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建材》2021,37(10)
针对机制砂石粒形差、级配不良的问题,以粗骨料级配和粒形为重点,研究粗骨料特性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泵送混凝土富余浆体厚度应控制28μm以上,C30混凝土浆体量宜控制在315~330L/m3;5~20mm骨料中5~10mm颗粒的最佳含量为10%~20%,5~25mm粗骨料中5~10mm骨料的最佳含量为20%~30%,5~31.5mm骨料中5~10mm颗粒的最佳含量为20%~40%;骨料粒形和表面粗糙度比骨料压碎值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更大,粗骨料的圆度值宜达到0.83以上,堆积角宜小于35°。本研究可以为粗骨料生产质量控制和高效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机制砂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效应,以1.18 mm筛孔为分界点,将机制砂颗粒组成分成(I粒径≥1.18 mm颗粒)、I(I粒径<1.18 mm颗粒)组分,设计并进行了6种不同级配类型机制砂及其混凝土性能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细度模数仅是表征机制砂的粗细程度的宏观指标,无法反映颗粒级配的真实情况,决定机制砂品质好坏的内在因素是颗粒级配,生产时应得到严格控制,为提高混凝土强度及工作性能,应尽量使颗粒级配曲线具有骨架密实特征;②机制砂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II组分主要影响混凝土的保水性及黏聚性,为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应使I、II组分的含量比例保持在1∶2左右,并有效控制I组分颗粒组成比例;③为充分发挥I组分的填充密实与次骨架结构作用效应,以提高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宜将1.18 mm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控制在级配中值附近,且4.75、2.36、1.18 mm三筛档累计筛余百分率按2∶3∶1进行控制。研究成果为机制砂颗粒级配的控制及混凝土性能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王光炎 《山西建筑》2012,38(8):126-128
对简单破碎的再生骨料和经颗粒整形的再生骨料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试验对比,对粒形、颗粒级配、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等性能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再生骨料不能满足混凝土骨料要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普通混凝土由水泥、砂、石、外加剂、外加掺合料(一般为粉煤灰)和水组成。对于细骨料砂,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细度模数和含泥量;对于粗骨料碎石(或卵石),要重点检查其质地、级配、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及最大粒径。要核验其各项性能指...  相似文献   

5.
通过将废弃水泥混凝土试块破碎、筛分制备成再生粗细骨料,重新拌制水泥混凝土,研究再生粗骨料粒径大小、级配情况以及再生细骨料颗粒级配、粗细程度对水泥混凝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可用于制备水泥混凝土,通过界面胶结以及微粉填充密实,使得级配连续的大粒径再生粗骨料或Ⅱ区中砂的再生细骨料更有利于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硬化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但同时应注意控制再生骨料中石粉及针片状含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基础实验、正交优化试验以及对比分析,以骨料空隙率、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为指标,研究了普通骨料优选化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普通碎石优选化最佳级配设计为G3组,普通砂优选化最佳级配设计为S2与S4;普通骨料优化的最佳级配比例为碎石级配设计G3,砂级配设计S4,砂率47%,各因素显著性优劣顺序:砂级配设计碎石级配设计砂率;在实际生产中,普通骨料优选化级配范围在各号筛最佳累计筛余基础上可上下浮动至2%;依托西安国瑞金融中心超高层施工项目,采用优选化普通骨料制备的C60混凝土成功泵送至350m,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了普通骨料在超高层泵送混凝土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7.
机制砂复杂的粒形和级配都会影响机制砂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通过对机制砂粒形和级配特性的研究,提出了机制砂粒形综合评价指标和不同等级机制砂级配,并通过砂浆试验结果表明,粒形综合指数越高的第一等级的机制砂制备的砂浆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8.
粒形是混凝土用粗骨料的重要技术指标。通过对3种代表性的粗骨料粒形评价方法(国标、欧标、条形筛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国标法相对于针状颗粒较为敏感,条形筛法检测出多为片状,欧标法对两者都比较敏感;3种方法中,随着不规则颗粒的增多,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均呈降低趋势,同时堆积密度的离散值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自密实混凝土粗骨料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混凝土,粗骨料的粒形和级配是衡量粗骨料性能的主要指标。通过人工筛选粗骨料,以粗骨料形状指数和颗粒级配为变量,保证配合比中其他条件相同,配制自密实混凝土,测定坍落度、扩展度、T50时间和V型漏斗流出时间以及7 d强度和28 d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强度不会随着形状指数的增长而规律性增长;相对来说形状指数对工作性能的影响要大于对强度的影响,颗粒级配对强度的影响要大于对工作性能的影响;形状指数和颗粒级配对7 d抗压强度的影响要略大于对28 d强度的影响。基于该试验条件及配合比,当形状指数为0.348,颗粒级配中大石子所占比例为50%时,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最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废弃混凝土试块在实验室制备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探讨了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的工艺流程。利用水泥与粉煤灰浆体浸泡的化学强化方法对再生骨料进行了表面处理。按5~10mm单粒级粗骨料质量占20%,5-25mm连续粒级粗骨料质量占80%进行颗粒级配的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5-25mm连续粒级再生粗骨料和5~10mm单粒级再生粗骨料在各粒级中所占比例较大。表面改性处理可以弥补再生粗骨料的缺陷。经过颗粒级配优化设计后的再生粗骨料,累计筛余率变化梯度减小,整体颗粒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集料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本文试验分析了集料的种类,最大粒径与级配,粒形与表面特征、针片状骨料含量以及砂率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力学性能,如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等的影响,根据试验和分析,可以作如下结论;在本文所设定的情况下,存在最佳的最大集料粒径,最佳砂率以及最优针片状含量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计不同粗细和级配的机制砂,研究了机制砂细度模数和级配对湿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细度模数在1.2~3.0时,随着机制砂细度模数的增大,湿拌砂浆单方用水量减小,保水性下降,和易性和抗压强度呈先提高后降低,干缩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当机制砂公称粒径在0.315mm以上颗粒的分计筛余相同时,随着机制砂中小于0.315mm颗粒含量的增加,湿拌砂浆力学性能先提高后降低,干缩率先减小后增大。控制机制砂中小于0.315mm细颗粒含量为30%,机制砂中大于1.25mm颗粒含量超过30%时,湿拌砂浆拉伸黏结强度明显降低,干缩率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粗骨料堆积的定量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预拌混凝土用粗骨料筛分为各单粒级颗粒,分别测定孔隙率和定量体视学参数后,进行骨料级配试验及其体视学参数计算,分析粗骨料堆积孔隙率与体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运用定量体视学方法进行骨料最紧密堆积设计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单粒级粗骨料孔隙率与球形率、圆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级配粗骨料孔隙率与球形率、填充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基于定量体视学参数的多元回归公式能够较精确预测粗骨料的孔隙率,为实现粗骨料的级配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废弃混凝土试块在实验室制备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探讨了利用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的工艺流程。利用水泥与粉煤灰浆体浸泡的化学强化方法对再生骨料进行了表面处理。按5~10 mm单粒级粗骨料质量占20%,5~25 mm连续粒级粗骨料质量占80%进行颗粒级配的优化设计。试验结果表明,5~25 mm连续粒级再生粗骨料和5~10 mm单粒级再生粗骨料在各粒级中所占比例较大;表面改性处理可以弥补再生粗骨料的缺陷;经过颗粒级配优化设计后的再生粗骨料,累计筛余率变化梯度减小,整体颗粒分布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5.
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的级配探讨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国内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对机制砂级配、石粉含量限值和细度模数规定的差异。在对比国内外机制砂标准的差异及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生产的69种机制砂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机制砂生产控制的颗粒级配、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I、II区级配范围。并通过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试验,确定了一个机制砂全级配标准,同时对配制不同强度混凝土用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和细度模数的要求进行了规定。  相似文献   

16.
该文把混凝土集料的级配问题作为一非线性规划问题,并用序列线性规划算法求解此非线性规划问题。实际上这一类问题可以直接作为一线性规划问题求解。 使用与该文相同的符号:[A]_(n×m)是m种集料在n个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b}_(n×1)是设计要求的筛余百分率。问题是要选择m种集料的级配比率{x}_(m×1),使得集料的分计筛余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粗骨料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砂的种类及含泥量对商品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粗骨料配制的混凝土收缩率较大;粗骨料中针片状颗粒含量越高,混凝土收缩率越大;砂的含泥量越高,混凝土强度越低且收缩性率越大;使用人工砂生产商品混凝土时,宜将人工砂与天然细砂混合使用;为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及减少混凝土收缩,应严格控制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和砂含泥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控制陶粒混凝土中作为粗骨料的陶粒的最大粒径和粗骨料颗粒级配,对陶粒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分析了陶粒最大粒径和颗粒级配对低强泵送陶粒混凝土的影响,作为指导低强泵送陶粒混凝土的实体应用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粗骨料(卵石或碎石)的颗粒级配状况,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能。但有的地区在采集加工过程中,由于设备和工艺水平等原因的限制,往往难以按“标准”规定的级配范围供料,只能在运抵现场后,再进行人工级配,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粒级的粗骨料,按一定重量比例关系配合使用。对于这个比例关系的确定,必须通过测算,使其建立在优良级配的基础上。确定粗骨料优良级配比例关系的测算方法较多。本文介绍一种适用于一般建筑工地的两个粒级范围的粗骨料人工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两种制砂工艺和三种母岩岩性的对比,研究了其对机制砂的生产效率、空隙率、石粉含量、MB值、压碎值、粒形、级配、石粉性能、机制砂需水量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干法制砂的生产效率较传统制砂高;新型干法制砂的粒形、级配优于传统制砂,粘土质含量低于传统制砂,从而使新型干法制砂的空隙率、MB值、压碎值、需水量比等性能优于传统制砂;制砂工艺设备对机制砂的粒形影响较大,岩性对机制砂的级配影响较大;石灰岩的粒形、级配和石粉性能优于花岗岩,花岗岩优于玄武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