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以延安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区为实证研究对象,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5个环节综合对研究区域1999—2009年退耕还林(草)实施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阶段驱动力值、影响值和生态环境效应值呈现增加趋势,工程结束后均有所降低,而后随时间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压力值随年限总体波动较大,状态值则持续平稳增加。总体而言,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问题也得以改善。研究还发现,输沙模数、降雨量、耕地压力、自然偏离度和人均纯收入等指标是研究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敏感指标,其对生态环境综合值影响较明显。退耕还林(草)工程通过改变传统的广种薄收耕作观念,发展集水灌溉及大棚等高效设施农业,在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的同时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减轻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调整其朝着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引入RHESSys(regional hydro-ecological simulation system)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P1时期)和实施后(P2和P3时期)的延河流域水文要素(蒸散发、径流和土壤水)进行模拟,并基于不同模拟情景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不同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蒸散发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径流和土壤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显著。与P1时期(1990—1999年)相比,P2时期(2000—2009年)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径流和土壤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2.66%、-51.87%和-55.13%,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继续实施,P3时期(2010—2019年)贡献率下降到57.64%、-51.63%和-52.54%。由此可见,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的主导因素。该结果对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是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Grain for Green Project,GGP)实施的重点区和典型区.定量评估该流域植被动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GGP工程的生态水文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遥感、GIS技术、数理统计和布迪克弹性系数法,利用7期植被类型数据,定量评估了37年来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1)植被变化并未显著地改变河龙区间各植被类型的时空分布格局;(2)GGP的实施改变了各植被类型的平衡状态和转化速度; (3)植被变化是GGP实施后10年 (2000一2010年)径流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但随后降水的持续增加,使得植被的“减水效应”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4.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产水量模型,基于水量平衡和水文过程原理,通过对降水、蒸散发、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因子进行空间叠加与模拟计算,定量评价了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产水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林地、灌丛、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22.7、285.2和3 204.0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3 984.5 k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地覆被变化显著;2000-2010年研究区产水能力整体下降,延安市境内总产水量减少了8.9×108 m3,榆林市境内总产水量减少了7.2×108 m3,空间分布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高度一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致使研究区产水量整体减少了11 665.4×104 m3,其中,耕地向林灌草的转化导致研究区产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共减少了11 254.2×104 m3,占总减少量的96.5%。通过产水量重要性分级和空间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及流域的科学管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退耕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巩固,提出其应纳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的范畴,并从小流域的统筹规划,财政的有效保障,政策扶持,文化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西藏地区本身自然地理环境错综复杂,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导致水资源成为限制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对西藏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以西藏7个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为例展开研究。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方面筛选出了19个指标,构建了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概念模型(DPSIR)的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系统,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以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整体而言,西藏水资源比较脆弱;其中,拉萨地区为重度脆弱区,日喀则、那曲、阿里地区为中等脆弱区,昌都与山南地区为比较脆弱地区,林芝地区为不脆弱区。总之,对高海拔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展开评价研究,可为水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嘉陵江略阳段地理特征和气候特点,流域降水,分析径流量、泥沙特性规律和变化情况,反映本流域段退耕还林复草工程实施以来,泥沙量变化对本段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延河流域水文和退耕还林数据,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流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探讨了近30年来流域水文变化过程及水文指标与退耕还林还草指标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30年来流域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和输沙量均成显著下降趋势。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序列分为前期(1980-2002年)和退耕还林还草影响期(2003-2010年)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退耕还林还草影响了降水径流关系,削弱了流域产流能力,退耕还林还草影响期流域产沙动力系数下降。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与径流系数和含沙量均呈负相关,其中径流系数与之负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从研究小浪底水库库区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入手,研究了库区8县、市生态环境脆弱性5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确定了13个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评价指标对应的相对权重,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模型得出各个评价单元相应的生态环境脆弱性量化值。评价结果将其生态环境分为5类:极端脆弱区(济源市)、严重脆弱区(陕县、新安、夏县和平陆)、中度脆弱区、轻度脆弱区(垣曲市),潜在脆弱区(渑池和孟津)。生态脆弱性指数排序为济源>陕县>新安>(夏县, 平陆) >垣曲>孟津>渑池。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大,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在资源、政策、区位、人才、技术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甘肃小水电资源大多处于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及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只有大力发展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序实施,区域植被覆盖率从90年代末开始显著提高,但河川径流也随之显著减少,对黄土高原区的水资源安全造成了重要影响.选取陕北秃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流域植被变化特征,检验径流序列趋势变化、变异特征以及其与降水、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关系,探讨了降水...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构建指标体系,并通过对比分析2010 年至2021 年的数据,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值波动于4.720 至6.556 之间,其中2012 年和2016 年湿地处于健康状态,而其他年份则表现为亚健康状态。2018 年综合健康值最低,主要由于驱动力和状态要素的健康值较低。驱动力要素中,2012 年健康值最高,2018 年最低;压力要素健康值总体下降,主要由于污水排放量和最低生态水位的增加;状态要素在2016 年健康值最高,2018 年最低;影响要素在2020 年和2021 年健康值最高,2010 年最低;响应要素健康值趋势变好,特别是2021 年达到最高值。总体而言,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总体呈现稳定状态,但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各要素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今后的湿地管理策略应着重于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平衡人类活动与湿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加强污水治理和生态水位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一、试点项目进展情况 广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4590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2.5%,广西是列入实施退耕还林的重点省区,退耕还林任务1000万亩,有84个县(市、区)列入退耕还林实施县,是国家安排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省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基于LandsatTM/ETM+、CBERS-02B CCD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和GIS技术对二滩库区1995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盖进行分类研究,对二滩库区13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8年间,二滩库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不大;其中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与1998年、1999年两大林业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相继实施以及二滩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局地气候的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吉林西部1998和2001年两个时段的遥感解译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建立了包括土壤、大气、水及生态四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赋权,应用综合指数模型进行了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土壤环境由于耕地面积及研究区人口的增加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大气环境于生态环境根据模型计...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乡宁县坝系工程建设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取得的工程效益有:拦泥效益非常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粮食需求,促进了其他水保措施的实施,取得了综合防护效益、灌溉效益、养殖效益等多种效益,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大,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在资源、政策、区位、人才、技术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甘肃小水电资源大多处于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及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只有大力发展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以正镶白旗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为背景,介绍了项目区所在地及项目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工程设计技术方案,采用半固定式管道喷灌及膜下滴灌的灌溉方式,为当地增加了节水灌溉面积,项目区的建设成果将进一步提高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结合退耕还林及其他措施的实施,使项目区的示范、社会效益显著,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黄德胜 《人民长江》2002,33(7):38-39,51
陕西省安康市地处汉江流域中上游,秦巴变质岩水土流失区,沟深坡陡,且坡耕地多,零星分散,水土流失严重,致使环境脆弱,灾害频繁,经济贫困,针对坡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总结当地治理和开发坡耕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结合当地实际的治理和开发意见,兴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大搞基本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退耕还林(草),加快移民造林,开发旅游业等,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傅伯杰研究组在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揭示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碳水权衡关系,构建自然-社会-经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耦合框架,提出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阈值。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刊物《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大规模退耕还林(草)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植被恢复工程,其中以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增加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高最为显著,同时观测也发现该地区流域产流和土壤含水量显著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