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枝状供热管网水力工况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图论理论建立了枝状管网水力工况模拟分析的数学模型,编制了水力工况计算程序,并对某一管网水力工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应用图论理论建立枝状管网水力工况模拟分析的数学模型,基于该模型和供热管网的热力工况模型,研究分析热水供热系统由于水力工况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对热特性的影响,找出供热系统的最不利用户,为控制系统监测点的布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静  黄鸾 《区域供热》2013,(5):51-56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供热管网的发展现状以及技术经验的比较。在供热规划中,从水力计算与经济性分析等角度对枝状管网与环状管网进行了分析。为供热管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供热节能角度出发,针对工业区供热缺乏整体规划、供热负荷的使用统一性的特点进行节能对策研究,建立了枝状管网水力工况模拟分析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大型管网的基本回路矩阵简捷的生成办法,并应用Hardy Cross迭代法求解方程组,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包括循环水泵性能拟合在内的供热管网运行的模拟程序,通过计算机模拟管网实际运行的水力工况,并以石家庄金石工业区供热管网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适合工业管网特性的能够降低供热运行成本、节约能源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流量与管段长度比例关系的管长比例法用于初始流量分配,并对德州市供热枝状管网改环状管网后的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进行了水力计算和事故工况分析。环网运行事故工况的分析结果阐明了采用部分提高供热管网可靠性措施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多源环状供热管网与单热源枝状供热管网,对比了两种供热管网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同时分析了多热源环状管网的可靠性指标可靠度Rk与故障工况下室内能够维持的温度tn',并得出不同地区室外计算温度下与不同可靠度下室内能够维持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对实际工程模型简化,计算得出环状供热管网的压力等级低于枝状供热管网一级,相应采购成本会降低,另外由于枝状供热管网的总管径大于环状供热管网,造成其总管材及附件阀门的尺寸相应增加,因此无论从可靠性还是经济性,环状供热管网的优势都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基于智能算法的供热管网故障诊断模型的实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递推的枝状供热管网阻抗辨识方法。该方法在辨识模型中对常规枝状供热管网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热力站进出口压力测点节点;基于实际中可测得的压力、流量数据,通过水力工况组合的形式求解辨识方程组,从正向及反向进行管网阻抗递推辨识;将双向递推结果求平均作为阻抗辨识值以减小辨识误差。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只通过较少的水力工况即可达到较小的辨识误差。  相似文献   

8.
建立供热热水管网水力工况仿真模型,用于管网压力、流量分布仿真。结合实验管网,在正常工况、泄漏工况下,对3种管网(双热源枝状管网、单热源单环状管网、双热源双环状管网)压力和流量的仿真结果、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管网水力工况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正常工况:3种管网的仿真压力与实验压力分布一致,仿真压力与实验压力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5%,仿真流量与实验流量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5%。泄漏工况:对于3种管网,仿真压力与实验压力的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的最大值为5.32%。用户仿真流量与实验流量基本吻合,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为9.27%。正常工况、泄漏工况下,管网水力工况仿真模型的仿真结果可信度均比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基于智能算法的供热管网故障诊断模型的实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递推的枝状供热管网阻抗辨识方法。该方法在辨识模型中对常规枝状供热管网模型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热力站进出口压力测点节点;基于实际中可测得的压力、流量数据,通过水力工况组合的形式求解辨识方程组,从正向及反向进行管网阻抗递推辨识;将双向递推结果求平均作为阻抗辨识值以减小辨识误差。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只通过较少的水力工况即可达到较小的辨识误差。  相似文献   

10.
结合遗传算法与水力计算模型,将城市燃气管网的实际数据与阻力系数辨识后水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以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网仿真系统。以某地3个气源枝状高压管网为例,将节点实测压力与阻力系数辨识后节点计算压力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辨识后的管网水力计算结果相对误差在工程设计的范围内。基于MATLAB图形用户界面GUI开发阻力系数辨识和水力计算软件。软件载入相应数据后,能够进行水力计算及阻力系数辨识,用户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结果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