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保持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已成为经济学家和环境学者关注的重点,也是钨产业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依据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理论和评估模型,开发了基于云平台的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核算系统。系统是以融合基础架构作为基础进行设计,实现了矿山地质环境损失核算,矿山环境污染损失核算,资源损毁损失核算等功能模块的统计分析计算;系统从基础软硬件安全设计、MOE云操作系统架构、策略、认证、加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防控,保证系统信息安全。文章介绍了该系统的通过对一个钨矿山的应用实例,表明该系统可望成为矿政管理中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损失之间平衡难题的科学工具。  相似文献   

2.
基于期权定价理论的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净现值(NPV)法的基础上,针对现实经济投资活动的实际特征,分析了NPV法所存在的缺陷。重点研究了期权定价理论的引入及其应用,并结合例证阐述了有关决策模型的实用性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国资源规划体系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科学实施,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的审批、监督,对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快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论述了我国矿产资源的总体编化现状,探讨了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了矿产资源合理规划的不足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有关专业人士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环境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环境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包括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理论基础和主要研究内容。综述了环境经济学核算的基本要素与国内外环境经济学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完善中国环境经济学体系进行积极展望、探索并提出建议。以通过市场引导产业经济结构转变,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使用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环境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整个社会利益实现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中国地质矿产经济研究院黄祖梁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四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国民经济的发展既带有资源密集性特点,也有资源约束型的种种表现。我国95%以上的能源消耗要靠矿产资源支撑,80-85...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是最有效的减排,也是对生态环境最好的保护。通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采空区充填率等方式,实现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利用和环境生态“弱”污染或“零”污染,从而促进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以滇西北羊拉矿山为例,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技术上,分析了其资源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问题,讨论了通过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尾矿充填采空区等技术而实现“无排放”生态矿山建设的可行性,并指出了实现“无排放”目标而需要加强的四个研究方向和两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逐年加深,在对矿产资源利用率提高的同时,相对应的对资源的开发却依旧在增加,导致地质环境问题严重,目前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于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人们过度开发,矿产环境问题频发,阻碍正常矿产施工的进度,导致矿产成本增加,阻碍企业的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矿产的过度开发,致使矿产资源后劲不足。目前在矿产地质勘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地质灾害、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水资源受到污染、爆炸等问题,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起着阻碍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矿产地质勘查环境问题及其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可变费用各要素的简要分析,运用变动成本的定价策略一边际贡献定价技巧,阐明了订购机械加工产品(零备件)的经济价格估算方法,该方法可供钢铁企业对外采购机械加工产品定价时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指标。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使得人们在进行工业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最终一方面导致矿产资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匮乏,对资源的利用率也存在局限性,在回收利用领域并不能满足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个别矿点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危害,最后经过分析得到合理可行的回收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矿产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基础型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平稳发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数量增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提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矿山水文地质类型对采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很多矿产资源都分布在地形恶劣、水文环境复杂的地理环境中,水文地质类型的复杂程度决定着矿山开采工作的安全性。基于此,采矿企业应该重视加强矿山水文地质类型的分析和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科学合理的采矿规划,加强水文地质类型对地下矿产资源开采的影响研究,不断提高采矿工作的安全性,对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1.
矿业权理论及其收益现值法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朝马  陶勇 《中国钨业》2000,15(1):15-18
论述了矿产资源价值成因 ,分析了其价值构成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建立了矿业权估价的收益现值法模型 ,并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2.
高琳珍 《世界有色金属》2020,(1):235-235,237
天水矿产资源种类丰富,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天水经济的发展,但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也非常严重,本文在分析了天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提出了天水市矿山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的力度、强度在逐年增大,从而导致矿山普遍存在着资源损失、植被毁坏、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隐患并存等诸多环境地质问题,部分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已经危及到了矿山的正常生产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以SPOT5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在小秦岭金矿区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研究为例,以期卫星遥感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最优估值方法以矿床矿化的各向异性为出发点,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变异函数依据已知样品点对未知点进行品位估值。由于该方法考虑了矿床矿化各向异性的实际,更能真实反映矿床的矿化特征,其估算结果更接近于矿床的真实品位。最优估值方法改变了传统复杂的求体积、体重的储量计算方法。本文通过某铜矿山为例,介绍了在DIMINE软件中应用最优估值方法进行品位估计的实现步骤。  相似文献   

15.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矿产资源的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部分开采区域受到破坏。对矿产开发与利用变化进行综合性研究,建立矿山周围环境变化定量评价,直观展现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合理规划确定矿产资源开采区域、数量、规模,促进矿山科学、合理、安全、有序进行开采,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16.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实现“开发资源,发展经济,造福社会,保护环境”的发展目标,是地方政府、生产加工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凉山州作为四川最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富集地,不仅要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查力度,摸清矿产资源状况,做好开发利用规划,规范开采秩序,尽可能延伸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  相似文献   

17.
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全面论述了黄金矿产资源不仅有价值,而且还有使用价值。综合系统论的思想,把黄金矿产资源作为一项资产,从资源的自然属性出发,研究了矿产资源的财务属性、商品属性、资产价值转移方式与矿产资源使用价值的运行特征。提出了黄金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应以矿产储量为基础、以矿产资源及矿业权获利潜力为目标进行资源资产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矿产资源、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逐年增多。同时,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破坏、压占土地资源严重,从而引发诸多地质环境问题。目前,我国对矿山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政策,颁布了法律法规,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工作,将有效遏制矿山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在不断的增加,但在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生态平衡。本文结合本人从事非煤矿山采空区调查与治理的经验,对矿山地质灾害概念、几种常见的类型、成因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地质环境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广龙 《铜业工程》2012,(3):70-74,80
循环经济强调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要求自然资源在不断循环中持久利用。围绕循环经济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结合金川集团自有矿产资源现状与特点,突出如何高效利用矿产能源资源,总结"十一五"以来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产业取得的成就,坚持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建议集团公司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替代化、产业共生网络化和修补化"原则开展循环经济体系与产业建设,加强政策研究与运用,完善循环经济基础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突出循环经济技术攻关工作,创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