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强  闫洪波 《冶金设备》2006,24(6):21-23,55
以辊形曲线方程为理论依据利用简化高次方程法计算出理论矫直辊的辊径,使之与实测得到的实际辊径相比较,得出二者的差别,并分析了理论和实际辊形曲线之间的误差对矫直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对实际矫直工艺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型矫直辊辊型曲线设计的数值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矫直辊辊型曲线是假设钢管轴线是直线时设计的。实际上,按弯曲的钢管轴线来设计矫直辊时矫直效果会更好。本文对这种弯管辊型曲线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弯管辊型曲线的形成原理作了分析,并推导了一套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辊型曲线的计算算法。最后,本文对反弯曲线、辊子调角和计算精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钢管在轧制、冷拔、焊接或热处理之后,由于冷却不均匀、碰撞等原因产生弯曲变形,需要进行矫直,以使钢管的弯曲度、断面椭园度不大于使用要求。斜辊式钢管矫直机和其他类型的矫直机相比较,具有下列优点:1.矫直精度高,2.生产率高,3.钢管表面光洁度好,4.容易实现自动化。斜辊式钢管矫直机上唯一重要的工具——矫直辊,其辊型曲线设计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对于保证优质高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矫直辊辊型曲线的设计方法在许多专业书藉及有关文献中都沿用苏联学者П.Т.耶涅尔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铝箔轧机工作辊形貌出发,分析了轧辊形貌曲线即正弦函数曲线、抛物线及机械仿形曲线的特点,比较了几种辊形曲线的差异,为选择最佳的轧辊辊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满足船舶制造对球扁钢弯曲度、平直度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实践验证比较,采用了一种斜配式矫直辊辊型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突出优势是矫直机前无需上翻钢装置、矫直辊重车率高、共用性好、成本低、轴向窜动小、方便调整。矫后球扁钢弯曲度、平直度完全能达到和优于现有国、内外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简要说明关于直管(棒)矫直机矫直辊辊形曲线的计算方法,国内外许多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导出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计算公式。在汇总这些公式时,我们以公式中参数的类别进行分类;含有二个或者二个以上参数的计算公式,经过代换可以变成某种形式含有单一参数的公式时,就不单独列出(例如余道良同志发表的和杨世祥同志在“辊型专题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公式),而把它划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矫直质量,钢管矫直辊曲线在设计时应满足全接触条件。通过在矫直辊上任一点截取垂直平面,将复杂的空间解析几何变为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根据圆与椭圆相切的数学公式推导出计算矫直辊半径的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机逐点计算,设计出矫直辊曲线数据,满足了数控机床上精确加工矫直辊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规格管材辊子调角最佳接触效果。  相似文献   

8.
弯扭的钢材,不仅难以使用(有时根本不能使用),而且运输堆放亦多不便。故在有关标准技术条件中对交货钢材的弯扭度都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热轧钢材终轧后的矫直整理,乃是轧钢生产中的重要工序之一。整理设备、场地和工作人员在整个车期的总面积和生产总人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由于生产不断增长,我公司中小型轧钢厂感到钢材整理场地日嫌窄小,而精整设备尤感不足。过去,对小型钢材(≤40mm 的方、圆钢及螺纹钢等)从未进行矫直整理,因此出厂成品有的弯扭度过大。对中型钢材(45~75mm 方、圆钢及6.5号、7.5号角钢等等)全部于终轧冷却后在压力机上进行矫直,但矫直机能力极为不定,钢材终轧冷却后要堆积多日,才能整理检验完毕。这大大阻碍了轧机生产率的提高。根据这种情况,在1958年全民炼钢运动中,通过“三结合”想出了“趁热打直”的办法,即钢材终轧后立即在热状态下进行矫直整理。  相似文献   

9.
武红林  刘晓英 《铝加工》1997,20(5):6-11
研究了板形控制用曲面辊辊面方程中各参数与曲面辊半径差ΔR,抽辊行程Smax、板凸度控制范围ΔC,轧件宽度B、辊身长度L等参数的关系,阐述了辊面方程中各参数的作用,燕利用有关资料的数据对理论分析得出的关系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些关系式具有很高的精度。同时还给出了单辊抽辊控制板形的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结果,并提出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0.
热轧中宽带钢的板凸度是板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品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带钢凸度小甚至负凸度的问题,结合板形控制理论与现场实际条件分析了问题的原因,设计了余弦辊形曲线并在850mm中宽带生产线上应用,现场实验表明采用该曲线可获得良好的板凸度并使平直度控制水平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连续矫直曲线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了弧形连铸机的连续曲线的cornu式,其一阶近似为广泛应用的Concast公式,同时证明半分点性质,可用于连续矫直曲线的位置。应用本文公式对邯钢引起的CSP连铸机连续矫直段进行计算,得到与实际完全一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张建雷  陈卫  陆佳栋  岳重祥 《钢铁》2022,57(8):123-131
 UCM轧机采用传统倒角工作辊生产硅钢时,易出现带钢边部拉紧断带问题,影响生产节奏。为解决该问题,自主设计EDC防断带工作辊辊形,通过反圆弧设计减小边部倒角变化率,均匀化带钢边部应力,保证轧机边降控制水平不降低前提下提高生产稳定性。EDC工作辊辊形曲线呈两侧对称分布,单侧包括中间平辊段、防断带控制段和跑偏控制段。由于UCM轧机不具备工作辊窜辊功能,根据产品宽度分布规律划分多个宽度区间,设计多套辊形适应不同宽度区间的轧制。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带钢轧制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了传统倒角工作辊与EDC工作辊辊形的带钢边部应力情况及边降控制效果,结果表明,EDC工作辊辊形对应带钢边部应力明显减小。在相同弯辊力条件下,EDC工作辊辊形对边降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在不施加弯辊力情况下,传统倒角工作辊对应带钢边降量为15 μm,EDC工作辊辊形对应带钢边降量为8 μm,边降控制效果优于传统倒角工作辊。辊形参数编写到Python软件实现曲线参数高效自动化求解,能够根据现场辊形使用情况及产品边降需求调整辊形参数大小,具有一定灵活性。将EDC工作辊辊形曲线应用于某1 420UCM酸连轧机组调试,现场板形正常,生产稳定,同板差不超过7 μm达标率由单圆弧辊形32%提升至56%,增幅达到75%,效果提升显著。同时,机组断带率由0.1%控制到0.02%以下。  相似文献   

13.
针对薄壁管材等曲率矫直辊形曲线无精确数学模型的实际问题,运用空间曲线、曲面相关几何关系和坐标变换,以管材在辊缝中单曲率弯曲为出发点,建立了辊形曲线的解析模型,通过算例证明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并运用VB和Solidworks开发了等曲率矫直辊设计平台,实现矫直辊的快速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棒材与管材矫直辊辊型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管材、棒材的全接触矫直理论,结合宝钢所用的管材矫直机组,采用实体设计软件设计造型的办法,给出一个具有工程意义的新型矫直辊辊型的设计方法.结合数控车床CAM软件,还给出矫直辊加工的数控程序.对于使用CAD/CAM软件解决类似具有复杂造型的设计加工问题,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数学方法,建立了挡板为椭圆型的文氏管喉口通流面积和挡板开度的普遍关系式,推导严密,方式简单,并通过实例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以材料力学和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工业生产中不同钢种、状态和试验条件下的弯曲载荷-位移曲线。结果得出,在钢的矫直变形范围内,弯曲载荷-位移曲线中第二阶段可简化为线性关系,钢的矫直定理为fr=K·(f-fm),推导出的矫直定理在特钢工业实际应用中,准确地表达了钢弯曲后产生的残余弯曲挠度与总弯曲挠度之间的关系,使得矫直操作变得简单、直观、可控,提高了矫直质量和效率,尤其使压力矫直的效率提高30~80倍。该矫直定理填补了在矫直领域中之前没有直接计算弯曲后残余弯曲变形量公式的空白,丰富了现有矫直理论,对推动矫直技术的发展、矫直设备的设计与机械制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CVC技术改善板形的基本原理,并根据实测数据,采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建立CVC辊形曲线方程,并探讨了该方程的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数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单叶回转双曲面矫直辊型的形成原理,并推导出母线与z轴空间夹角α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得出一新的辊型加工方法。该法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辊型精度高,且提高钢盘矫直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高强度薄壁管的矫直质量要求的提高,固定曲线修辊法已不再能满足要求,必须大力推行变曲线修辊法,即每次修辊时根据辊子的磨损情况和修辊量重新设计一条新的理论曲线。“矫直辊CAD/CAM系统”是为推行变曲线修辊法而研制的微机应用软件,它实现了从设计到加工的一体化的过程,对生产具有高精度辊型曲线的矫直辊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东冶  邵健  何安瑞  刘鹏宇  李文俊 《钢铁》2020,55(12):56-60
 辊间接触应力分布直接影响轧辊疲劳状态与磨损状态,进而影响支撑辊的使用寿命。在支撑辊辊形为VCR+条件下对不同倒角长度与倒角深度的54种工况采用二维变厚度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论证了在不同倒角条件下辊间接触应力峰值大小与位置的变化关系,并提出了倒角性能参考量来评估倒角形式对轧辊疲劳失效的影响。最终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结合支撑辊下机磨损状态提出了在VCR+辊形条件下倒角优化方式,为现场支撑辊倒角优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