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2 毫秒
1.
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湖盆中心,是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油藏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系统采集了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长9和长10等油层组原油和长7段烃源岩\,长8段烃源岩样品,分析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和组成,探讨原油的成因和油源问题。结果表明长8、长9和长10等油层组原油属于同一族原油,具有相同的成因,它们的油源均为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储层地球化学手段,分析林镇地区延安组中新发现的多个高效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路径与动力,同时系统研究了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成藏条件,并探讨了油藏的成藏机制。结果表明:林镇地区延安组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其下伏的延长组长7烃源岩。油气在高剩余压力推动下由长7烃源岩向上驱动至长6、长4+5段中,而后在浮力的推动下,以深切河谷做为运移通道,油气继续向上运移到延安组延10段至延9段中,进入延安组河道砂体,沿储层砂体发育且砂体连通性较好的河道砂体横向运移进入林镇地区构造或构造+岩性圈闭中成藏。研究结果对完善河流相油藏成藏理论和指导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葡萄藻的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中、上三叠统延长组发现极其丰富的葡萄藻化石.葡萄藻分布的高丰度层位恰好是本地区的主要烃源岩层延长组长7,2-长7,3段.葡萄藻不仅是烃源岩中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丰度与有机碳含量成正比,表明葡萄藻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的重要母质.延长组原油和烃源岩中均检出特征极为相似的以补身烷、高补身烷为主的两环烷烃和以3位、4位甲基取代为特征的短链一长链单甲基支链烷烃.前一系列碳数分布在C12-C16,后一系列碳数分布在C15-C34.研究表明沉积物中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与葡萄藻母质输入有关,进一步证明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及原油的形成与古湖泊中葡萄藻的大量发育有密切关系.图10参35  相似文献   

4.
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通过Rock—Eval岩石评价、显徽镜下观察、有机元素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烃源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生烃潜力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①延长组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普遍较高,其中,中等和好烃源岩所占比例分别为94%和77%,长8段烃源岩样品有机质丰度与生烃潜力均高于长7段烃源岩样品,董志区烃源岩样品高于白马区烃源岩样品;②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多为腐殖-腐泥型;③长7段、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普遍处于成熟阶段,具有生成大量原油的有利条件,这对该区油气源对比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依据各种钻井样品的实验测试资料,通过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以及结合沉积环境的对比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延安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表明,延长组有机质在还原条件下堆积和保存,延安组有机质在弱还原条件下沉积,前者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好于后者,所以区内延长组应作为重点勘探开发层系,延安组作为次一级勘探开发层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样品进行族组分、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等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长武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油组原油(油砂)与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组原油、华池油田二叠系原油进行了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武地区延长组长7、长8油组原油(油砂)和西峰油田长8油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极为相似,其油源主要来自三叠系延长组长7、长8油组烃源岩及同一生烃中心提供的油源,原油母质类型为混合型,属弱还原环境的产物。它们与华池油田二叠系原油特征截然不同,属于不同的油源。  相似文献   

7.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2020,41(12):1513-1526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8.
赵靖舟  孟选刚  韩载华 《石油学报》2021,41(12):1513-1526
延安以东和以北的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曾被认为位处三叠纪延长组7段(长7段)沉积期古湖盆的"边缘",一些学者认为该区延长组烃源岩不发育,因而其油藏原油系湖盆中心生成的原油经长距离侧向运移而来;但也有研究认为,包括盆地边缘在内的整个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均为近源成藏。为明确盆地东部地区延长组原油来源,对三叠纪湖盆"东缘"七里村油田的主力油层延长组6段(长6段)原油开展了原油地球化学和油源对比研究。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低非烃和低沥青质的特征,正构烷烃呈前高单峰型,主峰碳为C19,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显示长6段原油为同源成熟原油,生油母质以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为主,混有陆源高等植物,母源沉积环境为偏还原性的淡水湖泊。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与本地区长7段黑色泥页岩和暗色泥岩2种烃源岩均具有明显亲缘关系,而与志丹、富县等湖盆中心地区的长7段烃源岩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上均存在明显区别。综合分析认为七里村油田长6段原油并非湖盆中心长7段优质烃源岩所生油气经长距离运移而来,而主要为原位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经垂向运移和短距离侧向运移在长6段等储层中聚集成藏,属于近源成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延长组石油运聚机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典型的低渗透储集层,石油在低渗透储集层中运移,聚集机理是该地区成藏研究的关键.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有机包裹体分析、含油砂岩荧光薄片分析等方法,结合原油物性特征、砂岩含油性与物性变化的关系等探讨了镇北地区延长组石油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认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是延长组石油主要成藏期,烃源岩生烃是一...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干酪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生烃潜力,对长8-长7段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长7段(尤其是长7^2和长7^3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包括大量的腐泥型和腐殖-腐泥型有机质,是形成于深湖相还原环境的富有机质沉积,代表高生产率阶段藻类母质输入特征。由于湖底浊流的影响,长7^3段烃源岩混入较多的陆源高等植物母质。长8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差,以混合型有机质为主,形成于靠近陆源的滨浅湖相,既有陆源高等植物母质输入,又有部分藻类母质输入,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部分井内样品以腐殖型有机质为主。延长组长7^2-长7^3段烃源岩具有很好的生烃潜力,是本区油藏已发现原油的可能来源。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为了给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进一步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根据对该油田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探讨油气运移问题。结果表明,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但是长。油层组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绝对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值变化较小,说明该油层组油气经历了短距离运移。根据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分馏特征认为,平面上长s油层组油气主要从北东方向注入并向南西运移,部分原油从南部西33井地区注入并向北部运移;纵向上长s油层组油气由上向下运移,研究区西部长8、长3和延8油层组油气则自下而上从长。油层组向延s油层组方向运移。这种油气运移方向与研究区流体压力的指向一致。依据油气运移途径推断,该区油气主要来自长7段油源层。图5表2参10  相似文献   

12.
陕北斜坡中部杏子川油田延长组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萜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地质综合分析显示,不同层位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长4+5、长6原油性质基本一致,具有同源属性,其差异性可能主要与运移分馏效应以及原油成熟度有关。长9、长10原油与长4+5、长6原油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其具有不同的母源属性。Ts/Tm、C29ββ/(ββ+αα)、αααC2920S/(20S+20R)等反映原油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长9、长10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长9和长10原油规则甾烷含量显示具有不同的成因。地质综合分析和油源对比表明:长4+5、长6原油均来自于长7生油岩,长9原油来自于其顶部的李家畔页岩,长10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长92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Panlong oilfield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of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f the dark mudstone source rocks of the Chang 7 segment is high and reaches the standard of good or best source rocks. The organic matter type of the Chang 7 segment source rocks is mainly Type II1 with strong oil generation ability. The biomarker compounds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Chang 7 segment source rock has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reflecting its good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high evolution degree. The salinity of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water of this source rock is low, reflecting a terrestr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oil source comparison confirmed that the crude oil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Panlong oilfield was contributed by the Chang 7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4.
焉耆盆地原油物理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焉耆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均发现原油,目前关于侏罗系产层原油的油源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对研究区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认为侏罗系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原油不仅在物理性质上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在地球化学组成及生物标记化合物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应具有不同的来源。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属于典型腐殖型干酪根成因,而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除了具有腐殖型干酪根成因的某些特征外,还具有湖相泥岩生烃的特点。通过原油与各类源岩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对比分析发现,侏罗系三工河组原油与西山窑、三工河组烃源岩及石炭系、三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侏罗系八道湾组烃源岩对比性较好。侏罗系八道湾组原油与八道湾组、三叠系源岩有一定相似性,因此认为八道湾组源岩为其主要源岩,三叠系源岩也有一定的贡献。目前勘探生产主要以八道湾组烃源岩为目标,下一步应加强对三叠系烃源岩贡献区带的勘探部署。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富林洼陷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合特征分析,认为该区主要存在3类原油: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次洼,呈植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高,重排甾烷与4-甲基甾烷含量较低,来源于东次洼本身的沙四上亚段烃源岩;Ⅱ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洼陷内部,具有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重排甾烷含量高的特征,纵向上不同储层油气来源存在差异,其中浅部储层油气来源于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深部储层油气主要来自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Ⅲ类原油分布于中次洼断裂带附近,成熟度较低,姥鲛烷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中等,C28甾烷含量丰富,孕甾烷和重排甾烷含量较低,为孤南洼陷沙一段与富林洼陷沙三下亚段烃源岩所形成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16.
梨树断陷主力烃源岩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梨树断陷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烃源岩、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明确了主力烃源岩特征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在生物标记化合物、碳同位素分析对比的基础上,认为梨树断陷中的原油主要来源于Ⅱ1型生烃母质,苏家屯地区有部分Ⅲ型生烃母质来源原油的混入。油源对比表明,梨树断陷原油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烃源岩,部分地区有营一段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Eighteen crude oils and seven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the Mesopotamian foredeep, NE Syria, and from the NE Palmyrides in the centre of the country have been characterized by geochemical techniques. The presence of two oil families ("A" and "B") generated by different source rock types of different age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biomarker and carbon isotopic analyses. The data indicates that Groups A and B oils were generated by marine clastic and marine carbonate-evaporitic source rocks, respectively. Group A oils, occurring in Middle Triassic, Middle Jurassic and Upper Cretaceous reservoir rocks in the NE Palmyride area,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extracts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Amanus Shale Formation. Group B oils, which are present in Middle Triassic, Middle Jurassic and Upper Cretaceous reservoirs in the Mesopotamian foredeep, are geochemically similar to extracts of the Middle Triassic Kurra Chine Dolomite and Upper Cretaceous Shiranish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