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讨论了大型水轮机电液调速器的发展问题。第一部分主要概述各个发展阶段水轮机电液调速器的特点、传递函数及调节规律;第二部分叙述了国内已运行的水轮机调速器现状及差距;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我国今后水轮机电液调速器发展方向,建议开展职能单元积木式电液调速器的研制工作。这种调速的主要特点是:它是积木组合式的,全部调节功能在电子控制部分实现,具有比例—积分—微分调节规律,因而具有的转速死区和较好的速动性,并且有利于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有利于使用的调试和检修,有利于提高水电站及电网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轮机调速器知识问答(三) ——常规电液调运器的组成与作用;引起调迷器运行不稳定的原因 1.常规电液调速器由哪些元件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常规电液调速器分为电气部分和机械液压部分,其组成及主要元件的作用如下:  相似文献   

3.
水轮机调速器知识问答(三) 水轮机调速器知识问答(三)——常规电液调速器的组成与作用;引起调速器运行不稳定的原因 1.常规电液调速器由哪些元件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常规电液调速器分为电气部分和机械液压部分,其组成及主要元件的作用如下:  相似文献   

4.
详细介绍了SATTC1703XL型进口调速器在桐柏抽水蓄能电站的应用,SATTC1703XL型调速器取消了传统调速器都有的机械柜,采用双电液伺服阀.从调速器电气部分的组成、软件的应用、电气部分及液压部分动作过程和运行方式等情况。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产DST-100电液调速器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在改造中取消了原调速器的传递杠杆结构、机械协联装置、开度限制锁锭、启动阀及联锁阀等,采用WST-100J可编程集成式微机调速器。文中主要介绍了该调速器电气部分及液压随动系统的结构特点、安装后的试验结果等。  相似文献   

6.
关于高油压调速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纵观数10年来我国调速器的发展过程,其电气部分的技术进步远远超过机械液压部分。机械液压部分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依然是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工作油压也仍然保持在2.5、4.0MPa的低压水平。自1994年长江控制设备研究所开始研制以电液比例控制及标准液压件为特征,工作油压为16MPa的高油压电液调速器。至2002年已有100余台用于中小型水电站。高压油调速器减少了液压放大环节,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具有优良的速动性及稳定性,液压件标准化、专业化、国际化程度高。应大力加快高压油调速器的推广应用,并加快大型高压油调速器的研制,使这一新技术在水电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水电厂新调速器的性能参数、调速器工作特点、机械液压部分及电气控制部分特点、系统的双冗余配置等,对安装完毕的调速器进行了无水试验和开机试验,试验证明:新调速器的设计原理、结构、设备选型、加工工艺等各方面均比原调速器有了很大的提高。改造后各项试验均符合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8.
卢祥斌 《小水电》2007,(1):31-32
迎新水电站YT型调速器的技改,是在原有的油压装置、主配压阀、主接力器等部件上,安装YKT型可编程调速器的电柜及机械控制部分,从而改造成YKT型可编程调速器。  相似文献   

9.
基于TMS32OLF2407 DSP芯片的水轮机调速器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DSP(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水轮机调速器测试系统运用DSP周边接口丰富、运算速度高、实时性高等特点对水轮机调速器静、动态性能进行测试。该测试系统的硬件结构核心是1块DSP处理芯片和PCI总线专用控制芯片;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包括DSP和PC软件部分。该调速器测试系统具有很好的性能价格比和较广的推广价值,是一种进行水轮机调速器性能测试的理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根据国产9种电液调速器鉴定性现场测试结果,结合“国标”对国产部分电液调速器作了 性能分析。所讨论意见可供大家在了解国产电液调速器性能状况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产水轮机调速器CT40在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在技术改造中,保留了原调速器中的接力器和油压装置,只对调速系统主配压阀以上部分施行技术改造,并应用天津电气传动设计研究所的步进电机凸轮直控主配压阀和PLC本机测频两项研究成果,使调速器技术改造得以用最小的投资跨入现代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逐步回归多元统计预测模型研究及其程序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元回归是统计理论中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工程实际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根据统计理论的基本知识对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然后根据逐步回归算法的基本思想给出最优回归模型的完整优选过程,并详细分析研究了最优回归模型的检验、评价及其预测全过程;最后采用Delphi7.0语言设计了结构化计算程序,并结合应用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软式阶梯溢洪道结构是针对我省小型水库溢洪设施存在的问题而研究设计的。该结构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并在我省实际工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对于我省众多小型水库及塘坝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耿越 《四川水力发电》2012,31(2):60-61,91,280
水电站大坝下游面斜面台阶是工程中常见的施工部位,立模方法也多种多样.介绍了沐若水电站大坝下游面翻升式台阶模板的设计情况.该设计应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今后类似结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雷诺数Re=1350带自由表面的后向台阶起动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其自由表面、再附着长度以及台阶后分离涡涡心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进一步讨论了自由表面的波动和台阶后大尺度涡结构的产生、发展及溃灭的过程对再附着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孤立波与潜水台阶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完整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和VOF方法研究孤立波与潜水台阶障碍物相互作用问题.本文的计算结果与Seabra-Santos,Penouard and Temperville(1987)的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与Germain(1984)基于势流浅水理论的结果较为接近,同时能更好模拟出前传演化波的衰减.只要给出初始孤立波波幅,静水深和潜水台阶障碍物的高度,利用本文方法就能模拟出演化波、分裂波和反射波的波形,并给出每一时刻的自由面形状、流场、涡量和压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水库的联合调节调度是长江流域上的,也是国内水电建设行业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如何在保障三峡工程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两电站间的流域面积以及葛洲坝电站对水库的反调节功能,对于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最大地发挥两电站通航、发电效益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用传统工法在富水大断面隧道不良地质段施工时出现的涌水、塌方等灾害,以云南省光山1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和涌水、塌方机制分析,提出“超前半闭合双导洞台阶法”(简称“ASDP台阶法”)。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新工法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发现右、左导洞开挖对拱顶、拱底竖向变形的“贡献”甚微,即使该工法提前开挖了导洞仰拱,但通过迅速施作工字钢形成半闭合结构,能够很好地控制土体卸荷带来的拱底隆起和隧道整体变形。采用ASDP台阶法后,光山1号隧道不良地质段最终得以顺利完成。ASDP台阶法工序衔接合理,进尺效率高,排水效果良好,造价低,可作为不良地质下富水大断面隧道施工的首选工法。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类型工程所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宝鸡陈仓区潘溪河水库加固及施工道路的测绘实例,说明了"一步测绘法"采用一定精度的仪器设备,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满足工程要求,降低测绘成本等优点.可供小区域工程测绘大例尺地形图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flow over a drop structure placed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was investigated through an experimental program. It was noted that the downstream depth of flow was crucial to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roblem. Two procedure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downstream depth. The first procedure was physically based with an empirical component for the estimation of the depth of the pool formed at the base of the drop. The second was a purely empirical procedure, which resulted in an equation for the direct estimation of the downstream depth. The parameters of the equ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least-squares techniques. Both procedures resulted in reasonably accurate estimates of the downstream depth. The energy loss at the drop was then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e investigations were repeated with a single step placed at the base of the drop.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ste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energy loss at the dr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