁和(24±9)岁,(P<0.01),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0.7和1.7±0.7,(P<0.01),房缺直径分别为(30.5±3.2)mm和(14.2±4.0)mm(P<0.01),封堵器直径分别为(35.3±4.5)mm和(18.2±4.4)mm(P<0.01),肺动脉收缩压分别为(65.2±11.2)mmHg 和(29.5±3.3)mmHg (P<0.01)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31.0±4.4)mmHg 和(17.9±1.1)mmHg (P<0.01),封堵后,肺动脉高压组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为(36.6±11.4)mmHg ,肺动脉平均压为(21.6±4.3)mmHg ,均有明显下降,两者与术前比较P均<0.01,心功能有明显提高(从术前2.8±0.7增加到1.8±0.8,P<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老年继发孔房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介入法建立犬房间隔缺损(房缺)模型提供相关的应用解剖资料,分析DSA下建立犬房缺模型的操作要点。方法解剖测量15只(雄9,雌6)健康成年杂交犬心脏标本,得出犬房间隔的相关解剖参数;分析5只活体犬心脏三维CT结果,根据获得的透照体位及角度对20只犬进行房间隔穿刺。结果房间隔长(17.8±4.3)mm,宽(14.5±3.8)mm,卵圆窝长(11.2±2.7)mm,宽(8.7±1.9)mm。卵圆窝中点距冠状窦口中点(7.2±1.3)mm;距膜性房间隔中点(9.9±1.5)mm;距右房室瓣隔侧瓣中点(13.6±3.1)mm和距主动脉隆凸底部的中点(12.1±2.3)mm。卵圆窝中点距左房室瓣前瓣中点距离为(11.3±1.9)mm。房间隔平面与矢状面成角15°±5°,与冠状面成角75°±5°,采用右前斜75°±5°行犬房间隔穿刺,20只犬中18只成功建立房缺模型,1只因心脏压塞死亡,1只因误穿入左室死亡。结论建立犬房缺模型应该根据犬房间隔解剖特点和空间位置,来把握DSA下房间隔穿刺的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