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泠杉 《饰》2009,(2):51-52
本期推出两位艺术家的访谈。一位是德国多特蒙德大学油画系的约翰内斯·海泽西教授,一位是本院的青年雕塑家喻高老师。两位艺术家有许多共同特点:都出生于艺术世家,都既在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又从事独立创作。当然.他们之间也存在诸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使用媒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等。通过两位艺术家的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经验结合起来,是今天的艺术家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期发表两位设计师的访谈和两位艺术家的评论。刘元风教授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管理领域都有重要见解,他的访谈能够给我们关于服装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指示;设计师郭晓晔在平面设计方面有许多独特体会,他的访谈能够给我们关于学好设计的重要启示。戴士和先生是著名油画家,在探索油画的中国样式方面有独特的创建。马杰的文章有助于我们理解戴士和先生的油画艺术。方力钧先生是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彭锋的文章为我们理解方力钧的艺术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相似文献   

3.
美术与艺术设计恰如一水两岸,彼此协调地构建了美的事物,无论基于实用还是为了纯粹的欣赏。由于最终总是以作品形态示人,设计师或艺术家的创作,在心灵层面常常恪守相同或相近的美学原理,功能虽然有别,但气息相通。本期刊载了德国艺术家吕佩尔茨的访谈文字,我们将看到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心灵状况;而万木春对美术与设计的梳理,为我们提供了观看两者关系的历史理论视角;陈望则通过个案分析透露出专业眼光如何打量一件有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商品与质量》2009,(45):35-35
1997年12月,一位中国画家在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那些激荡着中国文化符号的画作,在倾倒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交官和不同肤色的参观者的同时又一次征服了世界。这位中国画家就是周泽闻,一位从三晋大地走出烙满黄土坡风痕的艺术家。这位继丁绍光、陈逸飞等之后的第四位在联合国举办个人画展的华人画家,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艺术的同时,为中国艺术家又获得了一个世界级的赞誉。  相似文献   

5.
潘松 《饰》2006,(2):13-15
雕塑艺术作品的产生是艺术家的智能与辛劳的结晶,反映出艺术家的内心感情世界,由于雕塑大师的个性和艺术道路的不同,使得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当今,只有保持独立个性和挑战态度的艺术家,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相似文献   

6.
彭锋 《饰》2010,(1)
本文详尽分析介绍了艺术家谭平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及艺术追求.让读者静静地欣赏着一位艺术家的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7.
胡宏述 《饰》2002,(1):17-20
艺术教育不像高科技那样受到政府重视,因为它对国防毫无贡献。反过来说艺术只属于太平盛世的点缀,把从事艺术工作者看低的情形不是没有原因的。谈到高科技科学家,他们能发展出威力大的摧毁生命财物的飞弹,我们艺术家也能制作出令人息气心跳的作品。下面我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探讨这两者之间的相同处也许对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家或工程师都有助益。我们常听到,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是否适用学习,很值得怀疑,例如我们学数学是为了成为数学家吗?答案是并不一定,学数学,是学习一种推理—思维的逻辑方式,对我们无论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类乎艺术随笔的方式讨论了一位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9.
波希米亚,是西方现代历史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个现代文化艺术运动过程中,法国作家缪尔热及其小说《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占据最重要的关节点。它同时确立波希米亚两大范式:波希米亚精神信仰范式和波希米亚文人生活范式。从它开始,波希米亚艺术家开始在欧洲人们意识中获得一个清晰而永久的位置。这是19世纪欧洲文人艺术家“新的王国”的开创。  相似文献   

10.
城市雕塑艺术(以下简称城雕)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精神载体。作为传播城市文化和理念的一种方式,雕塑艺术在塑造城市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北京城雕艺术的首要作用是向观者传递北京的城市文化和当代精神理念。因此,城雕艺术如何体现北京的城市文化;传统艺术精神如何与当代艺术对接,是一个值得每一位艺术家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时尚与艺术     
时尚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答案似乎很难定论;两个观点的对立面都能提供许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当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要看你如何去定义艺术。艺术的宗旨仅仅是引起感官刺激吗?艺术品是否意味着必须排斥实用性;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的性质是艺术家用以交流的潜在方式吗?是艺术家通过作品传达已有的情感体验吗?艺术是否必须超越情感并诉诸理性?艺术必须包括理念、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吗?或者如某些艺术家所信奉的那样,向理性挑战吗?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时尚呢?在本文中的时尚只指某些手工服饰品。而对于大…  相似文献   

12.
刘泠杉 《饰》2004,(4):10-12
本文叙述了1949年至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中国艺术家们的交流和互访活动。在40年变化莫测的政治风云里,来自这两个东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财富、记忆与思考,更重要的是延伸至今的两国间的艺术理念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当时他们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不同的博物馆与画廊里,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然是各国博物馆收藏部的瑰宝。无论怎样,那个时代给我们留下了良好的传统,为我们开创了别开生面的绘画艺术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渊远流长,日本艺术与中国艺术血脉相融,日本早在奈良时代就出现了深受中国唐代绘画影响的“唐绘”。此后,两国的文化使者及艺术家频繁交流、相互学习。明治维新以后,西方绘画大规模涌入日本,使日本艺术家的在发掘本民族传统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吸纳融合中国和西方艺术的意韵内含与技术形式,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日本绘画。  相似文献   

14.
曹向晖 《饰》2001,(2):7-8
1881年,两位比利时律师创办了评论性刊物《现代艺术》,以此为中心形成的圈子吸引了当时比利时几乎所有最优秀的艺术家。1884年,这个圈子里的诺夫(Knopff)、芬克(A.W.Finch)、恩索尔(J.Ensor)及毛斯(Maus)等成立了一个名为“二十人社”(LesXX)的组织,并一直活动到1893年。其间十年光景,该组织通过一系列大型展览向比利时及周边国家的艺术家与公众介绍了法、英等国现代艺术先驱们的探索与创新。1891年,在二十人社举办的展览上出现了实用艺术品,展品中有沃尔特·克兰(Wal…  相似文献   

15.
运用倒三角的形态比喻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内心情感的真挚程度(倒三角的底端)、艺术家的"物我两忘"境界及其文化修养和技法之间的关系(倒三角的中间段),以及作为衡量艺术作品高低标准的艺术感染力(倒三角的上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情感的真挚程度,对一件艺术作品的成败具有主导作用,是倒三角的底端,是艺术产生的根源;艺术感染力则是对艺术家的创作劳动成果,即作品的品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水墨发展从传统的师承学习,逐渐走向个人化的艺术特质表现,在多元与异质的时代氛围中展现出不同以往的艺术形式,而在这异质介入、遭逢与碰撞的"嫁接"过程中,衍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与奇异化的现象。以袁金塔、黄致阳、刘国兴、姚瑞中等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为例,探讨他们在创作的"媒体跨界"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Julia集与分形艺术①苏晓红(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系,哈尔滨150001)计算机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对它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用计算机创意或制作的作品”,这里强调的是工具和手段,它使艺术家置身于全新的作画环境:屏幕代替了纸和画布,电子合成颜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学早期理论的论述,引证出美与艺术各自不同的内涵.并通过艺术在人类文明和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阐释艺术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代文化语境下,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再局限于艺术本体,而是通过紧密关联元素"艺术家、艺术思潮、艺术史、艺术市场"发生作用,进而建构综合艺术作品属性。艺术作品身份是由艺术家的身份决定的;艺术作品反应艺术思潮,又影响艺术思潮;艺术作品是艺术史的逻辑起点也是艺术史的逻辑终点;艺术作品的价值是艺术的文化反映,艺术品的价格是艺术品的市场反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是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平衡关系分为两组:一组是某些艺术形式同艺术总体发展上的不平衡,这组不平衡关系与物质生产联系不明显不直接,而应归入艺术生产自身的不平衡关系的范围之内。另一组不平衡关系则是某些艺术形式同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艺术总体与物质生产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前一组不平衡关系在根本上从属于后一组,或者说建立在后一组不平衡关系的基础上,但是这两种不平衡所涉及的范围不同,各自评判的标准不同,因而不能互相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