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洪涛 《电世界》2006,47(9):35-35
1故障现象 我公司制氢变电所直流系统因原有设计缺陷,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需要更换充电机,并调整、更换母线。为安全起见,须停掉总直流母线及各直流馈出线。在停电检查期间,发现2台压缩机用高压同步电动机电流异常升高。该变电所6kV运行方式为单母线分段,2台压缩机分处2段。检查励磁系统,发现无励磁输出,确认为失磁故障。  相似文献   

2.
某变电站更换1号主变保护装置后,准备带断路器做传动试验。在1号主变高压侧断路器正常指示灯点亮的情况下执行合闸操作,但断路器发生了拒动。同时,该变电站直流系统发出“直流I段母线接地”、“直流Ⅱ段母线接地”信号,直流I段母线正极对地电压约为35V,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变电站直流系统的智能备自投装置,在一些特定的母线失压后自动判断故障并智能选择投入联络备自投,以避免直流母线停电带来的潜在事故。  相似文献   

4.
梁健波 《电世界》2010,(4):24-25
变电站的直流系统是独立的操作电源,直流系统为变电站内的控制系统、继电保护、信号装置、自动装置等提供电源;同时作为独立的电源在站用交流电失电后,直流电源还可作为应急的备用电源,即使在全站停电的情况下,仍能保证继电保护、自动装置、控制及信号装置和断路器等可靠工作,亦能供给事故照明。由于直流系统的负荷极为重要,所以直流电源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重要枢纽,承担着电力系统电压转化任务,直流电源为变电站电力设备稳定运行的核心,给控制装置、信号、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事故照明等系统提供电源。选择合理的直流运行方式至关重要,两套馈线屏与三台充电机简称两电三充直流系统,稳定性强,可靠度高,抗风险能力好。两套馈线屏分别接于两段直流母线,供负荷运行。三台充电机为两段直流母线提供可靠工作及备用电源。同时,两段直流母线各自连接一组蓄电池组,保证在充电机失电时,仍然不会造成直流负荷损失。阐述了变电站两电三充直流系统运行维护注意事项及紧急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斌 《电气时代》2013,(6):54-56
蓄电池是直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这种电源广泛应用于变电站中。正常时直流系统中的蓄电池组处于浮充电备用状态,当交流电失电时,蓄电池迅速向事故负荷提供能量。如事故照明、交流不停电电源及断路器分合闸等,同时也必须为事故停电时的控制、信号、自动装置及保护装置等负荷提供电源。显然在交流失电的事故状态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直流系统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以下需要检修的情况:直流充电设备故障或交流电源失去、直流系统整套屏更换、蓄电池做核对性试验、蓄电池整组更换等。为确保直流系统持续供电,防止变电站直流系统全所停电,本文介绍了车载式移动直流应急电源箱的设计方案,研制出可同时适用于DC110V和DC220V两种直流系统的移动直流应急电源箱。当变电站发生直流系统故障时,只需车载运输到现场后,选择变电所直流系统电压就可接入原直流系统。系统操作简单,装置可靠性高,成本低,大大缩短了直流系统的抢修时间。  相似文献   

8.
GMFZ-1型及GNZ-02型电池直流柜是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二厂为适应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需要而分别将免维护电池和铜镇电地进行实用性开发研制的成套直流电池柜。其中QMFZ-1型免维护电池直流柜在保护蓄电池防止其过充放电造成损坏的措施简单实用,对直流母线不间断供电设计接线简单、运行维护方便;GNZ-02型钢镍电池直流柜在防止营电池过充放电造成损坏而采取的定电压自动转换充电和保证直流母线不间断供电的方式接线简单合理实用,为实现对电池电压连续监测研制的电池电压检测仪实现了直流系统自动监视,检测方便,数显直观.…  相似文献   

9.
变电站铅蓄电池组端电池的主要问题是很难与主电池保护充电一致,结果过早损坏,严重威胁直流系统安全运行。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变直流系统结线。本文提出:取消端电池,将全组电池接于合母与共“+”母线之间,并对改进后的接线方案作了分析。该方案在公司所属茅箭变电站实施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500 kV变电站承担重要供电任务,一般不允许母差保护长时间退出运行。以重庆电网某500 kV变电站500 kV母线保护为实例,介绍了500 kV母线保护装置两种不同的改造技术方案。500 kV 母线一次设备停电方式,500 kV I母或II母上所有边断路器均停电,两套500 kV母差保护装置同时退出运行进行技术改造;改变电网运行方式与潮流分布,500 kV 母线一次设备不停电,结合边断路器轮停,两套500 kV母差保护装置轮停进行技术改造。对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性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1概述2013-06-20,某电厂220 kV升压站永久退出运行,并解开厂内升压站架构至围墙外耐张塔的引线。厂用电由附近110 kV岭山变电站单回专用10 kV线路供电。升压站停电前全厂共有4台变压器运行,分别为0号高备变20B、2号低备变50B、2号补给水变68B、灰水回收变82B。全厂所有6 kV母线以及380/220 V母线均在运行。具体运行方式为:6 kV备用段通过0号高备变20B供电、厂用6 kV母线通过各自备用电源进线开关供电、6 kV脱硫  相似文献   

12.
某供电局110 kV无人值班变电站,在一次设备停电预试维护工作中,因一民工无人监护误入带电间隔内做清洁,发生触电烧伤致残的人身重伤事故,尤为痛心。1 事故经过 变电站35 kVⅡ段母线上有出线3回。2001年该局35 kV网络结构调整后,其中南石327路变电、线路设备、南明325路变电设备已报停,但325线路带电,南长326路设备在役运行(但长期处于停用状态)。 2002-03-01,该变电站35 kVⅡ段母线停电工作,签发工作票上的工作任务是:35 kVⅡ段母线及出线设备、旁路母线设备预试小修,保护校验,母线避雷器更换,南长326路3263、3265刀…  相似文献   

13.
赵新尚 《供用电》1999,16(5):40-43
变电站铅蓄电池组端电池的主要问题是很难与主电池保护充电一致,结果过早损坏,严重威胁直流系统安全运行。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变直流系统结线。本文提出:取消端电池,将全组电池接于合母与共“+”母线之间,并对改进后的接线方案作了分析。该方案在公司所属茅箭变电站实施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变电站直流系统存在蓄电池隐性的开路故障,而现有的检测设备无法有效预警的现状,提出基于预赋值比例积分(PI)控制的直流系统柔性并联技术的新思路,实现两套直流系统之间在物理隔离的条件下智能实时备用,解决因电池开路导致的失压问题,重点研究了直流系统故障时的供电控制及保护策略,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变电站直流系统故障时的供电及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在线方式控制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进行核容放电,蓄电池始终不脱离直流母线,无需后备电池。当母线电压正常,蓄电池直流电经有源逆变放电单元回馈至电网,实现节能环保;当母线电压过低或交流电停电,在线控制器控制蓄电池立即向母线供电,实现母线供电的无缝投切。能通过变电站计算机管理系统,在远方控制核容放电,实现蓄电池管理无人值守。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阎家屯220 kV变电站35 kV母线更换改造工程的概况。重点阐述了改造过程中,如何巧妙地在35 kV母线不全部停电的情况下,成功地实施母线分段及更换母线、瓷瓶及相关附件,并将主变跨越母线的过引线进行了加高,使35 kV母线更换改造工程在尽可能高的运行可靠性及最小的电量损失下继续顺利进行,并保证了设备改造期间该站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变电站直流负荷供电支路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一种集成直流电流表、刀熔等元器件的熔丝带电更换装置,将其与原直流支路熔丝并联后,再断开原熔丝进行更换,可保证熔丝更换时直流负荷不停电。为保证装置与变电站直流系统的可靠连接,采用可固定式导线连接头,配合UK叠层插头、半封闭夹和拧形插头连接,并提出一种电流、电压监视技术,确保了熔丝带电更换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变电站的改扩建施工越来越多,但在高空软母线的更换和新增挂设作业需要停电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500kV变电站中的大截面软母线作业中停电时间更长。通过总结和借鉴以往的施工经验,积极研究预张力新技术, 并应用于500kV曲靖变、罗平变和七句变的扩建施工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发电厂的网控是电厂的核心,一旦失电,不仅影响全厂负荷送出,而且会使全厂停电,失去厂用备用电源,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临河热电厂建厂初期变电站没有单独的直流系统,共用集控室直流系统,由于6 kV厂用系统直流串入交流,引发网控室保护屏幕非正常闪烁,母联开关跳闸。为此对直流系统进行了改造,在网控室单独安装了直流系统,当网控室直流系统出现问题时,就切换到集控室直流系统,保障了网控室直流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遂宁500 kV变电站投运前两段220 V直流系统母线电压一直处于波动状态,直接影响到遂宁变电站的投运,通过现场排查发现导致直流系统母线电压循环波动原因:6台直流母线绝缘监测装置轮值分时工作循环投入和退出平衡桥公共接地点造成.改进措施:退出绝缘监测装置不平衡桥和轮值分时工作模式,永久投入平衡桥和公共接地点,有效解决了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