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各类介入操作中患者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我科CT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治疗259例次患者的检查资料。介入操作包括穿刺活检、引流、射频消融、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等6种方法。浏览PCAS系统上的医学信息和图像,并记录患者所接受的介入诊疗方式、扫描时间、扫描次数、总毫安秒、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辐射剂量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进行计算。结果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经皮瘤内无水乙醇注射术、射频消融术、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引流、活检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是(25.62 ± 10.43) mSv、(19.02 ± 7.35) mSv、(18.69 ± 6.39) mSv、(16.22 ± 5.60) mSv、(10.66 ± 4.51) mSv和(9.67 ± 3.81) mSv,粒子植入术的有效辐射量明显高于其他介入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引导下单次介入操作有效辐射剂量相对较小,引起辐射损伤及后续并发症的危险小,但多次介入治疗累积的有效辐射剂量可能会较大,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灾难救治现场,于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受灾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近期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8月由该院参与救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3例(51椎),患者伤后立即在该院研制的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行PKP手术,观察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比较手术前后痛觉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和侧位X线平片上相应节段Cobb角的变化及椎体前、中、后缘高度的变化。结果 本组4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2±15) min,术后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伤椎相应节段Cobb角较术前有显著改变(P<0.01),且伤椎椎体前、中缘高度较术前均由明显恢复(P<0.01),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野战综合手术救治方舱中对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KP治疗是对老年患者紧急治疗的十分有效的方法,能早期解决患者骨折所导致的剧烈疼痛,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诊疗过程中的辐射剂量,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抽取用SIEMENS Aritis Zee Floor DSA 介入诊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86例,记录随机配备的辐射检测系统显示的总辐射时间(T)、剂量面积乘积(DAP)、累积剂量(CD),由DAP估算有效剂量(ED),由CD估算最高皮肤剂量值(PSD)。结果 患者所受T为0.9 ~ 71.2 min,平均10.5 min,> 30 min的9例(4.8%); ED为0.11 ~ 282.9 mSv,平均32.2 mSv,> 100 mSv的10例(5.4%);1 Gy < PSD(1/2CD) ≤ 3 Gy的40例(21.5%),PSD(1/2CD) > 3 Gy的4例(2.2%);1 Gy < PSD(4/5CD) ≤ 3 Gy的53例(28.5%),PSD(4/5CD) > 3 Gy的14例(7.5%)。T与PSD(1/2 CD)、PSD(4/5CD)、ED在置信度(双侧)为0.01时显著相关。结论23.7% ~ 36.0%心血管介入患者可因累积剂量导致严重的皮肤损伤,5.4%心血管介入患者有显著的致癌危险。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研究汉族受检人群体重指数(BMI)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辐射剂量面积乘积(DAP)值、透视时间相关性,早期判断和降低高辐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451例汉族人群CAG患者资料,男276例,年龄32~87岁;女175例,年龄42~84岁;BMI值17.30~35.42 kg/m2。根据BMI值分为4组,A组25例(BMI<20 kg/m2),B组204例(BMI 20~24.9 kg/m2),C组192例(BMI 25~29.9 kg/m2),D组30例(BMI>30 kg/m2)。计算各组DAP和透视时间均值,采用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多重比较各组BMI患者DAP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或LSD- t检验比较各组BMI患者透视时间。结果 DAP均值在A组为(1 070.07±541.33) μGy/m2,B组为(1 326.82±606.91) μGy/m2,C组为(1 937.99±1 030.31) μGy/m2,D组为(2 654.53±1 296.69) μGy/m2;透视时间均值在A组为(3.53±2.08) min, B组为(2.70±1.80) min, C组为(2.75±1.88) min,D组为(2.71±1.69) min。组间比较,除A组与B组间D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2),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它各组间透视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年汉族受检人群CAG手术中DAP值随BMI增高而增加,透视时间在BMI<20 kg/m2时明显延长。介入手术中不仅要了解BMI增高造成DAP值增加,更需特别关注BMI<20 kg/m2时手术难度提高所致透视时间延长造成的DAP值增加。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采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 VH)检查方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的影像学特点。 方法 收集2006年6月 - 2011年10月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患者147例, 用IVUS和IVUS VH分析患者冠状动脉分叉近端、远端以及分叉处的对侧和内侧斑块负荷及其组成成分。结果 冠状动脉分叉处血管对侧壁的斑块负荷百分数为47% ± 14%,大于内侧壁的35% ± 1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分叉血管对侧壁的钙化成分为34% ± 31%,亦大于内侧的22% ± 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对侧低剪切力血管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重,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钙化成分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测量和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第1术者在重要辐射剂量区域内所受辐射剂量,为操作者的辐射防护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选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的7个体位,在无辐射防护情况下分别测定不同高度、不同视野、不同采集频率时第1术者体表入射剂量率,并绘制体表入射剂量分布图。结果 区域内剂量峰值都出现在20 ~ 70 cm高度范围内,在130 ~ 160 cm高度范围内又出现剂量次高峰,投照体位中以左脚位(spider位)时体表入射剂量最大;高采集频率时的剂量率明显高于低采集频率时;大视野剂量率明显高于小视野。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重点关注20 ~ 70 cm高度区域的放射防护,而对于左脚位以及130 ~ 160 cm高度范围内的辐射剂量的防护也不容忽视。在不影响图像质量和操作的情况下,应当选取采集频率低和小视野的曝光参数,尽可能减少术者的吸收剂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悬吊防护屏规格及摆放位置对介入手术中第一及第二术者辐射防护效果,为选择悬吊防护屏最佳辐射防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从地面20 cm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个人计量仪。投照体位选择正位与左侧位。悬吊防护屏为铅玻璃(简称玻璃式)与铅玻璃下接铅橡胶皮(简称混搭式)两种。防护屏摆位分别为靠近术者、远离术者、在术者左侧及贴近球管4种。测量2种投照体位下,不同防护屏规格与摆位在第一及第二术者位9个高度的实时辐射剂量率,计算剂量屏蔽率。结果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以玻璃式略优。对于第一术者,正位投照时以近术者摆位的防护效果最佳,侧位投照则以术者左侧摆位的防护效果最好;对于第二术者,正及侧位投照均以近术者摆位防护效果最优。在最佳摆位情况下: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在120 cm高度、侧位投照时第一及第二术者各高度仍可检测到较高的辐射剂量率;第一与第二术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接近;第一术者的剂量屏蔽率除正位120 cm高度稍低(玻璃式为60.11%,混搭式为39.89%)外,其余各点均高达93%以上,第二术者剂量屏蔽率为57%~97%;侧位屏蔽率整体略高于正位屏蔽率。结论 两种防护屏防护效果接近,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护效果,但正位投照时第一术者的120 cm高度及侧位投照时2位术者的各高度辐射剂量率仍相对较高,需加强对120 cm高度的辐射防护,并尽量少用侧位投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不同大小肿瘤后周边剂量、缩小速度相同时剂量变化差异。方法 采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 TPS)勾画出两块边长分别为6 cm、4 cm正方体模拟肿瘤,处方剂量均为100 Gy,粒子活度均为1.48×107 Bq。假设125I粒子植入后肿瘤向心性缩小、粒子均匀向心性集中且无粒子脱落及游走,若术后肿瘤体积每月以不同速度缩小,按缩小速度分组:两块正方体肿瘤每月分别缩小比例为上月肿瘤体积的20%、25%、30%、35%、40%、45%、50%,分别设为A1~G1组、A2~G2组。根据125I粒子衰变规律,采用TPS模拟A1~G1组、A2~G2组术后1、2、3、4、5、6个月验证计划计算出两种大小肿瘤各组术后不同时间90%靶体积吸收剂量(D90)、15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150)、90%处方剂量覆盖的体积占靶体积百分比(V90),比较两种肿瘤术后D90、V90、V150差异,分析不同大小肿瘤以20%~50%速度缩小时对剂量学的影响。结果 不同大小肿瘤以相同速度缩小时D90均有差异,缩小速度大于25%时V150有明显差异,缩小速度大于20%时V90有明显差异。结论 125I粒子植入后处方剂量与缩小速度相同时相同时间点大肿瘤D90和高剂量区均大于小肿瘤,提示大肿瘤可能更易引起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研究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到的破裂斑块部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方法 选择2007年6月至2011年5月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 并行PCI的冠心病患者36例,按IVUS所见,将患者分为有破裂斑块(RP)组18例和无破裂斑块(CTL)组18例,应用校正的TIMI帧数法(cTFC),研究PCI术后冠状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 RP组共发现18处破裂斑块,破裂斑块空腔面积平均为(3.3 ± 2.8)m2,破裂斑块处斑块负荷平均为68.7% ± 12.1%,CTL组为69.2% ± 11.7%。RP组平均cTFC由术前25.5 ± 8.0降为22.1 ± 5.3(P = 0.13),CTL组则由术前25.2 ± 7.6下降到15.1 ± 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与CTL组相比,在破裂斑块处行PCI后冠状动脉血流TIMI帧数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该处介入后冠状动脉微小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PCI治疗的451例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其中男259例(男性组),女192例(女性组)。比较两组住院和随访期临床基本资料、PCI情况及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男性组高血压病比例低于女性组(71.0%对84.4%,P<0.05),吸烟史(44.8%对3.6%)、慢性肾功能不全(11.2%对4.7%),C型病变(47.5%对33.9%)、左主干病变(11.2%对5.7%)及Syntax评分(18.94±12.94对15.88±9.99)均高于女性组(P<0.05)。两组住院期和术后1、6、12个月MACCE发生率、全因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与术后1、6、12、18个月心血管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术后18个月MACCE发生率(22.7%对12.6%)、全因病死率(15.6%对7.1%)显著高于女性组(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8个月内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性别是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价动脉止血压迫器在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经股动脉途径行脑血管造影术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术后采用天津怡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YM?蛳 GU?蛳1229型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B组48例采用传统人工手法压迫止血法;C组59例先采用手法压迫20 min,再结合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止血。3组术后抗凝、抗血小板、降脂等其他常规处置相同。比较3组术后止血效果、制动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3组止血方法进行比较, 其中止血时间A组为(2.19 ± 1.5) min,B组为(3.81 ± 2.5) min,C组为(3.69 ± 1.7) min,A组比其他两组略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制动时间A组为(8.2 ± 2.1) h,B组为(23.6 ± 2.3) h,C组为(7.5 ± 1.6) h,B组明显长于另两组;止血成功率3组分别为97.8%、97.9%、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其他2组,C组最少。 结论 单纯应用压迫器止血虽卧床时间减少,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为高;手法压迫并发症少,但是卧床时间长,患者耐受程度低;手法压迫联合压迫器压迫止血的效果好,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戴煌  秦永文  萧毅 《工业加热》2012,(7):541-546
【摘要】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方法 2010年3月至2010年9月对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82例患者先后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ICA)检查,并以ICA为金标准,评估320排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 50%及≥ 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结果 CTA成像质量4分71例(86.6%),平均心率为67次/min;3分10例(12.2%),平均心率为74次/min;2分1例(1.2%),心率为83次/min;1分0例,全部病例均无阶梯伪影。CTA发现174个狭窄≥ 50%的节段,ICA发现144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1%、96.0%、77.0%和99.0%。CTA发现40个狭窄≥ 70%的节段,ICA发现40个。以ICA为金标准,320排CTA诊断狭窄≥ 7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5.6%、45.5%和100%。 结论 320排CTA图像质量好,诊断冠心病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对210例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DSCTA检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评价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选取双源CT和CAG检查后均接受前降支支架植入术患者各30例,对比造影体位、介入操作时间和对比剂使用剂量。结果 DSCTA检查210例患者2 630节段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与CAG检查比较,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96.2%、91.3%、100%,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DSCTA造影体位2~3个、介入操作时间约15 min、对比剂使用剂量为48 ml(30~150 ml),分别比CAG减少2~4个、缩短约10 min、减少一半。结论 D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准确性高,近似于CAG,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术前DSCTA检查可减少术中患者造影体位及对比剂使用剂量,缩短介入治疗时间,达到减少医源性放射性辐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的X线电离辐射对心血管病患者DNA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治接受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患者244例,按介入术式不同分为四组: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组8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组72例,射频消融术组48例,起搏器植入术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 h、 24 h抽取患者外周血,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微核。同时记录患者手术全程辐射的累积皮肤表面入射剂量(CD)、面积剂量乘积(DAP)、透视时间(FT)等,观察各种介入诊疗中患者接受的辐射损伤程度和差异。结果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组CD和DAP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而其他三组间CD和D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后2 h染色体微核率为16.3‰ ± 4.2‰,P < 0.05),术后24 h为17.5‰ ± 5.1‰,,明显高于术前水平(13.8‰ ± 4.7‰,P < 0.05)。结论 不同介入术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不同,但介入诊疗中的电离辐射都可能会造成患者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对比研究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时桡动脉应用硝酸甘油及联合地尔硫 和硝酸甘油防治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2年12月—2013年6月对200例患者经绕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在成功置入动脉鞘管后在鞘管内分别注入硝酸甘油200 μg(硝酸甘油组,100例)或联合硝酸甘油200 μg和地尔硫 2 mg(联合药物组,100例),用心电血压监护仪记录患者注入药物前、注入后2、5、15和30 min的血压和心电情况,并观察桡动脉痉挛以及局部情况。结果 联合药物组5例发生桡动脉痉挛,低于硝酸甘油组的13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药物组和硝酸甘油组对心率和心电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硝酸甘油和地尔硫 可以更有效防治桡动脉痉挛的发生, 且对心率、血压和心电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在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旋磨治疗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旋磨(CRA)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按ABI检查结果分为ABI正常组(0.9 ≤ ABI ≤ 1.4)96例和ABI降低组(ABI < 0.9)53例,分析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CRA治疗资料。结果 ABI降低组左室射血分数低于ABI正常组;ABI降低组使用平均旋磨头个数、预扩球囊数、后扩球囊数、旋磨血管并发症高于ABI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ABI正常组相比,ABI降低组的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程度重,行CRA时,旋磨头、预扩张球囊、后扩张球囊等耗材数量及旋磨血管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7.
Empirical models for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of the sun, as seen after atmospheric scattering, show a strong correlation on an annual or month-by-month basis to observed data. When applied to cases where the requirement is for a real-time solar energy distribution, such as in the optimisation of the flux distributions in imaging concentrators, these models prove insuffici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esults illustrating trends in observed solar profiles that are invariant to changes in location that lay the framework to a definitive solar model. We show how using this information,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 of a change in the spatial energy distributions of the sun can have on the size of the spatial energy distribution in the absorber plane of a (linear Fresnel) concentrating collector.  相似文献   

18.
Undoped a-SiGe : H films were deposited by the RF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method. Films deposited at different substrate temperatures ranging between 100°C and 300°C were studied for their optoelectronic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Structural defects like vacancies and microvoids were studied by positron lifetime spectroscopy (PLTS) at room temperature.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PLTS measurements. The observations show a decrease in the deposition rate with substrate temperature. Good opto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proper structural relaxation have been obtained with a decrease in microvoid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及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特征及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4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ABCD2评分及头颈部CTA检查,分析患者头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分布及其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按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低和中高危组,中高危组中有22例患者行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于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64例患者中,头颈动脉狭窄52例(81.25%),累及动脉149段,其中颅内动脉81段(54.36%),颅外动脉68段(45.64%)。低危组患者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中高危组患者以中、重度为主(χ2 = 10.126,P = 0.018)。与血管支架成形术前的 ABCD2评分(6.41 ± 0.50)分相比,术后患者3、6和12个月评分明显降低,分别为(2.88 ± 0.69)、(2.82 ± 0.63)和(3.00 ± 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6.657,P < 0.05)。结论 头颈部CTA联合ABCD2评分能对 TIA患者狭窄血管及介入疗效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