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疃地区是潍北凹陷的重要油气富集区,孔-段油气藏多表现为气顶+油环的特征。从基本的地震解释入手,根据气层对地层速度及波阻抗的影响.分析气层形成的特殊的地震特征及显示异常,发现浅层气藏在地震上常表现为亮点、平点、极性反转、同相轴下拉、平亮点、暗点等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判断了柳疃地区孔-段油气藏分布及气油边界,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4.
江陵凹陷盐构造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含盐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盐构造与油气藏存在密切关系,江陵凹陷盐构造非常发育,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①盐构造及其伴生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空间场所;②盐构造形成可改变流体动力系统并为油气运移、聚集提供网络通道。 相似文献
5.
6.
惠民凹陷临南地区第三系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建立惠民凹陷临南斜坡带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分析了该区第三系油气成藏地质条件,研究了油气运移聚集形式和主要运聚成藏期。研究认为,该区油气聚集形式自源原生型、他源原生型和他源次生型三种成藏模式;其主要成藏期为晚第三纪的馆陶组-明化镇组沉积时期。 相似文献
7.
8.
关于川西地区油气地震预测模式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红梅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3):70-72
在川西地区浅、中层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已总结出并长期应用了地震“低频、强振幅”油气预测模式。随着该区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该模式作为已成熟的油气预测方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预测失误。该文分析了地震“低频、强振幅”的形成机理,总结了模式预测中典型的“陷井”,提出了降低模式预测风险的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9.
花沟地区天然气藏分布规律及地震反射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沟地区天然气藏类型多,有甲烷气藏、二氧化碳气藏,以及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藏,含气层系多且分布复杂。天然气藏受气源条件和构造控制,形成独特的天然气分布规律及多种地震反射模式。分析了该区天然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不同气藏的地震反射模式,建立气藏地震识别标志,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经过对北三台地区声波测井、垂直地震剖面、叠加速度谱等速度资料的对比,分析了岩性和孔隙流体性质对地震速度的影响,认为用地震资料可以进行泥岩压实和油气运移研究。根据等效深度法,用地震速度资料计算地层流体压力,从而分析水动力变化,结合具体地质情况,推测油气运移的趋势和可能的聚集带。 相似文献
14.
15.
对应分析油气水层识别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解决复杂油气藏油水层识别难的问题,在采用多参数判别油水层方面,先后出现了灰色理论分析方法、数理统计方法、模糊聚类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微差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判别结果大多属于定性和半定量的。采用对应分析的方法,能充分地利用测井、录井、试油等方面的信息,比其它方法具有较大的实用性。采用该种方法,运用DELPHI语言编制的软件,对龙西-巴彦查干地区8口井29层的判别结果,经试油证实油水层识别符合率可达到89.6%。 相似文献
16.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塔中4油田CⅢ组油气藏今油水界面和古油水界面分别位于-2510m和-2610m,古油水界面呈水平状,近晚期的断裂活动使CⅢ组油藏中油向上运移,在CⅡ和CⅠ储集层聚集, CⅢ组油藏油水界面向上抬升了100m.如果塔中4油田CⅢ组油藏形成是属于“晚海西期成藏,后期调整破坏”,考虑到三叠纪以来构造变动和圈闭形态的变化,必然使得古油水界面呈现一定的倾斜或形态不规则变化。因而,利用油气水界面变迁厘定成藏期时,根据回剥法反演今油水界面在地质时期古埋深,将古埋深连线呈水平状的时间作为成藏期这一思路是错误的。烃类成藏后由于圈闭形态发生变化,不可能如此巧合,使得早期呈水平状的油水界面再度呈水平状。地质记录中古油水界面基本上呈倾斜状,甚至不规则状。正确的思路是识别出古油水界面,根据古油水界面在何时呈现水平状厘定出成藏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实测压力、流体包裹体数据,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潍北凹陷的现今地层压力、成藏期古压力以及压力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潍北凹陷现今地层压力纵向上分为2段,2 300 m以上地层主要发育常压,2 300 m以下的地层出现大量的低压,低压主要分布于凹陷北部的孔二段地层中。研究区成藏期储层古压力多表现为弱超压,盆地模拟表明孔二段地层经历了"压力积累—压力释放—压力分异"3个演化阶段;基于后期保存条件的差异,划分为"常压—超压—弱超压"、"常压—超压—低压"、"常压—弱超压—常压"3种演化模式。由于成藏期时凹陷东南部剥蚀量最大,压力减少最快,成为油气运移指向的低势区,导致了油气多富集于潍北凹陷的东南部。 相似文献
18.
东北长岭凹陷中生界青山口组油藏和营城组气藏油气储层与其它常规油气储层相比地质成因复杂,岩性由多种矿物成份组成,并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运用双孔隙度(φt、φw)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一种能适应该地区地层特点的油气层识别方法,解决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识别油气层的目的.该方法不但在井场快速直观解释和室内预处理中显著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提高储层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中油气识别准确率.该方法在长岭地区腰英台油田和大情字地区达尔罕构造气藏进行了测井分析应用,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断层发育,圈闭以复杂断块为主,断裂与油气藏关系密切,断层的发育期次、开启与封闭、组合样式,直接影响到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富集程度。平北地区发育了全盛型、早盛型和中盛型3种类型断层,断层的活动时期、断层两盘的岩性配置以及泥岩涂抹等是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平湖组早盛型断层封闭性最好,平湖组—花港组全盛型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差。不同断层组合圈闭的油气富集程度具有明显差别,顺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反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相对较低,顺倾向与反倾向断层组合圈闭油气富集程度居于中等,根据以上认识优选目标钻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