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华  王华  肖军  林正良  吕学菊  蔡佳 《石油学报》2008,29(3):372-377
分析了珠三坳陷反转构造的演化史及沉积填充特征,识别出了该区域反转构造的样式,研究了其成藏条件。按剖面组合样式可将该区域内的反转构造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断层相关型和挠曲褶皱型。断层相关型按照反转的强烈程度又可划分为下正上盖亚型和下正上逆亚型;按照褶皱的形成机制,可以将挠曲褶皱型划分为前峰后谷亚型和前谷后峰亚型。不同的反转样式对油气聚集成藏有着不同的控制作用,其中下正上盖亚型对油气聚集成藏最为有利。以文昌19-1油气构造为典型实例,对其成藏模式进行的研究表明,晚期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具有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珠三坳陷反转构造样式与分布及其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渐新世以来,在持续右旋张扭应力场作用下,珠三坳陷发育了2期反转构造。采用构造解析方法,从应力场演化和构造演化出发,通过对覆盖全区的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研究,分析了2期反转构造的力学成因、构造样式及在坳陷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区内发育了珠三坳陷西断裂和珠三坳陷南断裂中西段2个反转构造带,其反转构造类型可细分为断层相关型和挠曲褶皱型2大类5小类。结合坳陷中2个反转构造带的已钻井成果,分析了2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的意义。研究认为,2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既有建设性作用也有破坏性作用,第1期反转构造有利于原生油气藏聚集,而第2期反转构造既有利于原生油气藏聚集,也有利于次生油气藏聚集。  相似文献   

3.
西纳土纳盆地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发育多种类型的反转构造。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对西纳土纳盆地K区块反转构造样式和形成机制的分析,提出了反转构造类型划分的新方案:根据先存正断层是否再活动,先将反转构造分为断层复活型和挠曲褶皱型;再按照反转的强烈程度和变形样式,将断层复合型反转构造细分为下正上褶式、下正上逆式、下正上逆削截式等3种样式,按照挠曲褶皱的形成机制和变形样式,将挠曲褶皱型反转构造细分为逆牵引式、正牵引式等2种样式。通过对K区块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分析,认为中等反转程度形成的下正上褶式断层复活型反转构造和挠曲褶皱型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较为有利,特别是逆牵引式反转构造规模大、成藏条件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礼乐盆地是南海南部陆缘重要的深水沉积盆地之一,复杂的区域动力背景导致其反转构造发育。文中以其北部坳陷作为研究重点,利用最新处理的二维地震资料,对反转构造的类型和发育期次进行研究,并探讨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反转构造可分为断层相关型和褶皱挠曲型两大类,主要形成于早渐新世末和中中新世初,为南海周缘板块重组引起的区域应力场调整事件在盆内的响应结果;2期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意义不同,早期造成生烃作用停滞,不利于油气聚集,油气成藏条件较差,晚期因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圈闭和保存条件,且邻近的大型断裂在不同阶段可成为重要的运移通道或遮挡层,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5.
陆丰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东北部,被陆丰中央低凸起分隔成为南、北两个洼陷带,可进一步划分出惠州5洼、惠州11洼、陆丰7洼、陆丰13西洼、陆丰13东洼、陆丰15洼等次级构造单元。地震资料解释表明,不同构造单元内发育的主要构造样式具有差异性。其中"人"字型构造样式发育在陆丰中央低凸起的西部,向东逐渐演化为共轭式("X"型)构造样式。理论模型表明,只有在基底地垒顶面之上盖层的厚度大于共轭断层倾向交叉点的高度时,盖层中才能发育地堑,形成地堑叠加在地垒之上的"X"型构造样式,否则形成盖层地垒叠加基底地垒的构造样式。平衡演化剖面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表明,"人"字型构造样式受先存走向非平行的基底隐伏断层控制,其经历了文昌组沉积期强烈断陷、恩平组沉积期弱断陷、珠海组沉积期断坳转换、新近纪裂后差异沉降等构造演化阶段。基底隐伏断层差异活动是导致盖层变形差异的主控因素,伸展应力方向的顺时针转变及其与基底隐伏断层之间的交角变化是产生基底断层活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台安-大洼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坳陷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为探讨该区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通过对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分析,开展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揭示了台安-大洼断裂带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而指导断裂带勘探领域及目标的优选。研究结果表明:台安-大洼断裂带同时具有伸展拉张和走滑反转的双重构造特点,其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期、断陷和右旋走滑期、坳陷期3个阶段。构造演化对断裂带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其控制了沉降中心由北向南迁移、储集体发育、复式油气输导体系的形成以及断层活动与油气排烃的匹配关系。明确了断裂带北部和南部的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为断裂带下一步勘探方向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解剖了西湖凹陷中南部晚中新世反转构造的结构特征,认为本区反转构造的发育部位受伸展期的基底断裂带控制。在巨厚的沉积盖层条件下,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之间的构造特征差异明显。反转构造形态自下而上表现为叠加在断块基础上的顶厚褶皱、平行褶皱和顶薄褶皱。在伊豆小笠原弧及九州帛琉海岭与日本南缘碰撞产生的近东西向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构造反转作用具有“下逆上褶”特征,即断陷构造层沿基底断层发生逆向反转,而拗陷构造层在力偶作用下发生不对称褶皱作用。构造反转对油气运移的控制通过构造增压和断层泄压作用进行,油气主要在断陷构造层与拗陷构造层的转换构造层聚集。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循阗构造演化史的脉络,对六期关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及沉积格局产生较大影响的构造运动分别进行了阐述,并重点阐明了各期构造运动与该区油气成藏条件的关系,指出晚期印支运动使柴达木盆地产生了三叠纪晚期的零星断陷,随后开始了侏罗纪大规模的幼陷湖相沉积;早期燕山运动造成了该区沉积中心(即后期的生轻中心)的大规模迁移;晚期燕山运动使柴达木盆地进入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有利于烃源岩的迅速成熟生烃,早期喜山运动形成了该区主要构造的雏形,该期形成的古圈闭与生烃史配置良好,晚期喜山运动,新构造运动对该区的油气聚集具较大的坏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素  姚旭 《断块油气田》2011,18(5):564-567
周口坳陷北部凹陷构造相对较简单,是坳陷内部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域。以地震剖面详细分析解释为基础,将该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早古生代稳定沉一抬阶段;晚古生代稳定沉降阶段;中生代隆起剥蚀阶段;古近纪断陷沉降阶段;新近纪坳陷沉降阶段。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埋藏史图。认为上古生界沉积之后经历埋深、剥蚀、再埋深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系列断块。本溪组到下石盒子组的煤层段和暗色泥岩段作为该区主力烃源岩,自古近纪以来进入二次生烃阶段,并大量生成天然气。区内上古生界油气藏聚集类型多样,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分为3种:自生自储、新生古储和古生新储。  相似文献   

10.
油气成藏与区域构造背景及盆地的形成演化发展密切相关。以二维多道地震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认为九龙江凹陷经历了4期关键构造变革,形成了太平运动、瓯江运动、浦里运动和海岸山运动4个关键构造变革期不整合界面。在不同时期由于受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构造应力场控制,九龙江凹陷发育了阶梯状式、垒-堑式和滑动断阶式三种伸展构造样式,以及断层限制型与褶皱挠曲型二种反转构造样式。通过对各时期构造应力背景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太平、瓯江运动二期构造变革奠定了九龙江凹陷圈闭的形成基础,是造成拉张型构造圈闭发育的重要因素,晚期瓯江运动所造成的凹陷挤压抬升促使了反转构造的形成,可以形成良好的油气聚集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B凹陷构造复杂多样,应力场多变。新三维地震及探井等资料的日渐丰富,为研究该凹陷的构造及演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文中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和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认为,文昌B凹陷具有伸展—反转—再伸展—再反转的脉动式演化特征。这种脉动式构造演化,不仅控制了文昌B凹陷烃源岩、储盖层的发育,而且导致珠海组二段和珠江组二段不同性质的圈闭在纵向上叠加,有利于形成复式油气藏聚集带。因此,对于文昌B凹陷的勘探,应结合构造演化特点,既要注重特定演化阶段圈闭的特殊性,也要分析不同演化阶段叠合造成的复式成藏效应,进行多层系勘探,从而提高勘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乌尔逊断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乌尔逊断陷盖层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断陷和反转两个阶段断陷期的构造演化具明显的幕式特征,铜钵庙组一大磨拐河组时期主要发育了张性基底断块构造样式,伊敏组时期则以滑脱型构造样式的发育为特色;构造反转发生在伊敏组沉积末期,断陷西北部的正断层普遍反转,同时全区抬升并遭受剥蚀。研究认为,乌尔逊断陷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演化、油气的运聚、油藏类型及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等明显受构造演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的差异及主控因素,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和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具有"热盆"特征,地温梯度高。地温梯度值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高,与地壳和岩石圈向南减薄趋势一致。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作用,其基底热流值表现为幕式升高的特征。浅水区珠一坳陷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相对较早(约为33.9 Ma),而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裂陷拉张时间可以持续到23 Ma,随后才进入裂后热沉降期,盆地基底热流开始降低。白云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显示晚期约在5 Ma以来存在一期古地温快速增加,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此外,由于深水区拉张强度大,加热时间长,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最高古热流要高于陆架区的其他凹陷。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与油气地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之上,各坳陷的凹陷结构、构造变形样式、裂后沉降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于陆内典型断陷盆地。裂陷期凹陷结构由珠一坳陷典型箕状断陷向珠二坳陷的断-拗复合型和珠四坳陷的岩浆底辟改造型断拗转换,控凹断层的结构样式由单组高角度犁式断层向多组断层构成的大型拆离断裂系统转换,湖盆由早到晚、由北向南断控作用减弱而拗陷作用增强,分隔性减弱而岩浆底辟的改造增强;裂后沉降具有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早期以整个盆地的缓慢沉降为主,约27.2 Ma进入差异沉降阶段,以陆缘外侧珠四坳陷的强烈沉降为主要特征,约23 Ma强烈沉降区域向北扩展至珠二坳陷,裂后的差异沉降形成了浅水与深水沉积环境,并控制了珠海组和珠江组-韩江组两大陆架坡折带的发育。珠江口盆地分带差异演化与其陆缘地壳的强烈伸展-薄化-破裂过程有关,初始岩石圈结构的差异、薄化过程中地壳流变性质的转换、岩浆底辟作用的参与共同控制了凹陷结构的分带差异;破裂过程中扩张脊向南的跃迁、裂陷期地壳薄化程度的差异共同控制了裂后沉降的阶段性和分带差异性,从而具有不同的构造-热演化史。珠江口盆地的分带差异演化,使得凹陷的结构、沉积充填、热演化史等基础石油地质条件均有所不同,必然导致其成藏规律和勘探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藏地质特征与分布发育基本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和生  代一丁  刘丽华  姜航  李洪博  白静 《石油学报》2015,36(Z2):120-133,155
珠江口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富油气盆地之一,目前已发现20多个大中型油气田.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珠江口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认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已发现的油气藏地质特征解剖入手,分析了油气藏的静态地质特征、成藏过程特征及分布发育特征,提出了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六大地质要素:烃源灶、有利储层、区域盖层、古隆起、断裂带及低界面势能区.通过对六大要素控藏作用与关联性分析,建立了3种成藏模式:洼内供烃-垂向断层疏导-源区内浅部低压区成藏、洼内供烃-砂体与不整合面侧向复合疏导-源区外构造隆起带成藏、洼内供烃-断裂与砂体和不整合面复合阶梯式侧向疏导-源区外背斜成藏.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珠江口盆地最重要的勘探领域——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并着重对富生烃洼陷与油气田、油气运移的主控因素与含油区带、油气分布与区域盖层、下构造层勘探与经济基底、水动力强度与油气运移方向及圈闭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继续勘探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石油地质认识 ,并用以论证勘探方向和目标选择。文中还对近几年珠江口盆地增储挖潜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最新钻井资料,对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的古近系地质结构及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陆丰13洼陷中央背斜带发育上、下2个变形层,其上变形层发育"拱张地堑系",下变形层主要发育岩浆底辟构造和塑性岩层流动变形。中央背斜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块断抬斜阶段、雏形阶段、强化阶段和定型阶段共4个阶段。中央背斜带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对古近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古近系双层地质结构有利于构造圈闭及构造-地层、构造-岩性等复合圈闭的发育;古构造高部位是重要的油气汇聚指向区,重力滑动断裂是油气发生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体系;构造演化还控制了文昌组有利储层的形成及分布。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盆地东部石油地质及油气藏形成条件初探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总结了珠江口盆地最重要的勘探领域-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并着重对富生烃洼陷与油气田,油气运移的主控因素与含油区带,油气分布与区域盖层,下构造层勘探与经济基底,水动力强度与油气运移方向及闭条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继续勘探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石油地质认识,并用以论证勘探方向和目标选择,中还对今后几年珠江口盆地增储挖潜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重新研究了珠江口盆地LF13-2-1井3020~3272.5m井段的孢粉地层学.根据重新鉴定的孢粉资料,3140~3230m井段孢粉组合称栎粉-五边粉组合,可与珠三坳陷WC19-1-3井文昌组—神狐组及北部湾盆地WS1-3-1井流沙港组二段的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中始新世.该井段以下12m厚的安山质凝灰岩、砂泥岩的孢粉组合称栎粉-桤木粉-紫箕孢组合.在南海北部陆架,这一孢粉组合可与WS1-3-1井流沙港组三段孢粉组合对比,时代为早始新世.建议将合该孢粉组合的这一岩组命名为“陆丰组”.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是一个断裂系统十分发育的箕状断陷盆地,其形成和演化受断裂强烈控制。在坳陷内主干断裂的控制下,坳陷分割为文昌A凹等9个构造单元,其中,文昌A,B,C凹陷为生油凹陷。断裂以北东东向为主,按照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的组合形态,平面上可划分出平行、雁列、帚状、"入"字型等4种组合样式;剖面上可划分为同斜"Y"型、反斜"Y"型、复合"Y"型、同向断阶等4种组合样式。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包括对烃源岩分布、储集体发育和展布、油气生成和运聚的控制。该作用表现为有利和不利2个方面,通过分析,确定将主干断裂,特别是"Y"型断层发育地区作为珠三坳陷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而距离生油中心较远、受断层阻断运移通道的边缘隆起带应作为远景目标给予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