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建立了人—汽车—环境驾驶界面模型 ,首次从人机工程学角度综合分析了造成驾驶疲劳的环境因素 ,指出视觉界面、听觉界面、人—座椅界面、人—操纵界面是影响驾驶疲劳的主要人机界面 ,并从汽车人机界面设计方面提出了防止和缓解驾驶疲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行人-汽车-环境系统视角出发,探索道路交通系统中行人安全设施、自动驾驶汽车让行行为、驶近方向以及外部人机界面(eHMI)等因素对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过程的影响。基于洞穴式自动虚拟环境(CAVE)仿真平台,使用Unity 3D软件设计、开发了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场景,招募38名志愿者参与行人与自动驾驶汽车交互实验,并记录交互过程中行人的决策时间、决策结果和交互体验等数据。利用生存分析对38名行人被试的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有自动驾驶汽车的交通环境中,行人安全设施、自动驾驶汽车的让行行为和eHMI能够显著缩短行人决策时间、提升交互体验、提高交通效率。但行人安全设施对行人决策与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过街间隙出现的早期,汽车让行行为的影响相对滞后,同时光带式eHMI用于传达自动驾驶汽车让行意图的效力和清晰度有限。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智能汽车同时存在多类交互体验方式的界面设计特点,以人机自然交互(Human-Machine Natural In-teraction,HMNI)为对象,研究智能汽车的多通道界面交互方式的特点。通过典型案例,定性分析主要人机界面交互方式,结合智能汽车人机界面交互评估指标体系与5级量表问卷调查,得到界面交互方式的高效性指标特征与用户对界面交互主要功能的评价。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研究了界面交互过程中的高频次行为、界面交互方式的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与学习掌握时间,归纳出不同人机界面交互方式的特点,并提出了未来智能汽车界面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述了汽车驾驶座椅舒适性对驾驶疲劳的影响,从座椅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两方面对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对我国今后在汽车驾驶座椅设计分析方面应注重的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汽车全液晶仪表界面中信息显示方式、信息量及驾驶员注意力等要素之间的矛盾,引入了突显性-预期性-努力-价值(Salience-Expectancy-Effort-Value,SEEV)注意力模型,并将该模型的相关需求因素转化成设计策略;通过对12位拥有3年以上驾驶经验的用户进行深入访谈,了解用户在驾驶各个阶段对仪表信息的需求;根据该设计策略和用户需求,结合眼动注视规律,设计了适用于全液晶仪表信息显示的哑铃型和中心型人机界面,为未来该领域的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第18届上海国际车展期间,马瑞利继续以"与您共建未来"为主题, 展示了从发动机内部开始-发现替代动力系统技术-然后在驾驶舱内移动-借助先进的HMI人机界面技术-最终来到汽车外部-采用感知技术和检测解决方案,通往自动驾驶的未来的汽车技术探索之旅。在先进的HMI人机界面和连接领域展示的相关技术中,广州研发中心开发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各种显示器和组合仪表,成为明星焦点。其他一同展出的明星产品还有将3D视角引入组合仪表的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了疲劳驾驶的成因;从汽车座椅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两方面,论述了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人机工程的汽车座椅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讨论了汽车座椅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的人机因素。针对汽车驾驶座椅,从人体测量、生物力学、机械振动、作业空间等角度分析了驾驶疲劳的成因。从座椅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论述了汽车座椅的人机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
装备的驾驶界面是人-机交互的主要接口,随着我国对装备研发的投入越来越大,开展驾驶界面设计方案评价可以有效节省研发成本和时间。结合驾驶界面的基本构成,分为主观评价法、实验评价法、仿真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4类方法概述了其主要评价技术。系统综述了近年来装备驾驶界面在视觉工效评价、操纵舒适性评价和布局合理性评价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类评价内容适用的评价方法。指出未来装备驾驶界面评价研究可以围绕自动驾驶界面、虚拟现实评价技术和情感化评价技术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文中以实际道路环境应用为背景,通过一种能正确模拟汽车驾驶动作,获得实车驾驶感觉的驾驶模拟器,利用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采集方向盘转角数据,研究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方法的驾驶人疲劳检测方法,综合运用了数据处理、采样,去噪、模式识别等多种技术,以降低因驾驶人疲劳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机工程学原理,建立了单调作业疲劳形成的人机工程学模型,并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分析单调作业疲劳的形成机理、原因、因素以及其数学模型。对预防单调作业的疲劳,保障机械加工的安全,以及人机界面设计具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汽车驾驶座椅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针对汽车驾驶座椅,从驾驶员生理特性与作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驾驶舒适性及安全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坐姿舒适性,振动舒适性,操作舒适性,安全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汽车驾驶座椅人机工程学设计,完成了对汽车驾驶座椅从分析-设计的系列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汽车舒适性、底盘控制、动力控制等功能日渐增多的趋势,总结现有的汽车中控台布局设计的类型和人机交互方式,从安全驾驶的角度研究现有设计和交互方式存在的不足,即转移驾驶员视线、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等安全隐患.思考人与汽车信息交流的主要界面——中控台设计的发展方向,探索人车交互的方式,大胆合理地使用先进技术,将传统的实体按键与...  相似文献   

14.
随着机械零件结构及加工工艺的日益复杂化,一般数控机床中数控系统自带的标准界面已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机交互作用,需要用户针对加工零件开发自己的人机界面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针对人机界面的二次开发问题,在分析了现有的界面开发方法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从经济、快速开发的角度,应用WinCC Flexible进行人机界面开发,并加入了引导式设计概念及模块化加工数据结构。以某专用数控磨床的人机界面开发为例,详细阐述了基于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的WinCCFlexible界面开发过程,并将开发的界面应用到专用磨床的实际加工中。  相似文献   

15.
一种应用语音多特征检测驾驶疲劳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体疲劳对发声系统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语音多特征的驾驶疲劳检测方法.在Takens嵌入定理的基础上,对语音混沌吸引子进行相空间重构,建立语音信号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为提高驾驶疲劳检测的充分性和客观性,提取了该模型下的语音非线性特征:最大Lyapunov指数、近似熵和分形维数,并与传统激励源-滤波器模型下的语音特征:基音频率、共振峰和Mel频标倒谱系数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反映语音中所包含的疲劳信息.最后通过支持向量机技术建立多特征融合分类器,用于驾驶员语音样本的疲劳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采用的语音多特征之间能够形成疲劳信息的互补,有效地提高了语音检测驾驶疲劳的准确性,在预防驾驶疲劳的行车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疲劳,对于从事无危险性简单工作的人来说,除了自我感觉不适外,不会有其他影响。但对于驾驶员来说,在疲劳状态下行车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据调查,因驾驶疲劳引发的农机事故占整个车辆事故的10%~20%。因此,了解并有效地防止驾驶疲劳,对减少农机行车事故是非常重要的。1驾驶疲劳的表现所谓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生理和心理机能失调,  相似文献   

17.
驾驶行为对汽车运行燃油消耗有重要的影响,规范驾驶行为,实现节能驾驶是汽车节能的必然途径。从分析典型汽车行驶工况入手,根据不同行驶工况下的汽车能耗模型,以能耗最小为目标,构建了汽车节能运行计算模型,基于模型预测、神经网络等理论,提出了面向汽车节能驾驶的燃油消耗在线优化、预测控制和反馈校正方法,建立了汽车节能驾驶实时控制模型,描述了汽车节能驾驶虚拟实验平台和实车实验系统的基本框架,以实现汽车节能驾驶实时控制模型的评价、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18.
人—车闭环操纵性评价与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与驾驶员的特性密切相关,研究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应该把车辆放在人-车闭环系统中进行分析。以作者及其带领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在人-车闭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驾驶模拟器、驾驶员模型、人-车闭环操纵性的评价体系以及利用人-车闭环评价体系对车辆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汽车驾驶中,驾驶员应当掌握汽车的视野盲区,并规避视野盲区带来的安全驾驶风险,掌握正确的驾驶技巧,有效应对视野盲区带来的影响。从目前汽车驾驶来看,视野盲区对汽车驾驶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有效规避视野盲区,降低汽车驾驶安全风险,是汽车驾驶员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从汽车驾驶员目前的驾驶行为来看,视野盲区的影响不可忽视,汽车驾驶员应当对视野盲区的特点和视野盲区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提高驾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疲劳驾驶模拟实验,采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对不同驾驶状态下脉搏血氧的变化规律以统计学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驾驶状态下、不同时间窗内脉搏血氧平均值和标准差的差异性,优化出最优时间窗下的血氧疲劳特征参数,获得了较为准确的疲劳驾驶特征参数,对研究疲劳驾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