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再生粗骨料应用于混凝土工程,不仅可以降低能耗、节约成本、保护环境,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但其掺入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试验研究表明,在保证和易性良好的同时,为不致对混凝土强度造成太大影响,则再生粗骨料对原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一般不得超过50%.  相似文献   

2.
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粉煤灰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天然骨料为60%时,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比基准粉煤灰混凝土低,但其强度降低值较小。粉煤灰的掺入,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和易性,改善了水泥石与骨料的界面,显著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再生粗骨料取代天然骨料为60%时,粉煤灰再生混凝土的3d抗折强度可达3.9MPa,28d抗折强度可达5.19MPa,粉煤灰再生混凝土可应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快速修补工程中。  相似文献   

3.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和易性、抗压强度和配合比进行了试验研究,着重分析了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对再生混凝土和易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灰比是影响再生混凝土和易性及抗压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合理砂率为0.35~0.40。通过试验回归了再生混凝土强度和水灰比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秦拥军  祁忠科  罗超 《混凝土》2012,(2):81-82,85
再生混凝土的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并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易性为混凝土工作性能的主要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水灰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用量、砂率等因素对再生骨料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再生混凝土和易性影响最大,其次为砂率、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用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通过试验给出满足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参考配合比。  相似文献   

5.
尤松鹤 《市政技术》2007,25(5):423-426,428
以自制的低强度再生粗骨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取代率情况下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再生粗骨料取代部分天然粗骨料对混凝土的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影响不大,混凝土密度有所降低,含气量略有增加,混凝土坍落度保留值略有增加;随着取代率的提高,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有下降趋势;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性略有降低,但通过掺加适量引气剂可以满足250次快速冻融试验要求,其抗渗性也可满足工程要求;用较低强度的再生粗骨料配制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6.
再生骨料是再生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通过研究不同含量下的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对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与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对其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最佳取代比例.  相似文献   

7.
按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不同,与天然粗骨料搭配,配置C30混凝土,研究各组再生混凝土和易性、立方体抗压、抗渗性、抗碳化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恰当的比例下,再生混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可以达到符合建筑工程中使用要求的混凝土基本性能,节约了一定成本,给实际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分类再生细骨料对建筑砂浆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来源的废弃混凝土破碎筛分后,按照《混凝土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分为I、II、III类,依据《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对这三类再生细骨料设计五种不同取代率的水泥砂浆标准试块,测定其和易性和抗压强度,并对取代率为100%的再生砂浆界面结合区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I、II、III类再生细骨料所配制的砂浆和易性和强度依次降低;控制稠度在60~90 mm时,随取代率的增大,用水量增大,保水性降低,强度降低;通过SEM观察,II类再生细骨料与水泥石黏结较好,强度也较高。建议I类再生细骨料取代率不宜超过50%,II、III类再生细骨料不宜超过30%。  相似文献   

9.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再生骨料及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耐久性等方面的性能,得出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要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的结论,如果想扩大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应应用再生混凝土增强技术,处理之后,可以应用于部分承重构件。  相似文献   

10.
废弃混凝土作再生细骨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昕 《福建建筑》2008,(7):121-122
利用废弃的混凝土破碎制成混凝土用细骨料是解决废弃混凝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的混凝土再生细骨料与其它细骨料性能,及测试两种细骨料配制混凝土的拌合物和易性、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得出以下结论:混凝土再生细骨料与其它细骨料性能相近,可以替代其它混凝土细骨料配制混凝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用废混凝土破碎生产再生骨料,代替粗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用废混凝土配制的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强度与耐久性满足工程需要,而且再生混凝土还具有密度小、脆性低、抗裂、保温隔热性好等特点.应用效益分析表明,工程建设时用再生混凝土代替中、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可以取得更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再生混...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再生骨料利用的可行性,并对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吸水率、表观密度和压碎指标等基本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发现再生混凝土粗骨料和原生混凝土粗骨料级配与混凝土的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再生混凝土是我国当前处理废弃混凝土和发展绿色建材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再生粗骨料性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通过试验手段,分析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粗骨料较天然骨料在颗粒级配、吸水率、密度和压碎指标等物理性能方面的差异,为我国今后制定再生混凝土的相关技术规程,大力发展再生混凝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再生粗骨料含量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废弃混凝土为再生粗骨料来源,研究取代率从0%至100%变化,中间级差为10%的11种再生混凝土,制作了33个标准立方体、33个标准棱柱体和33个尺寸为150 mm×150 mm×550 mm的棱柱体再生混凝土试件,依标准试验方法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通过试验,获取了再生混凝土取代率与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应变延性系数、耗能系数、割线刚度和损伤度等力学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和轴心抗压强度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抗折强度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弹性模量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延性系数、耗能系数、割线刚度总体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但减小幅度较小;再生混凝土的刚度退化和损伤累积过程与天然混凝土较为一致。综合考虑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指标和经济性能指标,建议以30%~40%作为再生混凝土的最优取代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再生骨料生产混凝土砌块对于建筑节能和废弃混凝土的高效回收利用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研究了再生骨料生产的混凝土砌块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  相似文献   

16.
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推广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越来越多地拆除建筑物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混凝土块,既带来环境污染,又造成资源浪费。利用废弃混凝土块生产再生骨料代替天然砂石骨天然砂石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的技术,采用再生粗骨料和天然砂组合,或再生粗骨料和部分再生细骨料、部分天然砂组合,制成的再生混凝土强度较高,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备及对再生骨料的性质分析,研究了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并通过试验测试不同掺量下混凝土强度的变化,得出了再生混凝土在不同再生骨料掺量下的强度性能及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再生骨料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孔德玉  杜建根  方诚 《工业建筑》2003,33(10):50-53
通过对不同强度等级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的对比研究 ,表明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具有相似性 ,能够满足行业标准对碎石的性能要求 ,并尝试将再生粗骨料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和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结果表明 ,采用原强度在 15~ 2 0MPa以上的旧混凝土破碎而成的再生骨料均可用于配制高强混凝土 ,但在配合比相近情况下 ,原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 ,再生混凝土各龄期强度越高 ,其再生利用价值也越高。再生粗骨料亦可用于配制自流平高性能混凝土 ,水胶比为 0 4 0 ,净用水量为 2 0 5kg m3左右时 ,配制得到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和坍落扩展度分别在 2 4 5、5 6 0mm以上 ,其 2 8、6 0d强度分别在 5 8 0、6 7 3MPa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改善再生混凝土的使用性能,通过对破坏并筛分之后的细骨料强化整形,提高其耐久性,并进行试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成果表明,强化后再生细骨料制成的再生混凝土料耐久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