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群建设是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出现的一种新的专业建设理念,专业群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分析专业群的内涵、特征及需要重视的问题,从重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较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首先,介绍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设置并分析其内涵;其次,构建移动互联网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并详细分析各专业具体课程及人才培养规格;最后,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等方面探索移动互联网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措施.课程体系已在H职业技术学院加以实践,以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渗透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并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效。从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价入手,研究了高职物联网专业群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机制。以专业群为载体,重点构建了课程思政“要素库”和“方法库”,提出了多元化、动态化的课程思政发展性评价方法,以促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在专业群层面的具体落地和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4.
以电子通信专业群为例,对接新一代电子通信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紧密衔接专业群四类岗位需求,按照“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四级能力递进思路,构建专业群“四岗四能”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融入“三新”技术,建设多元化教学资源,共建“双专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等策略,保障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模块化建设提供新的实践模式和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高职课程建设对接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强调高职课程建设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以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为例,通过建立“职业岗位-技能认证结合,学历教育-职业培训融合”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模块化、递进式的实践课程子体系,实施动态的课程体系更新机制,构建对接职业岗位群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职业教育“双高”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是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基于OBE和工作过程导向开发课程体系的特点,按照“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对接产业链、工作过程学习领域对应课程体系”的原则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新模式,提出了“一对标、三修正”构建“1+X”书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新方法。基于该模式和方法,构建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期为其他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高职机械类相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不足,通过整合与优化,组建机械制造技术专业群。以模块化方式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大综合+小项目"特征创建实训体系,展开专业群和产业群相互协作,实现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高效培养。探索解决机械行业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短缺问题,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湖南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起步早、数量多、发展快,但仍然存在组群逻辑不清晰、专业群与产业匹配度不高、专业群运行机制不够顺畅、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缓慢等问题,制约着其高质量发展。当前,要明确组群逻辑,优化群内专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专业群资源;重塑课程体系,开发优质专业群课程;建立评价标准,强化过程性评价;突出投入重点,打造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关键,是将多个专业进行有序、互补和共享化的集合。通过科学合理设计专业群结构,有助于凸显院校办学特色,推动高职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促进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面对制约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瓶颈及不利因素,为了提升建设的集成、适应和协同效能,以特色性、共享性和竞争性为视角,从组群引导、校企合作规划、健全“双师型”团队、优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家高职示范校、骨干院校、优质院校的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是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置于重要位置。以现代旅游服务专业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组建专业群的背景和组建逻辑,提出了专业群与产业链要有对应性,群内各专业要符合产业链、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建设特色等观点,并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信息化课程教学资源、校企联合推进教材与教法改革、精准打造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打造智慧型国际化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聚力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8个方面提出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对于培养适应旅游行业变革和市场需求的现代旅游服务人才,以及更好地服务旅游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行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对我院冶金专业群的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归纳出炼铁工、炼钢工和轧钢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学习领域,,制定高职冶金专业群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2.
“双高计划”的正式部署赋予了专业群建设在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职外语外贸类专业应聚焦产业发展,建设符合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专业集群。以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为例,阐述其发展机遇,进而以面向跨境电商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切入口进行调研,分析该产业对高职外语外贸类人才的综合需求状况,提出专业群建设背景下的改革方向:人才培养应适应产业变化发展,形成专业群协同效应,着力课程体系构建、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和形成办学特色的内在需要。文章论述了专业群的基本内涵、专业群建设原则、专业群构建的途径和专业群建设重点,并探讨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优势特色专业群的构建,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能起到一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专业群建设,推动专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专业体系,是高职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内在诉求。本文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专业,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六个专业构建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提出了专业群的建设整体设计思路,并从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条件、教学团队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制造强省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长株潭衡“中国智造2025”示范试点城市群战略的实施,湖南省装备制造面临新常态,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给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专业群对接产业”已成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在对装备制造人才需求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推手。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关系,专业群组群逻辑,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高素质“双师”团队,提升专业群服务发展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并建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动态发展机制,有效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断提升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7.
创新构建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人才培养要素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机制,对于推进专业群建设、评价专业群建设的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专业群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运行机制、团队保障、质量控制等人才培养要素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角度探讨了高职旅游专业群素能并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服务产业的基本载体,提高专业群建设效能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从质量成本观出发,高职专业群质量成本总额包括资源建设成本、办学运行成本、资源维护成本和质量改进成本,专业群产出包括专业群学生规模、培训规模、应用技术研究到款额,二者比值是单位质量成本。以最低单位质量成本为目标,设置建立高职专业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函数和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群师资要素资源、实习实训条件要素资源、课程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数学模型。适应高职专业群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模型运行需求,可以采取建立专业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建立专业群资源共享机制、建立专业资源有效度评估机制、建立专业布局调控机制等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专业群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专业聚集成群后的规模效益,专业之间具有资源要素共享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群内各专业围绕该产业进行分布和积聚,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资源要素分为师资要素、实习实训条件要素、课程要素和管理要素等属类资源;校内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等源别资源以及群内的专业资源即构成资源。各类资源具有专业群内共享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流特色专业群是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石,5G智能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将聚焦5G人才生态,打破信息技术类专业之间的壁垒,调整优化专业体系结构,采用产教融合模式构建"5G+"专业生态圈攻略部署,体现了高职院校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各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色。基于双高背景,契合区域经济发展,围绕专业群"结构、资源、模式"三要素,构建"三核驱动、与岗对接"的5G智能信息技术专业群,对高职院校智能信息技术类专业群内涵式建设进行实践,从而打造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培养高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