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会同县某岩质边坡为该县某广场建设场地整平时切坡形成,边坡开挖完成后约1月左右中部出现了局部滑坡,边坡发展趋势为滑坡。根据现场调查分析,该岩质边坡若发生失稳滑移,可能是沿层理面滑动,亦可能是沿着节理面两两相交线、或节理面与层理面两两相交线切割坡面而形成的楔形体滑坡。我们采用赤平投影法、结合已发生的局部滑坡滑面埋深和滑坡位置来分析,得到该边坡失稳滑移的破坏模式是沿着层理面(产状为155°∠31°)与节理1(产状为30°∠74°)相交的外倾交线发生楔形体滑动的结论,并对该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降雨是导致排土场边坡失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降雨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尤为重要。研究以某露天金属矿老岭排土场为例,结合二维有限元软件Geo Studio的SEEP/W模块和SLOPE/W模块,对比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对金属矿排土场边坡渗流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对老岭排土场边坡渗流场影响较大,可以明显降低边坡稳定性,坡脚区域受降雨的影响时间最长,因此降雨条件下诱发的边坡失稳破坏大部分发生在边坡坡脚处,可以为类似金属矿排土场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根据西乡固戍第三工业区山体滑坡区域地质条件和边坡体的基本特征,分析诱发滑坡的主要原因,并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反演计算,确定饱和状态下滑动面强度参数,利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和剩余推力计算;根据计算结果,采用削坡减载、抗滑桩、预应力锚索、锚索(杆)格构梁等措施对边坡进行综合治理。监测结果表明,在后期连续强降雨情况下,滑坡体变形稳定,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露天采石场滑坡类型分析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露天采石场的开采过程中,边坡稳定性至关重要。从采石场边坡滑坡的类型入手,根据采石场的作业特点,综合分析了影响露天采石场边坡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采石场边坡滑坡的防治措施,以减少露天采石场在开采过程中滑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露天矿排土场边坡的稳定性对露天矿山安全有序的生产与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排土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排土场边坡的各种不确定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排土场边坡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基于Slide程序对云南某露天矿排土场进行了简要分析与模拟,其模拟结果与该排土场现状基本吻合,同时分析了该排土场的不确定性,为今后如何进行堆排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某矿露天采场边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根据三维建模资料,开展现场实际调查,对露天边坡稳定性计算坡面进行选取,分别利用极限平衡法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并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对边坡的稳定状态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了有关露天边坡或自然坡体滑动面确定的常用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8.
我国露天矿山大量分布在山区,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开采行为必然会对矿区原本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且易形成高陡岩质边坡。这些高陡岩质边坡,因为坡度高差大、坡面条件相对较差,且坡面存在着明显的温差,所以并不适合植被的生长与发育。要想实现高陡岩质边坡的长期复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本文重点针对露天矿山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借助多种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实现高陡岩质边坡的长期复绿,促进露天矿山开采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矿山采矿的过程当中,排土场是用来集中处理矿山固体废弃物的场所。而对于排土场的稳定性来说,降雨量则是暴雨季节影响排土场稳定的关键性因素,降雨量的大小将可能直接关系到排土场是否出现滑坡等地质灾害。在这篇文章当中,与实际的矿区案例进行结合,主要研究分析了在几种不同降雨类型的影响下,降雨量对于矿山排土场边坡渗流以及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施雄斌  周铭  贾伟 《云南冶金》2013,(2):8-11,33
排土场作为露天采场剥离废石的堆放场地。其稳定性设计和分析至关重要,也是边坡工程的核心问题,是露天矿组织生产不可缺少的一项永久性工程。以某铁矿排土场为例,根据工程地质情况,对该排土场进行了堆排设计,然后对该堆排设计进行了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浸水状态下,排土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说明该排土场堆排设计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露天采场的废石堆排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南大沟排土场水文工程地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排土场散体和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在此基础上运用极限平衡法就南大沟排土场现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并结合南大沟排土场现状以及堆存方式,对影响南大沟排土场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排土场目前处于稳定状态,雨季时当排土场内地下水来不及时排出时,排土场的稳定性将大幅度降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建议矿山应做好排土场安全监测、排水及支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强降雨作用下排土场非饱和带中的孔隙气压力会阻碍散土体的雨水入渗,从而进一步影响排土场的安全稳定。然而传统分析方法往往将孔隙气压力视为大气压力而忽略其对排土场安全的影响。本文依托江西某矿山高台阶排土场工程,基于现场实验和调查结果,结合水平分层的排土场典型剖面,分析了传统方法与考虑孔隙气压力的高台阶排土场渗流规律及其安全稳定性,探讨了强降雨条件下孔隙气压对高台阶排土场湿润锋、孔隙水压力和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雨入渗初期的孔隙气压不显著,其对高台阶排土场稳定性不产生直接影响;但随着降雨的持续,孔隙气压作用开始显现,使得高台阶排土场的入渗速率降低,湿润锋下移速度变慢,孔隙水压上升变缓,强降雨对高台阶排土场稳定性的影响也出现一定延时;在降雨入渗中期,孔隙气压将保持恒定,延时效应会随入渗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在降雨入渗后期,当湿润锋下移至分层临界面时,孔隙气压平衡被破坏,将继续增大直至新的恒定值,对高台阶排土场的影响加剧;在湿润锋下移至相同深度时,孔隙气压作用下的高台阶排土场安全系数明显降低。研究成果将为强降雨条件下的高台阶排土场的长期安全运行和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一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降低数据冗余性、粒子群算法优化极限学习机权值阈值的PCA-PSO-ELM排土场边坡稳定性预测模型。确定了土壤黏聚力、内摩擦角、排土场斜角、地基承载力、地震烈度、降雨和降雪条件、排土工艺以及乱采乱挖状况8个排土场稳定性预测指标,针对100组相应排土场数据,采用训练时间、RMSE值和决定系数R2来评价和对比PCA-PSO-ELM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ELM模型和PSO-ELM模型预测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经PCA降维处理过的排土场稳定性样本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去训练和测试PSO-ELM网络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非常接近,其预测精度和效率不仅高于ELM算法,而且远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经过PCA法优化的PSO-ELM模型与未经PCA处理过的PSO-ELM模型相比,前者在效率相差甚微的基础上大幅缩短了计算时间,证明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影响露天矿山铁路排土场稳定性的因素,并对露天矿铁路排土场的失稳情况进行分类,并结合白云铁矿的实际情况,对白云铁矿铁路排土场的稳定性作了初步分析评价,对存在失稳隐患的特殊部位进行了成因分析,并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认银山矿业百岭湾排土场稳定性状态,基于现场生产地质条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百岭湾排土场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在正常工况以及最大降雨量工况条件下均可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可确保银山矿业公司露天采矿场的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为后期排土场的加高升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排土场层状碎石土边坡在持续暴雨条件下的入渗过程及稳定性,推导了土体天然含水率、天然重度与天然体积含水量的换算公式,作为快速确定边坡土体初始基质吸力分布的依据.建立算例排土场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渗流、孔压-应力耦合以及边坡稳定分析.结果表明:持续暴雨作用下排土场会在透水性最强的边坡浅层形成集中渗流通道,当坡底存在弱透水性土层时会切断渗流通道,导致雨水从坡脚涌出;排土场边坡位移在降雨期间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越来越慢,雨后边坡位移立即开始减小;降雨初期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较快,边坡浅层渗流稳定后基本保持不变,雨后缓慢增大.排土场层状碎石土边坡在持续暴雨作用下容易在降雨中后期失稳.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员工的生命和企业财产的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采矿场露天采区的实际情况,将爆区、排土场及边坡、锅炉房、电动轮汽车盲区、电铲钻机作业区、巷道、变电站、铁运线与破碎站等确定为露天采区的危险区域,并提出对危险区域的监控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a Dump Materia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a fragmented claystone—a difficult waste material produced by open‐pit coal mines in Northwestern Bohemia—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The PFC2D code, which accounts for the discrete nature of geomaterials and represents them as an assembly of unbonded or bonded particles, has been used. First, synthetic claystone was generated and the deformability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were calibrated via numerical testing and comparing the results with those of available laboratory and field tests. The pre‐peak, peak, and post‐peak behavior of synthetic claystone was studied, and microscopic indicators of macroscopic behavior were selected and visualized.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dump material, joints were introduced that divided the claystone specimen into fragments. The appropriate microproperties of synthetic dump material were selected by means of a similar numerical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procedure. Distribution and re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contact forc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failure of the dump material specimen were visualized and velocities corresponding to strain localization plot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y and some previous references, the compressive contact force chain acting in the direction of major principal stress appears as a backbone of microstructure, and compression induced tension as its basic failure mode at particl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