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 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CTA或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无并发症发生。4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 ~ 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DSA显示动脉瘤腔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随访3 ~ 12个月(平均7.8个月)夹层动脉瘤无复发。结论 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旋转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 DSA)在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25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隔绝术治疗,其中5例患者CTA以及常规DSA均不能显示破口位置,我们对其采用了3D DSA检查。结果 通过3D DSA清楚显示破口,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结论 3D DSA能多方位观察破口与周围血管关系,提供准确显示病变的参考角度,是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中常规手段的重要补充 。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V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例VAD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6例VAD患者经过护理后,腹痛、腰痛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全部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术后观察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腹部或腰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DSA或CTA 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AD 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慢性下肢缺血通过髂-股动脉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5例患者经多排螺旋CT下肢血管造影证实为动脉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行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通过术后血管造影及临床症状改善等来评价治疗效果。PTA术后病变段血管残余狭窄<30%被认为技术成功;按照Fontaine分型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1级或1级以上被认为临床成功。结果经同侧逆行PTA及支架植入术5例,共计6段同侧髂动脉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3枚、3段髂动脉行PTA术;跨主动脉对侧髂-股动脉PTA及支架植入术10例,共计20支病变血管,包括植入髂动脉支架5枚、股浅动脉支架5枚、10支股动脉行PTA术。髂股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重复血管造影证实所有病变段血管血流明显改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血管夹层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临床随访2~24个月,平均11.9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踝臂指数测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P<0.01)。术后6个月Fontaine分型提高1、2和3级的患者分别有7、5和3例,所有患者均未施行截肢(趾)术,随访期间临床有效率为100%。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早改善下肢外周动脉病患者的血运状况,为中长期保肢提供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并行介入治疗的1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4~66岁,平均(53±8)岁,均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后行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支架(7例植入1枚,3例植入2枚),术中肠系膜上动脉真腔血流恢复,残余狭窄率小于15%,技术成功率为100%;8例腹痛在术后当天缓解,2例在术后2 d缓解。术后随访7~71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术后6、12、24个月腹部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 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SISMAD是安全可行的,中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为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患者情况及介入治疗的特殊性,以移植病房20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样本,从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3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20例介入治疗患者均无出血倾向及急性血栓形成,症状明显好转。结论介入治疗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可有效预防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经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宫颈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33例子宫颈癌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化疗药物选用DDP/L OHP、EADM、MMC 和5 Fu,栓塞物选用明胶海绵。通过治疗前后的患者临床症状和瘤体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病理证实33例宫颈癌患者中,鳞癌29例,腺癌4例。按照FIGO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23例、Ⅲ期4例。33例57支子宫动脉超选插管成功并给予栓塞化疗;9支子宫动脉未能插入者给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33例患者中行3次介入治疗者2例,行2次者2例,仅行1次介入治疗者29例;首次介入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率鳞癌96%,腺癌100%。1个月后肿瘤消退近期有效率达30.3%,其中鳞癌27.6%,腺癌50.0%。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21例,介入治疗后或手术切除后结合放疗11例。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和腹痛。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是宫颈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新辅助治疗之一。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围手术期风险及短期预后。方法   2010年1月 - 2011年9月收治27例后循环缺血患者,29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率 ≥ 70%,因常规药物治疗无效,采用球囊扩张支架进行治疗。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监测血脂、血糖、血压。术后6个月复查动脉超声,12个月时复查DSA。结果 27例患者的29处重度狭窄均成功置入球囊扩张支架,技术成功率100%。术前狭窄率80% ~ 99%,平均92.55% ± 5.26%,中位狭窄率95%;术后狭窄率0% ~ 15 %,平均3.27% ± 4.60%,中位狭窄率0%,手术并发症0。术后随访12个月时,无后循环缺血事件发生。12个月时随访DSA,支架内内膜增生1例,再狭窄0例。结论 应用球囊扩张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多种重建方法对腹主动脉瘤(AAA)进行术前影像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共75例AAA患者的MSCTA资料,并对比分析其中61例成功实施血管腔内修复(EVAR)术患者的MSCTA及术中DSA资料。应用容积再现(VRT)、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分别测量EVAR术相关各解剖学数据,并对照DSA测量数据,比较各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结果 ①12例(12/75,16.0%)行外科腹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2/75,2.7%)临床定期随诊,未行手术治疗,61例(61/75,81.3%)行EVAR术治疗。②行EVAR术治疗的61例患者中,Ⅰ型仅2例(3.2%,2/61);Ⅱ型44例(72.3%,44/61),其中Ⅱa型27例、Ⅱb型11例、Ⅱc型6例;Ⅲ型15例(24.5%,15/61)。③对比61例行EVAR术病例的术中DSA数据和MSCTA数据,近端瘤颈长度、内径,瘤体长度,远端瘤颈长度、内径,髂总动脉长度、内径等各测量值差异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06 ~ 0.427,P = 0.653 ~ 0.999),以DSA测量值为参考标准,应用Bland And Altman方法计算3种重建方法测量数值的偏倚在0.00 ~ 1.70。结论 采用VRT重建图像观察AAA与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关系,MPR重建图像测量血管内径,MIP重建图像测量血管长度和血管走行角度,CPR重建图像观察血管及分支管腔内及管壁情况,合理应用MSCTA多种重建方法可以准确、直观显示AAA的形态学变异、腔内精确结构及分支血管关系,精确测量AAA与治疗相关的主要径线,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有力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动脉取栓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采用Solitaire AB型支架用于急性脑动脉闭塞的动脉取栓术,共31例,其中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12例,基底动脉闭塞9例,合并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1例,颈内动脉末段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3例。回顾性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并比较其随访90 d时的MRS评分情况。结果 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均成功再通,颈内动脉有6例(6/9)获再通。12例患者因为再通后仍存在管腔狭窄而放置支架。术后颅内出血4例(12.9%),死亡8例(25.8%)。在死亡患者中,5例责任动脉在颈内动脉,3例在基底动脉。从发病到获得再通时间超过8 h者8例,其中死亡2例,均为颈内动脉闭塞患者。90 d随访患者中,出院MRS评分预后良好( < 2)的有15例(48.4%)。结论 用Solitaire AB型支架进行动脉取栓对于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改善临床结局,但对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效果不理想,再通率低,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使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36例39个动脉瘤,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15例。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个,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3个,眼动脉段13个,海绵窦段4个,椎动脉颅外段1个,椎动脉颅内段4个和基底动脉顶端3个。术后3个月和12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疗效。结果 共采用Solitaire AB支架38个辅助弹簧圈治疗39个宽颈动脉瘤,栓塞成功率为100%。术中15个支架回收调整位置,双支架5例,其中联合Neuroform3支架3例,联合Enterprise支架2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30个,次全栓塞9个,术中1例患者支架轻度回撤,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和血栓事件发生。术后血管造影随访27例,延迟性弹簧圈移位1例,完全栓塞病例中无再通病例,次全栓塞病变中6个达到完全栓塞,所有载瘤动脉通畅,支架内无明显狭窄,术后所有患者均无再出血。结论 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和结果令人鼓舞,此法方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重视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 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对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年龄26 ~ 78岁,平均(51.2 ± 13.5)岁。135例随访3 ~ 63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率71.43%,54例失访,失访率28.57%。统计TEVAR 术后逆行性A型夹层发生率,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结果 TEVAR术后2例(1.48%)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均为男性患者,其中1例发生于围手术期,拒绝外科手术,保守治疗超过3年,目前存活。另1例发生于TEVAR术后1个月,急诊实施外科手术,随访3个月,目前存活。结论 覆膜支架系统、术中相关操作对血管壁的作用以及血管壁自身病变是TEVAR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的重要原因。其中,支架对血管壁的直接作用而诱发的A型夹层,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腔内微创治疗和血运重建的21例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置管溶栓后接受腔内血管重建,术后3、6、9、12个月随访,每年复查主动脉CTA。结果 21例均置管溶栓24 h,完全采用裸支架倒Y型腔内重建11例(植入主动脉裸支架和外周自膨裸支架41枚),覆膜支架对吻成形2例(植入Gore Viabahn支架4枚),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腔内重建8例,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患者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支架移位及内漏发生,裸支架治疗组1例术后8个月髂动脉支架内血栓闭塞,予以药物保守治疗;Gore Excluder覆膜支架组1例术后18个月一侧髂支远端狭窄,予以裸支架成形后通畅;其余移植物随访期通畅。结论 腔内微创治疗平肾主动脉-髂动脉闭塞近、中期效果好,但需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移植肾动脉狭窄(TRAS)介入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对12例TRAS患者行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和支架置入术。患者从肾移植术后至出现肾动脉狭窄症状平均5.5个月(4~15个月),以手术前后血压、血肌酐、动脉狭窄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结果本组4例行单纯球囊(长20~40mm,直径5~7mm)扩张,5例于PTA后置入支架,3例直接置入支架。PTA术后2例(17%)复发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支架术后3例再发狭窄,再次行PTA后无复发。12例患者先后共置入9枚球囊扩张式支架,1枚为自膨式支架。介入治疗前肾动脉狭窄率为65%~95%,术后狭窄率降为10%~25%;平均血压由术前175/105mmHg ,降至术后140/80mmHg ;平均血肌酐水平由术前475.5μmol/L降至术后118.5μmol/L;术后随访3~48个月(平均9个月),12例中最终治愈4例,改善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未发生血栓、出血、移植肾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RAS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恰当入路,合理选择和组合运用PTA与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提高TRAS的远期疗效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种血管腔内手段治疗颅底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间我院收治各类型颅底动脉损伤患者共53例,均有头颈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搏动性突眼和颅内血管杂音(39例)、声嘶或吞咽不适(9例)、鼻出血(5例)等;DSA检查证实颈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e,CCF)39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14例;针对上述53例患者不同的病变特点采用不同的血管腔内治疗,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对53例患者56支颈内动脉进行了腔内介入治疗,采用单纯可脱球囊栓塞治疗CCF33例34支血管,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植入覆膜支架封堵CCF3例;采用单纯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假性动脉瘤8例,可脱球囊联合弹簧圈孤立假性动脉瘤2例,植入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4例;平均随访时间9.5个月(2~25个月),85%(45/53)患者主诉症状于6个月内消失,12个月随访15%(8/53)患者遗留眼球运动受限或视力障碍。复查显示存在假性动脉瘤6例,残瘘3例,其中2例因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而分别于术后第2、3个月行再次介入治疗。结论对各型颅底动脉损伤,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且安全有效。尽管存在缺陷,可脱球囊仍是治疗CCF和颈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在特殊情况下必需联合应用弹簧圈栓塞和覆膜支架植入等多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围手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EVAR临床经过,通过术前对主要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和保护,CTA测量近远侧瘤颈长度、直径、角度和构型,瘤体与分支动脉的关系,最低肾动脉开口至腹主动脉分叉的距离,导入途径的直径、扭曲和钙化程度。根据CTA测量结果,选择覆膜支架和手术方式。术时采用局麻20例,中转全麻1例,1例通过髂总动脉重建导入途径采用硬膜外麻醉,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时采用全麻。在支架释放前准确定位最低肾动脉位置,至少保留一侧通畅的髂内动脉,若双侧需要覆盖,分期覆盖或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植入后复查造影,有无内漏,正确判断内漏类型并进行相应处理。支架近端Ⅰ内漏2例,球囊扩张1例,植入Cuff1例;支架远端Ⅰ内漏1例,球囊扩张时,动脉破裂,行人工血管补片修补术;Ⅲ型内漏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1例。1例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先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行EVAR。术后7~10d复查CTA,以后每年复查1次。结果EVAR手术全获成功。主要并发症为单侧髂肢扭结继发血栓形成,Fogarty导管取栓并支架植入1例;腹壁切口裂开1例,清创缝合;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5年,患者均存活。结论CTA图像质量高、测量准确,是EVAR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EVAR是高危、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 to 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 to 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足背或者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术前术后均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的再狭窄。结果 经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在8例患者中的5例(62.5%)获得成功。足部疼痛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评分和ABI指数从术前的0.60 ± 0.55和0.32 ± 0.20分别上升至术后的2.40 ± 0.55和0.75 ± 0.12(P < 0.01)。12个月随访结束时,视觉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40 ± 1.14改善至 2.20 ± 1.48(P = 0.002)。2例难愈性溃疡患者术后1例完全愈合,1例明显缩小。所有手术成功患者均未接受截肢。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条靶血管再狭窄。结论 经TDP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的糖尿病足部缺血患者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9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意义。方法 对206例经皮冠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进行造影及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随访,造影证实再狭窄组32例,共38处病变;无再狭窄组174例,共229处病变。测量并比较两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斑块面积、最小管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术前及随访时均行MMP检测,比较两组PCI前后MMP1、MMP 9变化;按最小管腔面积(MLA)分为MLA > 5 mm2、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组,比较3组的MMP 1、MMP 9水平。结果  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更大的斑块面积、内膜增生面积及更少的最小管腔面积;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MMP 1水平无明显差异,无再狭窄组PCI前后MMP 9水平无明显差异,再狭窄组术后MMP 9明显升高,手术前后分别为(2.03 ± 0.56)ng/ml 比 (2.89 ± 0.33)ng/ml(P < 0.05);MMP1水平与MLA面积无关;MMP 9水平在MLA > 5 mm2组明显低于MLA 3 ~ 5 mm2及MLA < 3 mm2,各为(1.45 ± 0.32)ng/ml、(2.93 ± 0.45)ng/ml 和 (3.09 ± 0.65)n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CI后支架内再狭窄患者MMP 9水平较术前升高,但与再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9.
徐高峰 《工业加热》2006,(3):142-145
目的探讨应用覆膜支架介入治疗颈动脉破裂并假性动脉瘤.方法4例肿瘤所致颈动脉破裂并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均出现颈部或口腔危及生命的出血,采用Seldinger方法,选用自膨式聚四氟乙烯覆膜支架治疗.结果4例成功施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颈总动脉中段1例,颈动脉球2例,颈总动脉远段1例.共置入覆膜支架6枚.术后假性动脉瘤腔被隔绝,颈动脉通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神经功能障碍.1例患者11 d后支架下缘颈总动脉与原瘤腔相通,再次置入覆膜支架,2个月的随访无再出血.1例患者经钢圈栓塞、放置覆膜支架及裸支架瘤腔  相似文献   

20.
赵张平  陈世沛  滕红 《工业加热》2011,(11):844-847
【摘要】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 DA)与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 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 2010年12月4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3D DA及3D MSCTA影像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并咨询神经外科医师。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以常规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作为参考。结果 41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或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35例,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28例, 2个动脉瘤5例, 3个动脉瘤2例。3D MSCTA检查发现41个动脉瘤,3D DA发现44个动脉瘤,两种方法对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2%、85.7%、97.6%、66.7%和100%、85.7%、97.8%、100%。3D MSCTA与3D DA都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体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3D DA在多发的复杂、微小动脉瘤细节显示上更具优势。结论 3D MSCTA具有安全、快捷、无创、准确等特点,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邻近解剖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3D DA能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图像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