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十一五”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历史地位的重要时期。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既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挑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十一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引导和指导行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完善发展环境,推进战略转型,为实现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历史地位的重要时期。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既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挑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十一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引导和指导行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完善发展环境,推进战略转型,为实现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是一个具有承前启后历史地位的重要时期。信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既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挑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十一五”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引导和指导行业发展,着力自主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完善发展环境,推进战略转型,为实现信息产业强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鲁义轩 《通信世界》2007,(9A):M0001-M0001
3月初,信产部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引来广泛关注。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王旭东部长为2007年信息产业发展目标列出一组数据,并重点强调了对外开放、自主创新、电子产业升级.农村通信.信息安全等关键发展方向。 《规划》则给出了信息产业的2010年目标。即我国信息产业总收入将达到10万亿元,增加值2.6万亿元,并占GDP比重10%。[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2007,31(4):I0002-I0002
近日,信息产业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工作通报会”在北京召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并就“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上,信产部公布的《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指出,将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软件、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十三大项目。其中,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信号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7.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还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将继续遵循这些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为此,特提出以下发展思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通信世界》2006,(1A):11-11
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王旭东部长表示,目前,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草案已初步编制完成。“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6万亿元,电信业6000亿元,邮政业56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7万亿元,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1万亿元,电子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保持在35%左右,电信业务收入9150亿元,年均增长10%,邮政业收入820亿元,年均增长8%;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0亿户,互联网用户2亿户,农村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同时,要在提高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推动协调发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保障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2007年,信息产业将加快实施标准战略,以推动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实现产业化和业务应用为最终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本刊特就此进行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各位代表: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召开之际,谨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国信息产业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十五”以来,全国信息产业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加快产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农村通信、加强市场监管、推进信息化建设及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十五”规划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信息产业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明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信息产业系统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支柱性、基础性产业,保持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保增长、扩内需的要求,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制定了包括<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内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信世界》2006,(33A):20-20
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是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国第一次召开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会议提出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指明未来十五年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方向,这次会议必将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在坚持自主创新,实现做大做强发展重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4月16日,由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组织召开的全国无线电“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信息产业部相关局司、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以及全国各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的有关领导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钱庭硕副司长到会就如何制订行业“十一五”规划做了指导性发言。他在发言中针对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工作提出四点思路:一、“做深做实”职能规划;二、突出规划重点;三、加强规划的协调衔接;四、加强规划公开透明,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无线电管理局张胜利局长在会上再次阐述了当前无线电技术飞…  相似文献   

14.
信息产业部正在按照国家发展的要求,抓紧研究制定未来5年的产业规划。信产部副部长苟仲文日前透露,该部已初步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将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产业群,加强宽带通信网、下一步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自主创新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11月27日,山东省信息办(信息产业厅)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  相似文献   

16.
10月20日,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和市信息产业局2004年三季度联席会议成功召开。管局苏少林局长和信产局郝明局长分别带领班子成员以及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双方分别通报了今年三季度的工作开展情况和产业发展情况,就两局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统筹安排全市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共谋发展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7.
信息产业产业不久前召开了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咨询委员会座谈会,宣布今年年底前完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数字电视”和电信普遍服务也被纳入十一五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18.
同志们: 这次全省信息产业工作会议是在“十五”结束、“十一五”开局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成就和2005年的工作,交流经验,部署“十一五”任务和2006年重点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我省信息产业及信息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对信息产业工作非常重视,张高丽书记、韩寓群省长多次做出批示,要求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王仁元副省长会前专门听取了汇报,并亲临会议指导并做了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9.
刘高峰 《世界电信》2005,18(1):30-34
电信业“十一五”规划是国家信息产业总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在电信领域的延伸和细化,通信业“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内容需要把握产业协调发展、行业发展模式、行业监管环境、新技术应用、普遍服务和走出去等六方面的问题。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国电信产业将呈现电信产业逐步走向综合信息服务业;IP电话对传统长话、移动对固话的分流还将加剧;农村将成为我国电信业务市场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三网融合进程加快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2005年8月24日 ̄27日信息产业部在哈尔滨召开了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及电子信息产品投资指南专家研讨会。信息产业部娄勤俭副部长和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张琪司长、肖华副司长、丁文武副司长及部内各司局办的领导、国家各有关部委、地方信息产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