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学海 《轻金属》2008,(3):17-19
氧化铝生产中只注重絮凝剂的选型,对絮凝剂的配制和使用条件关注较少,通过对絮凝剂特性的分析和数据对比试验.确立了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在生产应用过程中的配制和使用条件.为絮凝剂在生产上的高效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秦曾言 《轻金属》2004,(7):20-22
在混联法氧化铝生产中,絮凝剂的添加是赤泥快速分离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论述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以及影响絮凝剂效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在实验室中,仿照生产条件,针对絮凝剂自身的性能、絮凝剂添加量的变化及溶解絮凝剂用水碱度的变化这些对絮凝剂功效发挥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多次试验,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必须对各种絮凝剂的性能充分实验,才能做出对生产有利的判断及选择.选取适应生产的新型高效絮凝剂,采取合适的控制条件,更好地改善赤泥的沉降性能,从而达到提高设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Hx型絮凝剂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董放战 《轻金属》2003,(9):9-11
Hx絮凝剂(氧肟酸盐絮凝剂)是近年来国外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高效絮凝剂.由于其结构除羧基和氯基之外还有氧肟酸功能团。对赤泥颗粒有很强的聚合力.在生产上具有澄清度高等优点。本文就是通过对Hx型絮凝剂试验情况分析.说明该絮凝剂的特点.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絮凝剂的研究提供借鉴。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PAS-1絮凝剂的选择和专门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文章分析了拜耳法赤泥与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的键合作用,针对铝土矿溶出矿浆的絮凝沉降过程以静电中和作用和氢键吸附作用为主,选择强阴离子型粉状絮凝剂为最优处理絮凝剂;在考察分子量对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的试验中,发现絮凝剂分子量在200~900万范围内,随着分子量的增大,絮凝沉降速度逐渐升高,分子量超过900万左右时,则出现因线状高分子不能充分伸展,赤泥聚沉效果逐渐降低的反常现象;粗选出适当离子类型的高分子絮凝剂,试验得出国产新型PAS1絮凝剂用于沉降分离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外最优絮凝剂标准。通过对絮凝剂的专门处理技术研究,得出:新型PAS1絮凝剂溶解性能优良,其使用应预先配成01‰左右浓度,随用随配,溶解搅拌线速度以2m/s左右为宜;PAS1絮凝聚沉降分三个不同阶段,即分散期,絮凝反应期和沉降期,其对应的混合搅拌条件相差较大,应严格控制操作区域。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成功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系列丙烯酰胺-丙烯酸钠-β-衣康酸单甲酯共聚物絮凝剂(标记为:ASAM).比较了自制ASAM与国产商品PAMT和进口商品絮凝剂Alclar665对河南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铝硅比约为7)拜耳法溶出矿浆的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结果显示:ASAM添加量为100mg/L、干赤泥含量119.7g/L时,前5分钟平均沉降速度为1.24m/h,是Alclar665的1.57倍,是PAMT的4倍;底流液固压缩比仅为2.93,并且沉降后上清液的浊度低.所有结果都表明自制絮凝剂絮凝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6.
以山西高岭土型铝土矿选尾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石性质研究和粒度分布研究。山西铝土矿选尾矿主要脉石矿物为高岭土,铝土矿选尾矿-0.021mm含量占79.36%,矿石粒度分布较细。文章筛选了四种絮凝剂,并进行了沉降浓度试验研究、药剂对比试验研究、药剂添加工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沉降浓度越低,矿物沉降速度越快,循环水质越清;絮凝剂组合使用较单独使用沉降效果好,阴离子絮凝剂与阳离子絮凝剂的组合比阴离子絮凝剂与非离子絮凝剂组合沉降效果好。首先添加阴离子絮凝剂优于先添加阳离子絮凝剂,絮凝剂的多次添加较一次添加提高了水质澄清度。沉降回水进行浮选试验,通过一粗一精一扫工艺流程,原矿A/S为3.94,得到精矿产率为68.83%,精矿A/S为7.36;尾矿A/S为1.22。  相似文献   

7.
采用硅酸乙酯水解液、硅溶胶及活性剂酒精配制混合粘结剂,代替单一的硅酸乙酯粘结剂.混合粘结剂的优点是稳定性好,操作方便,型壳强度高,生产成本低.涂撒混合粘结剂浆砂陶瓷型工艺是原涂敷浆砂陶瓷型工艺的改进.  相似文献   

8.
壳聚糖作为絮凝剂,具有天然、无毒、易生物降解的优点.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近年来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平果铝土矿拜耳法赤泥沉降分离絮凝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粗木薯粉(包括发了霉的)及几种合成絮凝剂对广西平果铝土矿拜耳法赤泥沉降分离的絮凝效果,优选了两种较好的絮凝剂;a.粗木薯粉或发了霉的粗木薯粉,添加量为干赤泥量的0.2%,前10分钟赤泥分离平均沉降速度为1.08~1.09m/h,清液浮游物少,建议添加在稀释槽出料泵出口处;b.添加量为0.1%的粗木薯粉与添加量为2×10-5的合成絮凝剂Alelar662,或AF-11,或A1000两者的混合絮凝剂,沉降效果稍差,建议粗槽添加在稀释槽出料泵出口,合成絮凝剂添加在分料箱或沉降槽下料筒。  相似文献   

10.
全尾砂絮凝沉降技术是矿山充填工艺的核心环节.为研究全尾砂静态絮凝沉降特性规律,以进料质量分数、絮凝剂单耗为影响因素,以固体通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混合均匀试验方案,开展全尾砂静态絮凝沉降试验,建立全尾砂絮凝沉降固体通量模型,获得最优匹配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尾砂动态絮凝沉降试验,研究剪切作用和给料速率对底流质量分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论述了CAD技术中参数化设计的三种建模方法,重点介绍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原理。在此基础上,分析机械设计中的机构结构,归纳出其零件的几何特征构成。设计了机构CAD图形库,并提出了该图形库生成步骤和人机交互界面。  相似文献   

14.
刘兴  赵霞 《表面技术》2008,37(1):37-39
采用激光辐照对FeCrAlW电弧喷涂层的组织进行致密化处理,借助扫描电镜和X衍射对涂层的组织进行了分析.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涂层组织致密度提高,孔隙率明显降低.随着激光扫描速度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降低.在较低的扫描速度下,涂层与基体之间形成互熔区,涂层与基体之间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15.
16.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胫骨是一种由羟基磷灰石和胶原蛋白组成的自然生物陶瓷复合材料.羟基磷灰石具有层状的微结构并且平行于骨的表面排列.观察也显示这些羟基磷灰石层又是由许多羟基磷灰石片所组成,这些羟基磷灰石片具有长而薄的形状,也以平行的方式整齐排列.基于在胫骨中观察到的羟基磷灰石片的微结构特征,通过微结构模型分析及实验,研究了羟基磷灰石片平行排列微结构的最大拔出能.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片长而薄的形状以及平行排列方式增加了其最大拔出能,进而提高了骨的断裂韧性.  相似文献   

17.
18.
A synergetic approach to solution of problems of self-controlled synthesis of nanostructures and creation of self-organizing nanotechnologies is consider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uperproblem of creation of materials with functional properties resembling those of biosystem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Metallovedenie i Termicheskaya Obrabotka Metallov, No. 7, pp. 55 – 61, July, 2005.  相似文献   

19.
The importance of the self-diffusion of a metal during its oxidation by a gas is treated for the cases of nonstoichiometric oxides having either interstitial cation or cation vacancies. We have established a general relationship for the reaction rate when a mixed diffusion process occurs. From this relationship, we have shown that the pressure dependence can b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whether the rate-determining process is the self-diffusion through the metal or through the product.  相似文献   

20.
C. Colinet 《Intermetallics》2003,11(11-12):1095
A large number of ab-initio calculations of energies of formation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last 15 years. The currently used methods are listed. The paper presents a review of the aluminium based compounds which have been studied. Comparisons of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enthalpies of formation are provided for aluminim-3d and-4d transition metal alloys at equiatomic composition. The modelling of the enthalpies of mixing of solid solutions based on a given lattice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