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拥堵,国内外多个城市中心区采用修建地下道路的方法。分析国内外已建成案例及规划研究成果,结合深圳某工程案例,对城市地下道路设计中地下交叉的设置条件、“T”、“十”字形交叉交通组织方式、左转匝道优化、最大纵坡取值、横断面侧向安全距离要求、出入口长度及位置、出入口与交叉口间距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城市地下道路规划、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地下道路出入口通行能力降低、交通组织混乱的问题已成为地下道路建设与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分析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拥堵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地下道路出入口交通组织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主出入口布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主出入口分别与十字型路口、正T字型路口、竖T字型路口衔接时的交通组织模式;根据合流区和分流区车流特性,进行了合流区和分流区交通组织设计,该项的研究可为地下道路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控制城市地下道路隧道洞口与出口匝道的间距对于保证地下道路和地面道路分流位置的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城市地下道路隧道洞口与出口匝道最小间距的各组成部分,建立了隧道洞口与出口匝道间距需求模型,计算了单向2、3、4车道城市地下道路隧道洞口与出口匝道最小间距推荐值,分析了隧道洞口与出口匝道小间距段行车安全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地下道路设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CJJ 129—2009《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对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要求很高。对于大城市,当与快速路相交的横向道路间距较小且主线多处设置驶入或驶出匝道时,匝道出入口间距往往难以满足规程要求。以郑州西三环高架快速路设计为例,提出运用集散车道及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来确保主线交通流的连续性,同时可满足主线匝道出入口间距的规程要求。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多点进出城市地下道路已经成为城市地下交通发展规划的新趋势。基于网络通风理论和通风设计标准,建立了一维隧道内压力平衡模型。以武汉市城市地下道路工程为背景,研究了自然风阻力作用对多点进出地下道路通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多点进出地下道路按照设计规范推荐的自然风速进行通风设备配置,不完全能提高隧道整体设备配置的安全性。在隧道运营中应结合隧道自然风速和隧道平均车流速度变化,进行通风设备的运行控制。在典型自然风速下,匝道和主线的长度变化对出口匝道的通风量影响显著,对入口匝道通风量影响较小。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工程的通风设计和隧道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出入口匝道布置方案的选择是城市快速路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关键,将直接影响快速路的交通功能和总体效益的发挥。红线宽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出入口应尽量布置在隧道两侧,进出便捷,同时施工难度较小。在阳澄西湖南隧道工程设计过程中,受到现状建筑物及规划红线的限制,创新性地提出了上下叠层隧道展线设计,有效解决了匝道展线宽度与长度不足的难题,并集约布置了隧道地下设备用房等,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互通式立交在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中得到广泛应用。出入口匝道车辆的合流与分流都会对主线车辆产生明显影响,导致出入口匝道处是城市道路事故多发段。本次探讨将重点从出入口匝道的线形设计、视距条件、出入口的设置、交通组织等方面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前海地下道路是国内首条多点进出的城市地下道路,地处深圳市前海合作区,交通组织较复杂,且由于相关地下道路规范存在不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较多难点。采取小半径曲线车道宽度标线加宽布置、入口匝道合流区采用较长的主线车道变换渐变段、合理布置地下道路交通标志、利用铅垂线侧墙装饰缓解匝道封闭空间视觉错觉、匝道入口前设置限高柔性警示布等措施,进行设计优化和总结,希望对以后的地下道路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潘永峰  袁朝晖 《华中建筑》2008,26(10):199-201
该文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为背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分析地下商业空间出入口与市政公共空间出入口的整合、设计原则及在空间导向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城市水资源问题突出的国家,在地铁建设领域,每年都会发生地铁车站被淹的事故,危及地下设备及人员安全。为解决城市中所面临的暴雨积涝和缺水的双重矛盾,"海绵城市"型地铁出入口设计应运而生,地下车站出入口的海绵城市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地下车站出入口的海绵城市设计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地铁出入口,分别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方法研究,并以西安市地铁5号线为例进行了实例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地铁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海绵城市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道路受地铁、河道、城市管网、规划红线、地面建筑等众多因素影响,比地面道路更复杂。现行规范中尚无专门的"城市地下道路设计规范"可循,勘察设计者主要参照地面道路的相关规范执行。许多设计者在城市地下道路的勘察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标准虽合适,但建成后容易出现行车安全事故。结合城市地下道路的建设经验,分析地下道路的发展趋势,对地下道路设计中的线形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交通标志系统设计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地下道路的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地下道路功能定位及其在上海市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城市地下道路在地下交通系统中的地位,结合国内外已有和规划的地下道路实际案例,总结了多功能快速地下道路、改善区域性路网功能和解决交通阻塞节点的地下道路的不同功能定位、基本特征及其适用性.并通过对上海市城市规划和交通问题的分析,介绍了浦东新通道快速地下道路、外滩地区地下道路和徐家汇地区地下道路等规划方案,可为国内其他城市地下道路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对城市人届环境建设的研究出发,分析了当前城市存在的道路拥堵、交通环境恶劣、道路交通资源浪费、城市居民环境污染问题。分析了因堵车而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解决学校门前高峰期堵车问题,提出利用学校操场地下空间,或其他公共空间,修建老城区地下停车场的有效方案。以及对地下停车场修建的设计决策、资金筹措、管理使用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典型措施被推广之后,不但会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健康指数,还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了道路拥堵、"马路开拉锁"、行人过街设施数量不足及城市景观河道水质等一系列问题。从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和政策层面阐述了倡导公交优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和建议。分析了地下空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地下空间审批、管线建设、日常管理等环节提出了具体措施。提出了以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安全岛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行人过街设施系统,给出了中心城区域干道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议距离。提出了利用再生水,回灌二级景观河道的方式,缓解水资源紧张及改善景观河道水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地下物流系统将城市货运功能从地面转移到地下空间,既能够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释放地面道路运输的压力,又能降低货运车辆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减少货运安全事故的发生。终端作为城市地下物流系统与其他运输形式衔接的重要节点,其合理的规划与否决定了地下物流系统能否有效提高运行效率。本文利用AnyLogic仿真建模软件,对南京某商业区地下物流终端进行建模、仿真和优化。通过采用敏感性分析实验方法对搬运AGV数量和打包时间两个参数进行优化,本文从货物流通、配送时效、设备利用率、车辆利用率等方面分析了地下物流系统的有效性,为该地区的地下物流终端规划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关于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超文 《规划师》2006,22(Z1):42-43
要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应将道路两边建筑物规划及地下人防工程纳入道路交通系统工程内.城市道路设计除以车速为依据外,还应以行驶车型为依据;应在道路交叉口预留车道扩展用地,确保路网通行能力;应由以经济性为主转向经济性、舒适性与环保并重;应调高设计基准期等参数;运用设置临时停车位、置换人行道等手法缓解停车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很多城市的疑难问题,而山地城市由于其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拥堵情况尤其严重。山地城市的交通特点为:呈“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居民出行方式多样化,中长途跨组团需求旺盛,道路服务质量较低,建设管理难度较大。其中居民对交通的需求、城市交通设施现状、政府的管理能力以及居民的交通素养是产生拥堵的内在机理。在分析山地城市拥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交通供需平衡、智慧交通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完善停车设施、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构建生态城市单元和职住均衡是解决道路拥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传统城市高架道路接地匝道往往存在交织段较短、交通负荷较重、交叉口拥堵情况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剪刀叉式接地匝道设计方案,即在单侧高架道路上先布置下匝道,再布置上匝道,在立面上,先下后上的2根匝道形成"剪刀叉"的形态,在平面上2根匝道并列布置,其中1根匝道布置在道路内侧,另1根匝道布置在道路外侧。高架道路的另一侧也按此方法布置匝道,避免高架道路车流的短距离交织运行,同时也使地面交叉口最多只面对2根匝道,减轻了地面交叉口的交通负荷,改善了运行情况及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下环路(地下车库联络道)作为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地下设施,受到了众多大型城市的欢迎,但该地下设施在其建设模式的分类、选取以及适应性等方面尚未有过系统性研究,各城市在不同模式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情况不一的问题。为了科学、合理地选取地下环路的建设模式,作者对地下环路的功能、主要技术标准和建设模式进行了概括论述,并结合国内地下环路的建设实例,对地下环路在各种模式(单建、合建、临建)下的适用性及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建设主要影响因素的归纳、梳理,提出了一种地下环路建设模式选取的基础流程。本研究结果可供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