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省内铅锌精矿原料供应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要发展铅锌工业,必须采取加快建设铅锌原料生产基地的速度、抓好宏观调控、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搞好深度加工等措施,为振兴湖南铅锌工业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铅锌精矿供应紧张的思考冯君从,韩晓庆,孟广寿,段德炳(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技经研究院)一、铅锌精矿市场概况当前我国铅锌精矿市场的突出问题是供应紧张。从1993年底开始,我国铅锌市场也和国际市场一样出现了精矿紧张的局面,1994年形势不断加剧,19...  相似文献   

3.
我国铅锌工业竞争能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我国铅锌工业竞争能力进行了分析,指出生产组织分散,企业整体实力较弱,铅锌资源已由优势向劣势转化,原料来源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低,铅锌再生工业和深加工工业薄弱。  相似文献   

4.
云南某铜铅锌混合矿矿石各矿物嵌布粒度不均匀,共生关系密切,铅锌含量较高,经磨矿后即可作为铜铅锌混合精矿直接销售给白银集团公司第三冶炼厂,由于铜铅锌混合精矿中二氧化硅高达7.51%,给冶炼工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降低铜铅锌混合精矿中二氧化硅的含量,采用铜铅锌混合浮选-脱水再混合浮选的工艺对该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5%的情况下,采用铜铅锌混合粗选Ⅰ直接选出混合精矿1,再将混合粗选Ⅰ的尾矿进行脱水,提高矿浆浓度后,采用铜铅锌混合粗选Ⅱ经两粗一精获得混合精矿2,两次粗选尾矿为最终尾矿。采用水玻璃、硫酸铜、丁基黄药、2#油四种药剂。最终铜铅锌混合精矿铜铅锌品位分别达到2.95%、20.68%、24.17%;铜铅锌回收率分别达到95.26%、93.12%、96.15%;混合精矿伴生银品位为147.22 g/t,银回收率为92.79%;铜铅锌混合精矿二氧化硅含量降低为4.25%,达到了冶炼工艺的合理要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铅锌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更高层次的效益。随着国民经济计划的广泛推进,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成为了铅锌工业日常生产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加强节能减排的基础上,铅锌工业也在逐步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并积极引进国内外的优秀资源进行开发。然而,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我国的铅锌工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如结构性矛盾、产品供给不足和价格话语权等。因此,必须加大行业改革的力度,以确保我国铅锌冶炼行业能够快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通过对我国铅锌冶炼现状和全局发展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提升我国铅锌工业的冶炼效率提供科学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铅锌工业发展概况和现状,分析了我国铅锌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铅锌市场的供需情况,提出了我国铅锌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我国铅锌开采、冶炼、消费、回收的现状,指出在大力发展铅锌工业的同时,应加强铅锌再生利用,从而推动我国铅锌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目前铅锌工业发展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宇 《云南冶金》2001,30(6):55-57
从我国铅锌工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已明显增加,铅锌后备资源不足;结构失衡,矿山发展滞后冶炼,我国铅锌冶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将有一定程度下降等方面阐述了我国目前铅锌工业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新中国成立50年来铅锌工业发展概况和现状,分析了我国铅锌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铅锌市场的供需情况,提出了我国铅锌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铅锌发展十年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铅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在技术进步、改善产品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生产和消费规模不断扩大。但血铅事件屡屡发生,警示着我国铅锌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跨过"环保门"。十二五期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是我国铅锌企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烧结+鼓风炉工艺处理铅锌混合精矿能耗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使用熔池熔炼法替代烧结工艺成为铅锌混合精矿较好的火法冶炼工艺选择。采用静态法和XRD技术研究了O2流量、温度、入炉炉料成分对铅锌混合矿脱硫的影响以及脱硫渣物相变化。结果表明:与烧结工艺相比,铅锌混合精矿高温熔融脱硫时间短、脱硫率高。O2流量的增加和温度的提高有利于铅锌混合矿脱硫反应的进行,铅锌混合矿脱硫率随着ω(Fe)/ω(SiO2)和ω(CaO)/ω(SiO2)的增加而降低,但在1 400 ℃时ω(CaO)/>ω(SiO2)的增加有利于脱硫速率的加快和脱硫率的增加。当反应温度为1 250 ℃时,随着熔渣中Fe/SiO2的增加,熔渣中尖晶石相(ZnxFe3-xO4+y)开始形成并增多。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评述了我国铅锌资源状况,指出我国铅锌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拥有量仍较低,且平均品位低,能经济利用的储量不多,加之近年开采强度过大,保有资源储量在逐年下降,资源危机已逐步显现,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加强西部地区的地质勘查工作。文章同时指出,近十年来我国铅锌生产、消费增长迅速,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继续保持增长之势,而且消费增长速度将快于产量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2001年铅锌市场走势分析及对2002年形势的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全球铅精矿产量有所减少,但价格下滑,锌锭产量持续增长,导致供应过剩、价格大幅下跌。然而,国内铅锌生产继续保持增长。虽然精炼铅的进口量下降,库存增加但由于铅酸蓄电池出口量大幅增加,从而支持了国内铅价的平稳。国内锌市场形势严峻,锌价大幅下跌。2002年铅价有望走出低谷,出现强劲反弹,锌价则有望小幅回升。  相似文献   

14.
针对内蒙古某含铜铅锌金矿矿石性质,提出了铜铅锌浮选—尾矿氰化浸金工艺流程。该文重点探讨了铜铅锌浮选分离部分,为该金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铜铅混浮—铜铅分离—铜铅尾矿浮选锌的闭路流程,获得了相对较好的试验指标:铜精矿铜品位20.79%、铜回收率64.94%,铅精矿铅品位56.68%、铅回收率62.16%,锌精矿锌品位40.54%、锌回收率57.22%。  相似文献   

15.
近10多年来,世界铅、锌精矿和铅、锌生产量的增量主要来自中国,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铅、锌加工国,并由此带来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文章在系统介绍和总结中国铅、锌冶炼技术发展状况、各自技术特点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中国铅、锌冶金工业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关注的发展方向。从消费结构分析,未来我国铅的生产必然会转向以再生铅为主的格局,但锌的生产依然会以原生锌生产为主,如何在原生铅生产过程中实现每年数百万吨新增锌冶炼渣的无害化处置,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金精矿中的银铜铅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强  李伟彦  邵国强 《黄金》2016,(11):73-75
针对金精矿日常化验中银、铜、铅、锌需分别溶样测定,浪费人力、时间,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一次溶样连续测定样品中的银、铜、铅、锌。金精矿采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混酸完全消解,盐酸(1+9)溶液定容,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该方法加入标准物质回收率为96.9%~107.7%,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1.17%~7.07%,检出限分别为Cu 0.001 5μg/m L、Pb 0.029 9μg/m L、Zn 0.011 2μg/m L、Ag 0.001 9μg/m L。该方法对金精矿中银、铜、铅、锌的测定结果与国家标准方法测定值相符。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我国铅锌矿山工业的发展现状:生产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资源优势已逐渐消失,技术装备水平低,经济效益状况日趋艰难。文章同时提出了我国铅锌矿山工业持续发展的策略,即大力加强地勘工作,加强整顿矿业秩序,加大对老矿山改革重组力度和对新矿山建设的支持力度,制定支持矿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及大力提高矿山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高效回收利用铅锌矿产资源,针对某低品位铅锌金多金属矿石性质,进行了混合浮选试验研究,考察了活化剂、再磨细度、精选调整剂等因素对浮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浮选闭路流程,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了较好试验指标,混合精矿铅品位14. 71%、锌品位31. 54%、金品位22. 30 g/t,铅回收率91. 82%、锌回收率93. 83%、金回收率75. 62%。  相似文献   

19.
一些铅锌矿山的关闭对铅锌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犦此文是CHRMetapsLtd.公司ClaireHassall女士在2001年12月5~7日于珠海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铅锌市场报告会”上所作的报告,经作者本人同意,本刊整理后予以刊载,以飨读者。摘要自2001年4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信息中心,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公司召开第三届铅锌市场报告会以来,铅锌市场已发生了很多事件,对铅市场的看法或许没有什么变化,但对锌市场的展望则须考虑到基本面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本文重点讨论由于矿山关闭对锌市场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对由此带来的对铅市场的影响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