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董屹  崔哲  王安民 《城市建筑》2011,(10):66-70
一、背景分析1.园区背景慈溪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位于浙江省慈溪市北部,北濒杭州湾,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南翼—环杭州湾地区—上海、杭州、宁波三大中心城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杭州湾大桥南引桥穿区而过,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科技信息     
《市政技术》2011,(4):12-12
杭州湾大桥等交通工程入选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在隆重纪念詹天佑诞辰150周年之际.杭州湾大桥等一大批交通工程入选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相似文献   

3.
交通导向的环杭州湾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交通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是城市群体空间建构的重要载体,尤其现代快速交通更是城市群体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在回顾区域交通与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历史演变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快速综合交通条件下的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总体设计与重点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仁贵 《建筑》2004,(8):64-66
一、项目概况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杭州湾中部,连接港口开放城市宁波和商贸城市嘉兴,是我国同三国道主干线跨越杭州湾最便捷的通道,建成后可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00多公里,使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浙东南地区与上海的联系更加紧密,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上海的经济辐射和聚集功能,促进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发展,进一步加强上海在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带动和促进浙江、上海、江苏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杭州湾跨海大桥也是浙江省2010年前规划建设的“两纵、两横、十八连、三绕、三通道”公路网主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一…  相似文献   

5.
杭州湾大桥建设与宁波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动工建设 ,本文分析了大桥建成后对宁波市社会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认为大桥建设将会提高宁波市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地位 ,促进宁波市成为上海市后方工业基地。城市空间结构将会出现质的跨越 ,城市中心东移 ,甬江开发利用开始起动。  相似文献   

6.
《建材发展导向》2006,4(1):84-84
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指挥部举行的“优秀供应商”授匾仪式上,浙江三狮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被评为2005年度优秀供应商,并授予“优质水泥、优良服务”、“杭州湾跨海大桥首选水泥”大型牌匾。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8、2012、2017年环杭州湾大湾区城市群经济指标测算城市综合质量,采用修正引力模型测算联系强度,运用SNA法分析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大湾区已初步形成"一个主中心,两个次中心"的辐射网络结构,网络联系在十年内均有所提升;但城市间资源把控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不均衡、不对称现象,且过度依赖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
《广西城镇建设》2012,(7):113-113
清华大学教授张杰提出,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置于城市中解读,可以引入“织补城市”的概念。织补城市谈的是现代城市与传统城市之间、现代城市内部动态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交通、经济和环保等方面都是现代城市兴起后被关注的问题,传统城区面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织补”来进行应对与完善。织补城市的哲学逻辑在于对日常生活的强调,是未来城市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1,(8):182-185
广义上的城市综合体概念不同于当下我们一般所提及的“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这种城市综合体的定义。这一定义实际上是特指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对于城市土地综...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近日,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研发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工程三维地理信息平台”,通过了宁波市交通发展前期办公室组织的验收,正式交付使用。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前后杭州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空间资源。随后"一主三副六组团"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思路的提出,则实质上暗含通过多中心空间结构引导老城人口疏解以及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区划调整后近10年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新时期杭州市区的人口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从市区和主城两个层面对杭州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引导杭州市区人口空间合理分布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孙世界  胡明星 《规划师》2009,25(2):72-77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对其特征的研究将加深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以杭州主城区26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首先从城市空间拓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政策与市场行为等方面分析居住空间形态特征形成的动力;然后具体分析居住空间用地特征、物质环境特征和居住密度特征,研究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可以分为三个特征明显的区域;并进一步提出未来影响杭州主城区居住空间形态的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以此为个案,探讨大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用地空间规模也在不断增长和扩张,城市空间也逐步由主城区向郊区扩散,不少城市仍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与国内许多成长型城市一样,近些年杭州市城市空间发展也出现了无序蔓延的势头,土地利用程度较低。该文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典型城市增长的案例研究,分析其增长模式及特点,对杭州城市空间增长提供借鉴,并结合杭州市发展现状,提出TOD模式下的城市空间轴向发展模式,为杭州城市未来的有序扩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开发边界是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统筹调控区域城乡空间、生态空间的制度安排,是保障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的公共政策,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杭州市把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重要内容,作为城市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的基础性依据。在划定方法上从区域整体和长远发展要求出发,以"谋取最大公约数"的理念,结合人口、设施和经济活动的布局需要,通过部门协商统筹,将依法依规梳理出的18个空间管制要素整合形成满足各项要求的"空间一张图",坚持于法有依、空间落实、多规融合、简便易行。制定了《杭州城市开发边界实施规划》,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分类处置开发边界外的现状建设,细化开发边界外空间保护利用要求,促进开发边界内外功能融合,建立包括制定条例、动态监控、政府考核、社会监督等方式在内的长效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城市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社区的组织发展与管理已经成为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试图对杭州市和新加坡的社区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着重就城市社区的地域划分、规模组织、职能以及经费来源和服务设施设置等几个方面比较。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座已成功举办G20峰会以及即将主办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城市,杭州开始大步迈向国际舞台。然而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使得有限的城市土地不堪重负。目前城区土地利用已趋于饱和状态,现有的地面交通结构无法满足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向地下空间发展。本文通过简要阐述杭州市区地下交通设施的建设现状,对以地下交通空间为代表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其他城市地下空间的布局与发展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城市规划》1999,23(8):24-27
在信息革命的全球化的进程中,以信息网络为支持,城市功能由集聚向分散转化,功能边界模糊化,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虚拟化。传统的城市功能发生变迁导致新的城市土地使用模式的形成,城市总体空间结构突破了原有的圈层式组织方式,向网络化结构转型,以多功能社区为空间载体的网络化城市成为城市结构重构的主导趋势。信息网络革命对城市功能和结构的影响,给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和规划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金笠铭 《城市规划》2001,25(4):14-20
新城市文化是多元文化的集大成 ,在创建国际化大城市进程中 ,新城市文化势必导致一些新城市空间的规划理念 :原生型城市多元化空间规划理念、文化产业空间规划理念、智能型城市空间规划理念、中国式汽车时代城市空间规划理念、绿色城市及绿色社区空间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与新郊区化运动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杭州市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各阶段实施公众参与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目前在我国旧城整治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参与面窄和联系渠道不畅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于公众参与制度和法律保障缺乏、基层社区的组织结构对落实公众参与不利和公众的参与意识淡薄等方面的障碍。为克服这些障碍,促进旧城整治科学有序地展开,应该在思想观念、法制体系、组织结构和宣传力度等方面重视公众参与,优化公众参与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