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围绕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展开综述。首先描述智能变电站的现状;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定义,逐项分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技术特征,包括一次电气方面主接线优化和新型隔离断路器应用、二次设备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模块化二次设备、一二次设备集成等;最后对上述技术特征和其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小结,认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是在原有智能变电站技术基础上的提升,但其应用技术的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练,对技术人员在吸收新技术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以“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为目标。更加注重变电站建设的投资与效益。集中式测控实现全站或多间隔设备的测控集成功能,有效减少二次设备数量:就地化保护减少数据的传输环节,采用新型就地化安放设备预制式集成舱。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变电站整体设计水平与整体性能,支撑管理方式变革,满足未来电网智能、可靠、环保的发展要求,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吸收现有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行等经验的基础上,从整体方案的顶层设计优化人手,建立了一种结合质量功能展开法(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与全生命周期管理(1ifecyclecosts,LCC)的顶层设计模式。该模式既吸收了QFD与LCC的优点,又克服了彼此的不足,不仅实现变电站可研、初设阶段从总体设计到分工设计的整体集成设计模式,还可用于指导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近年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现状,阐述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检修机制相关概念及在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工程实际中的工作经验,以天津高新园11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为基础介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的实现及其要求。研究分析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测试方法,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检修机制的测试及定期检修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扼要介绍了变电站的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并在分析智能变电站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重庆220 kV大石变电站建设理念,重点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方面实现的突破,以及对应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6.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智能电网6个环节信息交互的关键“支撑点”。系统研究了智能变电站站内信息网络、智能变电站与调控、运检端的骨干通信网络和智能变电站与配、用电侧的终端通信网络,提出了站内信息网络结构简化技术路线和骨干、终端通信网框架建设方案,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研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下一步示范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理念、建设目标以及功能特点,介绍了隔离断路器、站域保护控制系统等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减少变电站用地、缩短施工周期、减少运维成本、提高电网可靠性等方面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8.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外部运行管理需求和内部自身发展需求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特点,制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和标准制定与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课题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今天早晨,公司高层已经认可了这三个方案,对时间安排和任务目标都是认可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很可能会按照这样实施,但具体工作也可能会有所调整."2012年6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李震宇博士在国家会议中心表示.这里正在召开智能电网设备工作委员会一届二次会员大会暨2012年智能电网设备发展与需求趋势研讨会.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在2012年提出建设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并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目前,已经得到初步认可的主要工作方案包括三方面:一是组织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和设备研发;二是开展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研究与工程试点;三是开展远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示范项目研究与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为了在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内实现数据源的统一和通信网络的统一,共享站内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提升新一代变电站的集成度,该文对站内信息流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测量信息流、控制信息流、保护信息流和监测信息流,提出一种融合测量、控制、保护、监测和计量等需求的全站信息流架构。以此为基础,结合220 k V新一代智能站的工程需求,给出了一种可执行的信息流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包括母线间隔信息流设计、线路间隔信息流设计、主变间隔信息流设计及高压设备信息流设计共4个部分。文中提出的信息流设计方案在国家电网公司的新一代智能站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平面布置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是“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为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电气总平面布置是变电站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体现变电站“结构布局合理”的重要方面.结合工程建设实际情况,梳理了电气总平面布置优化的思路,整理、归纳影响配电装置布置及电气总平面布置的因素,在电气主接线优化,集成式智能设备研制,集装箱式建筑物应用等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通用设计典型方案为边界条件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与目前智能变电站进行技术比较和分析,提出220 kV户外AIS、GIS,110 kV户外AIS、GIS这4种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平面布置的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13.
文章结合天津高新园110 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试点建设,介绍了基于IEC61850标准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站域保护概念及其内容,研究分析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调试方法和关键技术,并给出了相关调试建议,为今后站域保护调试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7日,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宣布,将为陕西富平智能变电站提供一台带有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363千伏高压隔离式断路器。该断路器集"隔离,断路,电流测量"三种变电站功能于一身,使变电站占地面积最高可减少70%。同时,它也是世界上在此高压等级上第一台装有光纤电流互感器的隔离式断路器。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将在集成的智能化开关内取代用于测量和保护的传统电流变压器,并为电网自动化创造条件。在我国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领先的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集团ABB宣布,将为陕西富平智能变电站提供一台带有全光纤电流互感器的363 kV高压隔离式断路器。该断路器集隔离、断路和电流测量3种变电站功能于一身,使变电站占地面积最高可减少70%。同时,其也是世界上在此电压等级上第一台装有光纤电流互感器的隔离式断路器。全光纤电流互感器将在集成的智能化开关内取  相似文献   

16.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总结与提升,电能计量系统作为变电站业务功能的一部分,必须适应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要求,数字化计量系统以其数字化、易于信息共享、硬件共享的特征成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必然选择。文中首次完整提出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的概念与构成,在介绍早期智能变电站计量系统组成与技术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数字化计量系统配置方案与计量设备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电世界》2016,(2)
叶塘110 k V智能变电站是全国首批六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之一,也是上海首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在控制电缆桥架、光缆和光缆头选型、光缆敷设和熔接、电子式互感器、绝缘母线等几个方面,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对具体每个方面的不同进行介绍,给出注意事项,并对今后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电气设备安装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层次化保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继电保护提高自身性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安稳控制的优化协调.提出面向区域电网安全稳定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在传统保护配置的基础上,设置基于信息共享的站域保护控制和广域保护控制.介绍了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架构及功能配置,对比分析了其与现有保护、广域保护的性能,给出应用功能示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可作为今后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应用方案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9.
针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分析了其最重要的亮点之一——预制舱的功能特点,探讨了舱内照明选择的原则,对比分析了不同光源的特点,确立了舱内所采用的光源。在上述基础上,以30尺(1尺=0.33 m)标准预制舱为例,采用方位系数法对舱内光源的光强进行了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光源安装位置和操作面处光强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预制舱内照明控制系统智能化的定义和具有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信息传输规约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联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前智能变电站广泛采用“智能终端+合并单元”过程层设备,但该方式合并单元无法满足“装置内部单一元件的损坏不能造成保护误动作”的基本要求。同时过程层设备间报文大多为一帧模式,一旦报文出现异常往往会导致保护误动。为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提出了采集和控制完全双重化的新一代装置架构,探讨电压无缝选择技术、延时可测交换技术、过程层组网、插值算法等关键技术。新一代采控装置大幅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