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5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胃左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经过。结果 553例患者中66例中发现胃左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发生率为11.9%,主要供应位于肝左叶的病灶,其中80.3%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中发现此种表现,其中86.3%为富血供肝癌;栓塞成功率为92.4%。未发生异位栓塞。结论 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是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之一,治疗中需注意造影技巧,仔细寻找,提高病灶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术在DSA造影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33例DSA检查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栓塞组(n=17)、灌注组(n=16)。栓塞组患者接受预防性介入栓塞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灌注组接受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垂体后叶素预防性灌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灌注组即刻止血有效率分别为94.1%(16/17)、31.3%(5/16),栓塞组显著高于灌注组(χ2=6.14,P<0.05);治疗后再出血率在栓塞组为6.3%(1/16),灌注组为40.0%(2/5),栓塞组显著低于灌注组(χ2=3.17,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肠坏死、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与动脉内垂体后叶素灌注相比,胃左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栓塞治疗DSA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有效率更高,再出血率更低,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准确判断肿瘤供血动脉是实现肝癌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本研究探讨原发性肝癌TACE术中,锥体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 HA)对比DSA肝动脉造影(DSA- HA)在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价值。方法 2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入组研究。术中分别进行DSA- HA、CBCT- HA、碘油- TACE(Lip- TACE)、碘油CBCT(Lip- CBCT)。2名有经验的介入科医师共同分析DSA- HA和CBCT- HA影像学资料,判断肿瘤供血动脉。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5个肿瘤通过金标准确定肿瘤供血动脉。DSA-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40个,其中真阳性32个,假阳性8个。CBCT- HA确认肿瘤供血动脉(阳性)72个,其中真阳性68个,假阳性4个。CBCT- HA对肿瘤供血动脉判断的灵敏度为68/75(90.7%),明显高于DSA- HA(32/75,42.7%)(P<0.001);阳性预测值(68/72,94.4%),亦高于后者(32/40,80.0%)(P=0.040)。结论 CBCT- HA对肝癌肿瘤供血动脉的判断明显优于传统DSA- HA,对超选择性TACE治疗有明显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经胃左动脉注入VX2瘤粒建立兔胃癌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DSA导引下经股动脉将0.5 mm×0.5 mm VX2瘤粒注入18只新西兰大白兔胃左动脉。术后2、4 d分别随机处死3只实验兔,获取胃大体标本并作病理学分析;术后7 d剩余实验兔作胃左动脉DSA和食管胃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并即刻处死3只兔作病理学分析;余9只实验兔待其自然死亡,记录生存时间。结果 实验兔胃癌建模成功率为100%(18/18)。术后2、4 d,大体标本可见胃底近大弯侧局部黏膜水肿、溃疡形成,镜下见局部黏膜缺失呈溃疡改变,黏膜下水肿明显,局部动脉血管内可见癌栓。术后7 d剩余实验兔全部存活,胃左动脉DSA见胃底贲门处富血供病灶,染色明显;气钡双重造影见胃底贲门处黏膜紊乱,病灶区域见压迹及双边征;大体标本见胃底部病灶呈火山口样溃疡,周边黏膜明显充血、紊乱;镜下见肿瘤细胞聚集于肌层并向黏膜及浆膜层侵犯。剩余实验兔术后中位生存时间12 d,大体标本见胃病灶穿孔,周边黏膜紊乱伴明显充血水肿;镜下见肿瘤侵犯胃壁全层。结论 DSA引导下经胃左动脉输注VX2瘤粒可成功建立兔胃癌模型,可用于介入动脉化疗栓塞、影像诊断及外科手术等相关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的经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B组为预实验组,分别采用改良法与传统法作肝动脉插管。C组、D组以穿刺种植法构建大鼠肝癌模型,分别以改良法与传统法插管作肝动脉造影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比较两种插管法成功率、大鼠肝癌建模成功率,TACE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死亡率、死亡原因。结果 A、B组肝动脉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0.0%(27/30)、6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5,P=0.033)。C、D组大鼠肝癌模型均成功构建, 肿瘤种植率为100%;插管成功率分别为93.3%(28/30)、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C、D组TACE治疗前后平均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大鼠术后10 d死亡率较C组高(42.86%对10.71%, χ2=5.079,P=0.024),死亡原因可能为血管受损、肝脏损伤及麻醉意外等。结论 改良的经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肝动脉插管方法简单易掌握、成功率高,TACE术后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值得继续深入研究和在相关实验中尝试。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肝动脉肝静脉分流(AV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HCC APS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 2010年12月经动脉栓塞(TAE)治疗的497例HCC患者的影像学和病历资料,总结APS、AVS的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APS的发生与HCC患者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肝癌切除史、甲胎蛋白(AFP)、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PVTT)的相关性,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CC合并APS的发生率为10.5%(52/497),合并AVS的发生率为1.6%(8/497),同时合并APS与AVS的有3例(0.6%)。单因素分析显示: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基础、肿瘤类型、肿瘤数目和门静脉癌栓与HCC患者APS的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瘤、肿瘤多发、门静脉癌栓是HCC合并AP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巨块型肿块、多发肿瘤、门静脉癌栓会诱发APS的发生。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导管开窗技术在右膈下动脉(right inferior phrenic artery,RIPA)供血的肝癌TACE超选择插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烟台毓璜顶医院对5例合并RIPA供血的肝癌患者进行TACE中采用常规插管技术微导管RIPA超选择插管失败后,应用导管开窗技术完成RIPA的超选插管。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RIPA超选择插管及TACE治疗,手术成功率100%,超选择插管时间(3.2±2.39) min。术后肝肿瘤指标较前下降,肝功能指标无明显下降,按照mRECIST标准进行评估疗效,其中3例达到部分缓解(PR),2例达到完全缓解(CR)。5例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导管开窗技术可提高RIPA供血的肝癌患者TACE时RIPA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耳部动静脉畸形的动脉供血情况。方法 2006年4月至2011年6月,对14例耳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双侧颈外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记录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分支,观察耳部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及其分布特点。结果 14例耳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共有供血动脉37支,其中耳后动脉14支、颞浅动脉14支,枕动脉7支,对侧颞浅动脉1支、椎动脉1支,未见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向耳部动静脉畸形供血。结论 耳部动静脉畸形血供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的耳后动脉、颞浅及枕动脉,对侧颞浅动脉、椎动脉供血少见,少见供血动脉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防治术后的胆道感染。 方法 对我院78例因梗阻性黄疸接受PTCD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前和术后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作为观察对象,分析影响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术后胆道感染25例,感染率为32.05%。χ2检验表明患者年龄、术前黄疸天数、术前有无胆道感染、术前生活质量评分(KPS)ALT、ALP、GGT、TBIL、引流方式、每日平均引流量与术后胆道感染率有关,进行非条件多元logistic分析,采取向前逐步选择自变量的方式,并选择有主要作用的影响因素,并得出方程:P = ■其中X1为每日平均引流量,X2为ALP,X3为术前黄疸天数。 结论 术后的平均引流量、ALP、术前黄疸的天数是PTCD术后胆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因此,对不能手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及早行PTCD术,同时积极调整肝功能,术后紧密观察引流量的多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术后胆道感染。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3年4月,选取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患者293例,记录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及冠脉造影特征,均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CAG)或冠脉介入治疗(PCI)。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冠心病介入诊疗过程中桡动脉发生痉挛的影响。结果 239例中,59例(20.1%)发生桡动脉痉挛。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 3.093,P = 0.034)、高脂血症(OR = 2.897,P = 0.023)、吸烟史(OR = 3.894,P = 0.009)、桡动脉鞘置入时前臂疼痛(OR = 5.393,P < 0.001)、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OR = 3.590,P = 0.005)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女性、高脂血症、吸烟、桡动脉路径解剖异常、术中前臂疼痛是桡动脉痉挛发生的可能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致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接受经皮介入引流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致梗阻性黄疸患者89例,选择性别、年龄、术前梗阻时间、梗阻类型、术前感染、引流方式、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值,接受引流治疗次数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作为研究参数,评估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梗阻类型(P = 0.043)、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P = 0.036)、血清肌酐值(P = 0.032)、接受引流治疗次数(P = 0.007)及术后是否行抗肿瘤治疗(P = 0.015)5个因素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阻部位位于肝总管以上(P = 0.037)、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 ≥ 10分(P = 0.003)、仅接受1次引流治疗(P = 0.036)及术后未行抗肿瘤治疗(P = 0.021)是影响该类患者生存期的重要因素。结论 在对肝门部胆管癌所致梗阻性黄疸介入引流治疗时,梗阻部位、肝功能Child?蛳 Pugh评分、接受引流治疗次数及术后是否针对肿瘤治疗可能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对评估该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应用二氢埃托啡(DHE)的镇痛效果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DHE组和对照组,DHE组在TACE开始时即给予舌下含服DHE 20 μg,必要时可加量至40 μg,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术前T0及术后0 ~ 12 h(T12)、12 ~ 24 h(T24)、24 ~ 48 h(T48)评分、记录患者主观舒适度(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评分及术后24 h内主动要求镇痛的人数及所用镇痛药的吗啡当量。结果 DHE组患者在TACE术后疼痛程度及控制较对照组好,术后T12、T24 治疗组VAS及BCS评分优于对照组。术中及术后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DHE用于肝癌患者TACE术中镇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25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DSA证实26支责任血管,临床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症状性脑卒中18例。对25例患者进行了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治疗,并于 1、6、12个月随访临床症状及支架情况,了解有无再狭窄。结果 支架植入后,25例患者的动脉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76.9%(50% ~ 98%)下降至5.2%(0 ~ 30%),残余狭窄率为3% ~ 25%,远端血供良好。除1例患者支架植入过程中对比剂外渗和1例出现脑血管痉挛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严格把握适应证下行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治疗,手术成功率较高,再狭窄率低,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的疗效。 方法 对25例肝癌破裂大出血,急症行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 肝癌破裂大出血25例,均为活动性大出血,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介入手术栓塞止血成功24例,有效率为96%。术后平均动脉压由术前的(63.5 ± 16.8)mmHg上升至(83.5 ± 18.2)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ALT(141.3 ± 77.8)u/L,术后5 d(170.1 ± 98.6)u/L, 术前总胆红素(21.3 ± 7.1)μmol/L,术后5 d总胆红素(24.0 ± 9.1)μmol/L,肝功能术前术后无差别。术后1、3、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2%(23/25)、84%(21/25)、72%(18/25)、48%(12/25)。结论 Embosphere微球联合碘油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大出血止血效果显著,创伤小,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7.
丁强' target="_blank" rel="external"> 丁强 殷世武 ' target="_blank" rel="external"> 项廷淼 《工业加热》2014,(4):343-345
【摘要】 目的 总结多极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 对106例肝癌患者共进行多极射频组织治疗238例次,通过临床观察,分析肝癌多极射频消融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结果 106例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发热、疼痛及恶心呕吐,严重并发症如心血管意外、血气胸、出血共发生3例,死亡1例。结论 虽然多极射频消融术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确切,但任何并发症均可能发生,理解及规范操作技术能够预防及合理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柴芍六君子汤联合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晚期PHC患者120例随机分配入组,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60例。治疗期间两组各剔除6例,最终各有54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常规组采用TACE治疗,联合组在TACE基础上给予加味柴芍六君子汤,随症加减。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客观大小、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免疫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3个疗程观察,肿瘤客观反应率联合组为66.7%,常规组为53.7%(P < 0.05)。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发热、呕吐、乏力)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 < 0.05),且联合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有所提高,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 < 0.05)。联合组治疗后Th1/Th2比值高于治疗前(P < 0.05),且治疗后Th1/Th2比值高于常规组(P < 0.05)。骨髓毒性方面,联合组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功能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及发热、心律紊乱发生率方面,联合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 < 0.05)。结论 加味柴芍六君子汤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提高对PHC控制率,缓解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中晚期PHC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股动脉穿刺并发股神经损伤的原因,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股动脉穿刺置管4 673例,其中6例根据临床表现及神经肌电图检查确诊为股神经损伤(2例直接穿刺伤,1例穿刺点血肿压迫继发伤,3例止血带压迫伤)。4例接受神经松解、神经阻滞治疗结合药物治疗(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及维生素B1营养神经等);2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结合临床表现和文献分析股神经损伤原因。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3个月(1~6个月),所有患者股四头肌肌力由治疗前3~4级恢复至4~5级,伸膝功能及步态正常;4例感觉功能完全恢复,1例随访3个月后仍有大腿下2/3前下及小腿内侧感觉减退,1例止血带压迫损伤患者肌力恢复正常,但随访4个月后仍有感觉障碍。结论 股神经损伤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经皮穿刺置管并发症,医源性损伤不容忽视,患肢肌力下降、大腿感觉异常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及及时、适当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