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相转移催化剂对硫酸铝催化法合成环氧大豆油技术进行了改进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比没有改进的硫酸铝催化法合成环氧大豆油产品的环氧值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实验确定的最佳投料比为:m(大豆油)∶m(27%双氧水)∶m(甲酸)∶m(硫酸铝)∶m(相转移催化剂)=1∶(0.8~1.0)∶(0.13~0.15)∶(0.075~0.085)∶(0.0001~0.001).环氧大豆油产品环氧值在8.0%左右,酸值为0.40~0.50 mgKOH·g-1,色泽较浅.  相似文献   

2.
大豆油经NaOH-H_2O_2精炼后,在催化剂硫酸、稳定剂尿素存在下与甲酸、双氧水发生环氧化反应生成环氧大豆油。粗品经水洗、减压蒸馏脱水、压滤即获成品。该工艺环氧化反应温度为65±5℃,双氧水滴加时间为3.5~4.5h,滴加完毕后保温3h;物料最佳配比(重量%)精炼油∶双氧水∶甲酸∶硫酸∶稳定剂为1∶(0.6~0.8)∶(0.12~0.15)∶(0.005~0.006)∶(0.001~0.003)。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大豆油(SBO)为原料,采用过氧甲酸氧化法制备了不同环氧值的环氧大豆油(ESO);分别用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对ESO进行开环反应制备丙烯酸化环氧大豆油。分别测定了大豆油及环氧大豆油的环氧值和碘值以及环氧大豆油丙烯酸化反应前后的酸值,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大豆油、甲酸和双氧水的比例可以制备出不同环氧值的环氧大豆油;丙烯酸比甲基丙烯酸更容易开环环氧大豆油。  相似文献   

4.
叙述环氧大豆油制备的研究进展,包括羧酸催化环氧化和非羧酸催化环氧化。其中羧酸催化环氧化包括:羧酸催化环氧化,浓硫酸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对甲苯磺酸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酸性离子交换树脂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固体强酸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酶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硫酸铝与羧酸联合催化环氧化;非羧酸催化环氧化包括: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环氧化、磷钨杂多酸(盐)催化环氧化和相转移催化环氧化。  相似文献   

5.
何亚三  林仁扎 《陕西化工》2012,(7):1201-1203,1207
制备了含铝5%的负载型AI/SiO2多相催化剂,以其为催化剂,采用改进型无溶剂法工艺合成环氧大豆油。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4h,大豆油:甲酸(85%):H202(30%)=1:0.2:0.92(体积比).催化剂用量为2.0g,反应温度40。60℃,所得产品色泽浅,环氧值高(〉6.5%),产品质量优于国家标准,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再生容易,无腐蚀,对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相转移催化合成β-萘乙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超声波作用下的相转移催化技术合成了香原料β 萘乙醚。经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条件为:β 萘酚∶溴乙烷∶四丁基溴化铵=14∶10∶003(摩尔比),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5h。产品纯度998%,产率可达942%,比传统的硫酸催化法(60%)和常规的相转移催化法(846%)的产率都高。  相似文献   

7.
环保型增塑剂环氧大豆油的生产工艺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综述了增塑剂环氧大豆油的生产工艺及其发展趋势,包括了溶剂法,无溶剂法和催化环氧化新工艺,并简述了环氧大豆油在聚氯乙烯制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首次报道玉米油在无溶剂加压条件下,经甲酸—双氧水环氧化,一步合成环氧玉米油。产品为微黄色油状透明液体,环氧值6.2%~6.4%,碘值不大于3mgI/g,转化率为精油的104%~106%。  相似文献   

9.
以十二烷基苯为原料,经硝化、加氢和N 烷化制得一种以双叔胺2,4 二(N,N 二己基)氨基十二烷基苯为主要成分的新萃取剂。其中硝化采用混酸硝化法,分两步进行,收率为92.6%;加氢采用5%(w)钯-炭催化剂,在55℃、1.2~0.5MPa下进行,收率为92.0%;N 烷化采用季铵盐相转移催化剂催化,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回流温度下进行,最终产物中主产物含量不低于51.6%。在异辛醇为稀释剂、25℃及相比为1的萃取条件下,该萃取剂对硫酸的萃取率比三辛胺提高了56.9%。  相似文献   

10.
α-呋喃甲酸烷基酯类香料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0.01mol对甲苯磺酸和5ml30%过氧化氢作催化剂,在苯或甲苯中01molα 呋喃甲酸和05~012mol脂肪醇回流反应3h,以80%~956%的收率合成了7个糠酸烷基酯。结果表明酯的收率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环氧鱼油的性质及其应用研究中国塑料 ,2001 ,15(3) :73~75柠檬酸三正丁酯合成及乙酰化研究江苏化工 ,2001 ,29(3) :26~28锆基催化剂合成邻苯二甲酸正丁酯的非等量反应动力学研究广西化工 ,2001 ,30(2) :3~6不同温度处理的硫酸铝催化合成增塑剂柠檬酸三正丁酯安徽化工 ,2001(3) :26~27复合固体酸SnO2-Al2O3 催化合成柠檬酸酯的研究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01,2(7) :18~20硫酸钛催化合成癸二酸二丁酯的研究天津化工 ,2001(4) :14~15无溶剂法快速制备环氧大豆油的研…  相似文献   

12.
研究2,6-萘二甲酸甲酯化反应过程,筛选出适宜的反应催化剂,并对钼酸铵为催化剂时的反应过程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90℃,催化剂用量1%,反应时间0.5h,液固配比6:1,此条件下反应转化率可达95.03%。  相似文献   

13.
有机金属法合成二甲基二氯硅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催化剂存在下,采用有机金属法将甲基三氯硅烷转化成二甲基二氯硅烷。当氯甲烷与甲基三氯硅烷的量之比为1:1~0.4:1时,甲基三氯硅烷的转化率为41.6%~43.2%,二甲基二氯硅烷的收率为84.2%~85.0%。  相似文献   

14.
酯交换蓖麻油的磷酸酯合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蓖麻油的乙酯化及酯交换蓖麻油的磷酸酯合成,当酯交换度在30 ̄50%,油/磷=1:0.75 ̄1:1.25,五化二磷/磷酸=1:0.5 ̄1:1.2,反应时间2.5h ̄3.5h,温度为70℃,所得酯交换蓖麻油的磷酸酯中的单酯为60%,双酯30%左右,磷酸为6%左右。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甲苯磺酸和硫酸铝复合催化剂存在下,以正庚醛(A)和1.2-丙二醇(B)为原料经脱水缩合合成了新型香料4-甲基-2-己基-1,3-二噁戊烷。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n(A): n(B)=1:1.1、催化剂用量为主原料总质量的0.35%、反应时间为6h、反应温度为90~98℃,产物收率达94.2%。产物经理化检测和红外光谱确证。  相似文献   

16.
微量硫酸催化环氧大豆油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溶剂条件下,以甲酸为载氧体合成了环氧大豆油. 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甲酸自催化合成环氧大豆油的优化工艺条件. 为进一步提高环氧值和缩短反应时间,添加微量硫酸作为催化剂,并优化了其用量. 结果表明,当大豆油、88%甲酸、30%双氧水和硫酸的质量比为1:0.13:0.7:0.004时,在65℃下反应3 h,产品的环氧值为6.2%,残留碘值<6.0%. 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产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7.
用异辛醇和苯酚合成辛基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辛醇和苯酚在浓硫酸作用下合成辛基酚,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反应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130 ̄135℃;反应时间,5 ̄6h;催化剂用量约为苯酚物质的量的0.3;投产比1:0.95 ̄1.05。收率大于87%(基于苯酚)。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开发的环氧大豆油丙烯酸酯合成方法日前获得专利授权。该专利是将大豆油、甲酸和溶剂在室温下混合均匀,滴加过氧化氢与催化剂的混合物,静置分层后对油层进行处理即可得到环氧大豆油,其环氧值5~8,酸值〈1,  相似文献   

19.
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新工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以FeCl3.6H2O为固体催化剂,由既作反应物又作淀粉上醇和对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合成对羟莽本甲酸丁醌 ,并讨论了催化酯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实验表明,固体FeCl2.6H2O是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良好催化剂,最佳的反应条件为:醇酸mol比为2:1、催化剂与酸的mol比为0.12:1、反应时间为3h上述条件下,其收率高于95%, 含量98%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从Inventa公司引进的锦纶6切片萃取装置的生产过程,分析了萃取温度、水浴比及萃取塔上段水溶液中低分子物浓度等对切片中低分子物含量的影响。指出,要降低切片中低分子物含量,必须选择合适的萃取温度,控制水浴比在(1.20~1.40)∶1.0之内,同时控制萃取塔上段水溶液中低分子物浓度为6.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