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福建工程学院4 346名2012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结果显示:任一因子大于或者等于3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42%,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焦虑。通过新生SCL-90得分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类别、科类差异等检验分析,表明女生、非独生子女、农村生源、省外生源、文科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对此提出了改进新生心理健康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职院校1 313名2008级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新生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在抑郁、焦虑和恐怖因子中,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新生;除了人际敏感和敌对性,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理工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发现问题,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决策参考,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某高校2012级3570名新生进行测查并统计分析,发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及敌对3个因子检出率较高;与国内成人常模及全国高校常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性别、专业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特殊群体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整体而言,该校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也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4.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针对1694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测试.根据UPI(大学生人格问卷)的标准,有约2%的学生被筛出作为下一步咨询的对象.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结果表明,我校大学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平均水平,但在饮食、睡眠习惯等因素上的水平偏低.一些因素如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近亲中有无重大精神问题与心理健康水平有较高的相关性.本次心理测试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取得心理辅导及咨询的有效数据材料,运用SCL—90项量表,对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结果表明: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6.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9个因子项目均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对男女性别、农村、城镇生源地群体进行比较,发现分别在强迫症状、抑郁...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地了解大学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校制定有关教育管理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对学生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并做到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期发现,早期矫治,采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北京机械工业学院98级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与筛选。调查发现,该年级学生总体上是心理健康的,但也有一部分新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应针对某些新生的心理缺陷,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左拉 《商品与质量》2011,(S5):228-229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决定新生大学生活和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被称为"90后"大学生相较于以往的大学生有着突出的心理特征,如何针对"90后"新生心理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对武汉工程大学2008级本科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处在全国大学生的中等偏上水平.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性心理障碍、社交退缩、强迫和自卑等方面.其中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女生的性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倾向因子分显著高于男生,不同专业的大学新生差异不显著,城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多项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学校需针对不同群体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不适,心理障碍,得出了有益的启示,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探讨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目的,通过对1750名高职高专大学生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女生;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大一、大三年级。由此得出结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自身的因素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和加强高职高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新生社交焦虑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高职高专院校400名新同学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为调查研究工具,对高职院校新生社交焦虑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的高职高专新生比一般本科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的主观感受方面,社交焦虑程度偏高,且随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所学科目类别、生源地、家庭经济因素等条件的不同会产生差异。通过对调查结果的仔细分析,提出从事心理辅导的教师、辅导员及班主任重视并关注社交焦虑得分较高、有疑似社交焦虑恐惧症状的同学,采用合适的方法给予心理辅导,使其逐步消除主观社交焦虑情绪,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90后大学新生心理特点的分析,认为当前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较一般大学生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指出辅导员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是解决大学新生的心理困扰问题,并从实际工作可行性的角度提出了辅导员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如何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心理健康影响着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用SCL-90、UPI与EPQ三个问卷对工科院校新生进行了心理普测,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SCL-90与UPI在检测工科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效果较为一致;人格特征,尤其是情绪对工科院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且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非贫困学生。当前贫困大学生在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总体人数较多,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贫困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既可击跨贫困生,也可以成为贫困生前进的动力。政府和高校在设法解决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的同时,高校更应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救能力、端正贫困大学生对贫困的态度,培养贫困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浅析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新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是维护学校稳定,搞好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系列措施,创新开展大学新生教育,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深化熏陶学生逐渐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能力。如何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校普通全日制2008级至2012级新生的心理普查,对16883份卡特尔16PF有效问卷与中国大学生男、女生常模,以及校内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6PF各项人格因素均分基本居中值,除男女生的怀疑位于低分,兴奋位于高分,恃强、敢为和女生的乐群、男生的聪慧趋向高分外,与中国大学生男、女生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级因素各项均分基本居中值;应用因素的专业成就与创造能力低分倾向比例高达四成以上;16PF各项因素在校内存在性别、生源和专业之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鉴于“90后”大学新生人格特征的新特点和差异,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应考虑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并按其专业特点予以引导。  相似文献   

17.
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由于环境的改变,新生入校后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自我适应等方面均产生了不适应感。而新生在适应阶段也表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特点,对于大学生活心理落差小、寝室氛围融洽、乐群性高及生活环境改变小的学生适应状况更优。因此,开展新生适应性状况测评、将个别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推进"预案式"教育机制以及注重发挥朋辈教育的作用等是解决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初入大学校园的新生,因为很多原因而导致适应不良,有的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践,结合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特点,分析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9级新生SCL-90测试结果数据报告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新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但在强迫、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女生、农村学生、文科学生等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20.
抑郁是大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郁闷”成了当下大学生们广为流行的口头禅,这也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抑郁情绪在大学生活中的蔓延。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认知表现、情绪、行为以及身体表现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了抑郁心理与环境、人际关系和自我等有关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