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水利水电技术》2004,35(7):94-94
最新环保监测表明,与蓄水前相比,三峡水库蓄水成库一周年来,水质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国家环保总局最新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指出:“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三峡库区水质无明显变化,仍以III类水质为主.”环境监测表明;长江干流断面Ⅳ类水质减少,水质为Ⅱ类和Ⅲ类的比例升高.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曹广晶在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库区水质没有大的变化,与蓄水前基本持平.”三峡总公司是三峡大坝建设单位,同时也负责三峡水库坝前库区的利用和日常管理工作.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二期蓄水,至今已达139m水位.曹广晶说,根… 相似文献
2.
在三峡水库水位达到156m的37d的蓄水期间,三峡库区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蓄水期间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三峡水库坝前水质良好,基本保持在Ⅱ~Ⅲ类,入库断面水质较差,多为Ⅳ类~劣Ⅴ类,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石油类、铅等物质曾出现一定程度的超标 相似文献
4.
5.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三峡水库的形成和不同水位的蓄水,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2003~2009年主要代表监测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蓄水前后整体水质进行评价,以各月水质类别占全年比例的变化来反映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考虑粪大肠菌群,三峡库区重庆江段总体水质良好,各个监测断面水质类别大多为Ⅲ类(含优于Ⅲ类水),少数断面个别年月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较严重。干流2003~2009年Ⅲ类水质类别所占比例为58.9%~80.56%,且比重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平缓;支流2004~2009年Ⅲ类所占比例为80.3%~96.96%,年变化趋势平缓。三峡水库蓄水6 a来,库区江段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 相似文献
6.
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水质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美国统计学家肯德尔提出的水质季节性肯德尔趋势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山西省季节性河流的特点,改变了目前只进行了单一污染物浓度趋势分析的方法,采用7个函数的流量校正污染浓度的趋势分析方法,水质水量相结合对汾河水库及其上游干流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趋势分析,指出了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及引起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干流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变化情况,结合库区地形和城市分布情况,设立了监测断面。利用1999~2008年的监测资料,对三峡库区藻类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蓄水后,库区TP、高锰酸盐指数等含量总体稳定,水体悬浮物含量下降,藻类光合作用条件改善,使库区干流藻细胞密度总体增加,且呈库尾至库首逐步上升的趋势。藻密度峰值出现季节由蓄水前的冬季转变为蓄水后的春季;但蓄水前后,库区干流浮游藻类种群结构组成基本一致,均是硅藻、绿藻、蓝藻占主体,蓄水后群落结构总体仍表现为河流型生态群落结构特点,只是库首段水体喜静水性的藻类在蓄水后检出频度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9.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泥沙含量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体中某些污染物会以吸附态的形式吸附在泥沙上,因此,分析水库形成后水体中泥沙含量变化对研究水环境的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以实测泥沙资料为依据,分析了三峡水库蓄水前后2个多月相似年份干流泥沙含量时空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蓄水位实现后的第一年,同蓄水前相比,库区干流泥沙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库中至库首的干流江段,泥沙含量年均值比蓄水前下降了90%以上,且汛期下降幅度最大;同一水域泥沙含量的季节性差异比蓄水前明显减小。蓄水后从库尾至库首泥沙含量呈明显的沿程下降趋势。库区干流泥沙含量在蓄水后出现的新特征,可合理解释某些水质参数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三峡库区干支流水体交换特征初步研究——以朱衣河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峡库区中部典型支流朱衣河与干流界面水动力参数、河口流场强度与特征的分析,计算了干支流水体交换通量,进而探讨水库运行各个时期干支流水体交换情况及其对库区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朱衣河河口水体具有双向流动特性,水库运行各个时期干支流交界面进出水体分布不同,流速差异显著;不同季节与水库运行期河口流场相应表现出上下分层、左右分布,以及进出流量差异显著等特征;尽管朱衣河河口净流量较小(全年大部分时期小于100 m3/s),然而双向水流结构的存在致使水体有效交换量相对显著(约为净流量的5~10倍)。根据朱衣河实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初步推算了库区干流水体参与干支流水体交换的比例,得出全年平均交换率为204 %,1月份最高,达343 %。 相似文献
15.
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关系着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基于2002-2016年期间,三峡水库上、下游设置的11所重要控制性水文站水文泥沙监测资料,深入系统地探讨水文泥沙参量的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水文泥沙参量的相关性和三峡水库的冲淤特性,探究了泥沙特性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自施工期蓄水、初期蓄水、试验性蓄水的整个过程,对三峡水库上下游河道的水沙特性影响较大。越靠近三峡大坝的河段,受三峡水库的影响越大;三峡水库抬高水位,导致上游大部分河道流速变小,河道过水断面和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导致入库泥沙越来越少,越来越细;三峡水库上游长江干流和支流上修建的梯级电站拦蓄了大量的泥沙,年输沙量、年均含沙量、中值粒径、年输沙模数都显著降低。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含沙量、年输沙模数在2004-2013年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曲线变化规律类似,2013年后受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出现弱相关;年径流量能表征泥沙参量的变化特性;年输沙量和年均含沙量在2002-2016年间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2007年前三峡水库淤积量呈增长趋势,其后三峡水库泥沙淤积量逐渐降低。在水库冲淤和泥沙特性方面,汛期三峡水库水位对其影响较大;枯水期的高水位对其影响并不大。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流域梯级电站和航道的规划设计、三峡水库的运行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17.
三峡水库重庆段整体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水库蓄水以后,为了研究三峡库区水质如何变化这一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对三峡水库重庆段近几年水质数据的分析,采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别对库区干流6个水质监测控制断面和主要支流的3个代表断面近6 a(2003~2008年)的主要污染指标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进行水质趋势分析。结果显示,库区江段水质参数浓度趋势以下降变化为主,总体水质状况6 a来基本趋于好转;库区重庆江段受总磷污染较为严重,且以呈上升变化为主,应加强对其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