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推进黑老虎果实开发利用,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其果皮、果肉、种子中代谢物,基于结构配置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黑老虎果实中共鉴定出307个次生代谢物,其中以酚酸(数量占38.8%)和黄酮(27.7%)占主导;果皮含272个、果肉286个、种子201个,3个部位共有180个;种子中酚酸、类黄酮和萜类化合物数量明显低于果肉和果皮,使其次生代谢物多样性也较低;果皮中次生代谢物丰度(81.62×107)远高于果肉(25.61×107)和种子(24.38×107),主要因黄酮类成分(花青素、黄酮醇、黄酮)的高度富集和生物碱上调;3个部位间显著差异代谢组分主要为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黑老虎果皮富含类黄酮(槲皮素、儿茶素和矢车菊素类等),种子中木脂素丰度高,3个部位中都含鉴定出结构新颖的三萜化合物,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利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赤霞珠葡萄果实为试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素还原酶(ANR)的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原位分析.结果表明,在果皮、果肉和种子中均可观察到ANR的存在;种子中的ANR主要定位于内珠被(in),果皮和果肉中的ANR则主要分布在维管束(VB)、果皮(BS)细胞壁和果肉(BP)细胞壁中,而且这种特异性分布并不随果实发育进程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用蛋白质沉淀试验检测出3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西拉、黑比诺)的果皮和种子中的单宁浓度.1998年,赤霞珠种子在转色前单宁浓度最高,转色后浆果的种子单宁浓度有所下降并且在采收前四周内保持恒定.1999年,种子中单宁的下降速度变慢并且采收时的数值与1998年相近.这两年中赤霞珠浆果果皮中单宁的变化很小,采收时每粒浆果中果皮和种子单宁的浓度几乎相同.西拉种子中的单宁几乎是果皮中的3倍.在上述三个品种中,葡萄中的总单宁量与成品酒的单宁数量没有一定的关系.葡萄中种子单宁浓度的差别取决于种子数量而不是每粒种子中的单宁数量.  相似文献   

4.
以16个柑橘品种为材料,通过测定叶片、果皮、果肉和种子4种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大小,研究柑橘SOD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柑橘生长过程中SOD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柑橘果皮、果肉、种子和叶片4种组织中均存在SOD,其活性大小依次为:叶片>种子>果皮>果肉;柑橘各个组织之间SOD活性呈显著性差异,个别品种的相同组织之间SOD的活性也呈显著差异。在柑橘生长中后期,随着果实的逐渐成熟其果皮和果肉组织中SOD的活性变化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活性变化幅度较小;在种子和叶片组织中SOD的活性变化呈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槟榔花及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为材料,运用GC-MS技术检测了槟榔的主要代谢产物,共检测到46种已知物质,其中包含14种含氮化合物,13种有机酸和14种糖醇类物质和其他5种已知代谢物。同时测定了其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利用Topsis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槟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种子中含氮化合物含量随着发育呈上升趋势,果皮中呈下降趋势,雄花大于雌花;种子中有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糖醇类物质在S140大量积累。槟榔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抗氧化能力各异,种子中S110最强,果皮P80最强;雄花略强于雌花。该研究对理解槟榔的生长发育历程和药用槟榔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有益于槟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晰葡萄浆果质量对其构成和酿酒品质的影响,连续两年将采收期的赤霞珠葡萄浆果称重并测量浆果直径,分析浆果质量分布与浆果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将浆果按照质量分成6个级次,分析各质量级次浆果的组织构成、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及酚类物质和香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有59%(2013年)~64%(2012年)的浆果质量分布在0.76~1.25 g之间;浆果体积与质量呈正相关;浆果质量对浆果密度无影响;浆果质量与果皮质量、种子数量、单粒种子质量、种子总质量呈正相关;质量较小的浆果,其相对果皮质量较高、相对种子质量较低;随着浆果增大,其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果皮的总酚、花色苷、黄酮醇及黄烷醇含量下降;浆果大小对苹果酸、酒石酸也有影响;浆果大小对检测的香气物质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赤霞珠四个无性系(CS169、CS170、CS338和CS685)的果粒按质量大小分为6个级次:≤0.50 g、0.51~0.75 g、0.76~1.00 g、1.01~1.25 g、1.26~1.50 g、>1.50 g,分别测量每一个质量级次的果粒质量、纵横径、果皮质量、种子数、单粒种子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并计算种子总质量、果肉质量、体积和表面积,统计每一个质量级次的果粒质量分布。结果表明,四个品系中,CS338的小果粒比例最高,但其相对果皮质量较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而含酸量低;CS169的相对果皮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酸都较高,是四个品系中酿酒品质较优的一个无性系。  相似文献   

8.
对菝葜(Smilax china L.)果实不同部位的主要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种子、果皮相比,菝葜果肉的含水量、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均最高,果肉的总酸含量与种子接近,色素物质主要集中在果皮内。种子的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均最高,果皮的蛋白质含量最低,果肉的淀粉含量最低。果肉和种子均含有 17 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 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除了苏氨酸和亮氨酸外,其余几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均超过或接近WHO/FAO 标准模式。因此,菝葜果实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还可以进行精深加工。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快速测定葡萄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定量分析了蛇龙珠、品丽珠、赤霞珠和梅鹿辄4种葡萄果皮与果肉中的香气成分。在4种葡萄中,果皮中的化合物总量高于果肉,含有较多的酯类、芳香族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和挥发酚,这些化合物在果皮中的含量是果肉中的1.58~20.54倍。不同的风味化合物在葡萄果皮与果肉中含量差别较大,其中有19种化合物在果皮中含量较多,茴香脑、(S)-3-乙基-4-甲基戊醇、萘在4种葡萄皮中含量远高于果肉。不同品种葡萄果皮中,高含量化合物是不同的,主要风味成分浓度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柚果皮中生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对柚果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类柠檬苦素、天然色素及香精油的化学组成、分布、药理作用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以高含油量油菜品系为材料,研究角果发育过程中种子和果皮油份积累与主要脂肪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含油量品种在角果发育早期油份的合成与积累较为缓慢,开花后20d种子含油率仅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8.35%~12.32%,角果发育中期是油份含量增加最快的时期,开花后40d种子含油率占成熟种子油份含量的72.89%。94.73%,籽粒成熟时油份含量达到最大值。果皮的油份积累与种子相反,随角果发育油份含量依次下降,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5。种子和果皮的二十碳烯酸、芥酸合成规律明显不同。种子的7种主要脂肪酸组成中芥酸和二十碳烯酸与16碳、18碳脂肪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亚麻酸和亚油酸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正相关,与油酸含量H2和H27为正相关,H1和H28为负相关。而油酸与其它脂肪酸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与棕榈酸、硬脂酸和亚油酸、亚麻酸的相关关系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可见油酸的合成与积累不仅与棕榈酸、硬脂酸有关,还会影响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这是创新油菜高油酸材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酸桔果皮的特征香气成分,先用同时蒸馏与萃取法(SDE)提取酸桔果皮的精油,并用硅胶柱将精油分成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两大部分.含氧化合物部分具有果皮油的特征香气,用GC/MS对该部分进行了分析,鉴定出56种含氧化合物成分,然后用GC-Sniffing方法评价了酸桔果皮油的特征香气成分,明确了顺式氧化沉香醇、沉香醇、顺式氧化柠烯、香茅醛、香茅醇、香芹酮以及一些脂肪族醛等12种成分对酸桔果皮的香气影响.用这些成分按适当比调配成的混合液基本上能够代表原果皮的香气.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保鲜气调运输厢体内荔枝不同摆放位置对保鲜品质的影响,采用果蔬气调保鲜运输试验平台对"淮枝"荔枝进行气调贮藏。隔7 d对不同摆放位置的荔枝样品进行测试,测试指标为果皮褐变指数、质量损失率、果皮色差值、可滴定酸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结合厢体内的温度场、湿度场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贮藏期内,厢体内温度呈前低后高、上低下高分布;而相对湿度呈前高后低、上低下高分布。不同纵向摆放位置对无包装荔枝的果皮褐变指数、质量损失率影响较大,质量损失率自上而下逐步减小;处于厢体后部的荔枝的可滴定酸含量较前部和中部的荔枝要高;处于厢体中部的荔枝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要比前、后部的荔枝低。本研究结果为果蔬贮运保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柑橘果皮中类黄酮含量及其采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品种柑橘果皮中6 种主要类黄酮化合物的分布及含量,以及果皮采后类黄酮含量的变化。通过快速液相色谱法测定宫川温州蜜柑、衢州椪柑、哈姆林甜橙、常山胡柚和蕉柑果皮中橙皮苷、柚皮苷、新橙皮苷、川皮素、橙黄酮、橘皮素的含量以及椪柑果实采后不同时期果皮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5 种柑橘果皮中,常山胡柚果皮中6 种总黄酮总量最高,其主要类黄酮成分为柚皮苷和新橙皮柑;宫川温州蜜柑和哈姆林甜橙果皮中主要为橙皮苷;衢州椪柑和蕉柑果皮中则主要为橙皮苷和川皮素;衢州椪柑采后随着果皮中叶绿素的降低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果皮中总黄酮含量前期呈上升趋势,至15d 后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酶法提取槐角果皮和种子多糖,通过红外光谱对多糖进行表征,并对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吸湿和保湿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双酶法从槐角果皮和种子中提取的多糖得率分别为24.7%,11.6%。红外光谱结果显示:槐角果皮和种子多糖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种子多糖具有β-吡喃糖苷键,果皮多糖具有β-型和α-型2种糖苷键。自由基清除试验显示,槐角果皮和种子多糖具有一定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种子多糖的清除自由基能力优于果皮多糖,且二者的清除能力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与阳性对照VC相比,2种多糖对ABTS、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较弱,但种子多糖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优于VC;与阳性对照EDTA相比,2种多糖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较弱。在相同条件下,2种多糖的吸湿性与壳聚糖一致但低于甘油;二者保湿性相当,均低于甘油,但高于壳聚糖。说明槐角不同部位含有丰富的多糖,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和保湿性,具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柑橘果皮是柑橘果实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香精油、果胶、膳食纤维和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功能性成分。对柑橘果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可提高柑橘加工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柑橘果皮综合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白柠檬果皮油特征香气成分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客观方法 ,评价了白柠檬果皮油的特征香气成分。用溶剂萃取法提取白柠檬果皮的精油 ,并用硅胶柱将精油分成碳氢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两大部分 ,由于含氧化合物部分具有果皮油的特征香气 ,利用各成分的香气值对该部分进行了评价 ,明确了香叶醛、橙花醛、沉香醇以及一些脂肪族醛等 2 5种成分对白柠檬果皮油香气起着重要作用。用这些成分按着在果皮油中的含量比调配成的混合液具有白柠檬果皮的香气。由此可知 ,利用香气成分的香气值 ,能够筛选出对食品的香气起重要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目前认为,通过饮食接触内外源性 N—亚硝基化合物(NOC)可能是胃癌(GC)的主要病因之一。在日本、美国及国内的 GC 病因研究中都发现进食盐腌蔬菜、酸泡菜显著增加 GC 发病的危险性。为探讨其病因,我们用气相色谱—热能分析仪(GC—TEA)检测了 GC 高发区山东省牟平县高陵镇居民常年食用的萝卜中挥发性亚硝胺(VNA)含量。另外还检  相似文献   

19.
柑橘果皮是柑橘果实加工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香精油、果胶、膳食纤维和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功能性成分.对柑橘果皮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可提高柑橘加工的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挖掘柑橘果皮综合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罗汉果甜甙V在各部位的含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鲜罗汉果为原材料,将果皮、果囊和种子分离后,分别真空干燥得到罗汉果果皮、果囊和种子的质量百分数分别为25.42%~32.45%、30.00%~43.89%和29.29%~37.56%,再各取适量在微波辐射条件下,以水为溶剂提取罗汉果水溶物,经浓缩干燥,得到各部位水提物,将各提取物用无水乙醇回流后,利用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得出干燥的罗汉果中果皮、果囊和种子中甜甙Ⅴ的含量在各部位的百分含量分别为0.26%、2.36%和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