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库容保持是水库发挥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功能及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三峡水库库容是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阐明了三峡水库运行以来库区泥沙淤积特征,基于三峡库区不同库段泥沙淤积特点和淤积泥沙适宜的利用途径分析,提出了三峡库区分段分类淤积泥沙利用总体方案。建议尽快编制三峡水库清淤及淤积泥沙综合利用总体实施方案,推进库区清淤及排沙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实施,深入研究淤积泥沙低成本材料利用技术,为保障三峡水库库容安全以及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专门论述三峡水库泥沙淤积的控制,它是解决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关键之一,首先介绍了根据多年研究,提出的利用水库长期使用方法,控制库容淤积,从而能保证绝大部分防洪库容和调节库容。其次提出按照水库积和回水的相互作用,利用防洪限制水位控制库尾回水抬高、筘辊重庆市洪水位抬高,以尽可能减少中、后期淹没,第三、着重阐述了在三峡水库泥沙研究中为了增加水库航深,首次提出航运控制调度的概念,以限制枯水期水位消落,增加其航深,在此基础上从水库淤积控制角度论述了三峡水库运用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干流泥沙淤积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至2010年间的实测资料,对库区干流的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及断面淤积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干流河道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常年库区内,平面上呈不连续分布,其断面淤积形态主要有三种.三峡库区干流泥沙淤积分布与河道的平面形态以及断面的平均水深和平均流速等参数关系密切,本文统计分析得出了发生泥沙淤积时断面平均流速与水深间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5.
许全喜  袁晶 《人民长江》2022,53(5):7-13
2020年汛期,长江上游暴雨洪水频发,三峡水库入库沙量显著增大,年入库沙量达到了1.94亿t。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水沙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2020年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出现的新特点,主要是库区泥沙淤积量较往年明显偏大,同时库尾河段和防洪库容内泥沙淤积明显。铜锣峡以上河段由以往的冲刷变为淤积353万m3,淤积量占三峡库区总淤积量的3%;防洪库容内淤积泥沙2 440万m3,为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以来最大值,此外坝前河段淤积强度显著增大。分析原因后认为主要是8月上游嘉陵江、岷江等支流暴雨产沙导致入库沙量偏多与水库拦洪导致坝前水位偏高所致。相关结论可为三峡水库科学调度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模型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三十年过程中白鹤梁所在河段的泥沙冲淤特征及河床演变规律,为白鹤梁题刻的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溪洛渡水库对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影响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库淤积一维数学模型计算分析,预估溪洛渡水库兴建后,与三峡水库联合运用50年,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量较不建溪洛渡水库减少约37亿m3,特别是变动回水区减淤效果显著,在不同频率洪水下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洪水位少抬高1.5m左右。  相似文献   

8.
朱鉴远 《四川水利》1997,18(3):6-10,5
通过水库泥沙调度控制泥沙淤积部位和高程,解决水电站泥沙问题,这是目前中国控制泥沙淤积的主要手段。采取该措施,要损失水电站短期的较小的经济效益,以换取长期的总体的经济。中国水电部门重视水库泥沙淤积,制定了《水利水电工程泥沙设计规范》,强制执行水库泥沙调度。  相似文献   

9.
水库泥沙淤积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7613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98.4%,流域平均宽度为73.8km。水库两岸为基岩,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天然河床为卵石,含沙极少,枢纽主要任务是发电,兼顾防洪和漂木。水库库容3.737亿m~3,调节库容1.018亿m~3,为日、周调节水库。  相似文献   

10.
泥沙淤积估算A.G.Yener主题词河流输沙,泥沙计算,淤积计算,水库,土耳其据估计每年约有14×109t悬移质泥沙和1×109t推移质泥沙由河流输入海洋。由此导致地面平均剥蚀速度约为57.5mm/1000年。最高的产沙量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地震区,最低...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一维水沙模型的三峡库区泥沙预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冶  刘天成 《人民长江》2011,42(6):65-68
为了得到结合短期水雨情和水库调度信息的水库泥沙预报,以指导水库泥沙实时调度,通过研究,建立了基于水雨情预报及水库调度信息的三峡水库短期泥沙预报模型,即建立以短期水雨情预报和水库调度信息为边界条件和适用于三峡库区的一维水动力学水沙数学模型。利用2006~2007年三峡工程库区清溪场、万县和坝前的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了率定,率定的模型分析了2007年7月洪水过程的库区泥沙运动情况。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模型在库区沿程水力要素、悬移质含沙量及水库淤积量的模拟方面具有一定的精度。 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运行后,上游来沙中大部分粗沙淤积于库尾,不仅减少了水库的有效库容,对库尾回水段的通航也将产生影响。为减少三峡库尾泥沙淤积,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库减淤方式,即固定河段挖粗沙方案。该方案通过持续疏浚将入库粗沙大部分截留挖除,控制粗沙向上游延伸,可有效实现水库减淤。根据三峡库尾河道地形和淤积特点,提出了7种挖沙减淤方案,并采用一维非恒定流水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不同挖沙方案的减淤效果,并对比提出推荐挖沙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以三峡水库奉节河段和庙河河段的现场取样资料为基础,通过现场测量和室内实验分析,发现819个现场取样点中,99.4%的测点存在泥沙絮凝现象,其中83.6%的泥沙絮团直径约为单颗粒直径的3~8倍,表明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三峡水库泥沙絮凝具有普遍性,絮凝的临界粒径为0.02 mm。从库区泥沙絮凝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中上层水体中,并且顺水流方向呈现衰减的趋势,庙河河段的絮凝度明显小于奉节河段。库区泥沙絮凝的临界流速为0.7 m/s,流速小于0.7 m/s有利于泥沙絮凝的形成,但由于库区泥沙颗粒间的相对动能较小,泥沙絮凝难以形成稳定的大絮团,主要表现为弱絮凝。  相似文献   

14.
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推移质输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三峡库区有关的野外实测资料、模型试验和计算资料,分析了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河道推移质输沙特性,三峡水库运行末期,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物以沙质推移质为主,其中上段还有孵石推移质。从上游往下游,泥沙淤积物的颗粒逐渐变细,主槽的粒径组成粒粗,而边滩的粒径组成较细。随着水库运行年限的增长,主槽泥沙颗粒经历着粗化过程,而边滩却处于不断细化过程。主槽中原来淤积的细颗粒泥沙由于新淤积粗颗粒的保护和荫蔽作用,主槽的泥沙尽管粗化,水库运用后期的主槽淤积物仍有较细的泥沙颗粒存在,对于物模试验中放水过程对推移质输沙的影响、水库变动回水区所特有的碍航现象,以及修建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利枢纽后变动回水区的推移质泥沙输移等问题,还有待在相性基础理论中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蓄水后氮、磷营养盐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4月调查结果,对三峡库区二期蓄水后的氮、磷营养盐浓度及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期蓄水后水体总磷、总氮的质量浓度平均为0.083 mg/L、1.56 mg/L,其中总溶解性磷比例介于32%~82%,总溶解性氮为72%~95%。总磷浓度受蓄水的影响较大,坝前区总磷浓度在蓄水后显著降低,ρ(N)/ρ(P)值提高。由于氮、磷营养盐浓度偏高,库区水体在二期蓄水后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营养盐浓度对不同类型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蓄水后长江干流为贫营养和中营养状态,而部分支流回水段已达到了富营养化程度,存在潜在的水华爆发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三峡工程对嘉陵江朝天门至井口河段的影响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建立水沙运动二维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面线、流速分布及其泥沙冲淤变化过程与模型计算值进行比较,其值吻合较好。运用该数模计算了嘉陵江朝天门至井口河段在三峡工程运行八十年内的泥沙淤积情况并提出治理工程方案,预测了方案前后河段的河床演变以及港口、航道的泥沙淤积,选择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着重对三峡工程下游引航道口门内异重流淤积的形成机理、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综合比较了各家公式的计算成果,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下游引航道口门内为异重流淤积,应用韩其为公式计算下游引航道口门内含沙量沿程衰减过程和泥沙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可在下游引航道附近水文泥沙状况已知的条件下,预估下游引航道内的泥沙淤积量.  相似文献   

18.
三峡水库磷输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殿常  吴兴华 《水利学报》2021,52(8):885-895
三峡水库在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营养盐磷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源物质,水库运行拦截泥沙的同时也拦截了部分泥沙所承载的磷。本文利用1997—2017年期间三峡水库的实测流量、含沙量和磷浓度资料,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的磷输移特征,包括时空分布、负荷变化、水库磷拦截率等,旨在明晰三峡水库运行对磷输移的影响。考虑三峡、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开始蓄水时间,将其划分为1997—2002年、2003—2012年和2013—2017年3个时段,分别代表水库蓄水前、三峡水库蓄水、以及上游水库群蓄水。结果表明,库区磷拦截率主要受汛期的磷输移规律的影响;忽略库区区间汇入的影响,基于逐月磷浓度数据可知,2003—2012年,三峡水库的总磷(TP)拦截率为59.8%,溶解磷(DP)拦截率为14.6%;2013—2017年,受三峡入库含沙量大幅减小及点源污染排放增强的影响,DP/TP比值升高,入库磷被更多地输运至下游河道,库区TP和DP拦截率分别减小为14.4%和—18.5%。泥沙对磷输移具有重要的"源"和"汇(缓冲)"作用,但TP与含沙量的关系曲线在汛期与非汛期、不同断面和...  相似文献   

19.
对三峡工程运行初期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机理及口门区泥沙淤积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成果表明,在下游引航道口门附近,存在竖轴回流,产生回流淤积,在回流以内的港渠存在异重流,产生异重流淤积.口门区的回流泥沙淤积量与回流长度、水深、纵向平均流速、含沙量、历时等因素有关,可采用谢鉴衡公式计算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泥沙年淤积量,并对公式中涉及的回流长度等关键参数给定了计算方法及数值,回流泥沙淤积量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两者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20.
三峡水库不平衡泥沙输移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与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三峡水库在大水深强不平衡条件下非均匀沙输沙规律。研究说明,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洪水以重力波的形式传播作用明显,寸滩站至黄陵庙站的悬沙输移时间比洪水传播时间滞后较多,考虑洪水的非恒定过程使计算水库泥沙淤积有所增加。三峡水库细颗粒泥沙不仅淤积比大,且不同粒径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如不考虑絮凝作用,难以用不平衡输沙理论解释。考虑絮凝作用后,模拟三峡水库出库含沙量过程与观测良好,从侧面说明三峡水库可能存在絮凝现象,此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