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对洪家渡水电站进水口顺向坡稳定问题的系统分析研究,采用了以大型抗滑桩与锚索联合加固并辅以排水的处理方案,通过对抗滑桩、锚索及施工支洞的合理布置与设计,成功地解决了进水口顺向坡处理技术难度大、施工干扰大和工期紧的难题。目前,洪家渡水电站进水口顺向坡锚索及抗滑桩施工已顺利完成,并已经受了下闸蓄水和发电运行的初步考验,监测情况表明,稳定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根据洪家渡水电站引水系统进水口所处地形地质条件,采用竖井式进水口布置,本文介绍该进水口设计情况,并对进水口顺向坡和竖井井筒基础处理提出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3.
三板溪水电站泄洪洞出口边坡为顺向或斜交顺向坡,夹层较发育,岩体风化较深,边坡稳定条件差。左侧坡上游部位存在规模较大的断层不利组合体,风化深,开挖切脚后稳定性差,在下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施工期不能保持稳定。为此对滑移体进行了稳定分析与评价,并相应作了抗滑加固处理后,监测资料显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左岸尾水出口边坡为陡倾顺向坡,边坡下部顺向坡切脚的同时尾水洞开挖亦为边坡变形提供了条件。为评价该顺向坡的稳定性,通过工程地质调查、变形监测、物探检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对边坡稳定性分层次进行了综合研究,查明了边坡变形的原因与机理。研究结果可为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为类似边坡稳定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某水库左坝肩边坡为顺向坡,构造裂隙较发育,对工程的安全运行存在隐患,其稳定性是该工程主要研究的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前期勘察采用赤平投影和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中的折线滑动计算方法对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湖北兴山县高阳-峡口复建公路是兴山县对外交通的重要干线,修建在香溪河左岸中倾顺向斜坡地段,地形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尤其在平邑口对岸-高阳酒厂段的顺向层面坡段,对于公路的兴建而言难度较大.在详细调查了该层面坡段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溃屈破坏形式和概化的板状力学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开挖宽度情况下的稳定性,得出了开挖建议宽度值.对于分析类似的顺向层面坡的稳定性问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盘南电厂响水水库下汤章覆盖层滑坡体处于响水水库库首的右岸,基岩为顺向坡,且其上分布较多民宅,为贵州盘南电厂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此,对该滑坡体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根据试验参数值、反演分析及工程地质类比法综合分析方法,确定其稳定性计算参数,提出了先遏止滑坡的下滑趋势的处理措施后进行永久性加固的治理方案,随着处理措施的相继实施,已基本控制了该滑坡的下滑活动。  相似文献   

8.
黄河小浪底工程泄水建筑物出口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小浪底工程泄水建筑物出口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治理翟才旺(郑州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郑州,450003)1边坡工程概况黄河小浪底工程泄水建筑物出口边坡指消力塘西侧人工开挖边坡(以下简称出口坡),坡高50~70m,为缓倾角顺向坡。所有泄水建筑物的出...  相似文献   

9.
翟才旺 《水利水电技术》2002,33(9):12-13,16
小浪底工程出口边坡包括消力塘上游侧边坡、左侧边坡和右侧边坡.消力塘上游侧边坡为顺向坡,边坡高60~85m;消力塘左侧边坡地层产状近水平,略向坡内倾,最大坡高约60m;消力塘右侧边坡,地层产状倾向坡外,最大坡高约45m.小浪底工程出口高边坡特指消力塘上游侧边坡,其稳定问题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加固处理方案的形成伴随边坡施工的全过程,经历了4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作了大量的稳定分析和研究工作,并根据施工开挖所揭露的地质情况,以及现场监测结果,不断对处理方案做出调整,从而形成最终的较为安全、合理的综合加固处…  相似文献   

10.
洪家渡水电站人工砂石料系统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乌江洪家渡水电站砂石料系统的设计规模、工艺流程、布置和设备配置 ,介绍了对顺向坡和红粘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分析了装配式胶带机桁架的利弊。  相似文献   

11.
三穗县贵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坝为浆砌石单曲拱坝,坝高30.5 m,大坝右拱端上部坝基础置于强风化带变余凝灰岩上,产状为289°∠25°,倾向左岸,右岸顺向坡,地表强风化层风化卸荷裂隙发育,稳定性较差。经计算,基础处于强风化带的顶部拱圈右拱端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规范要求。工程措施若在右拱端拱向上增设重力墩,则势必对右拱端边坡深挖,造成右岸顺向坡边坡稳定问题,增大边坡开挖量及处理成本,且不利于环境美观,为此该拱坝除险加固在右拱端顶部采用抗剪桩进行加固处理,经计算,采用抗剪桩处理后右拱端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满足规范要求,且工程投资相对节省,同时不需对现状边坡造成深挖破坏,利于环境美化。  相似文献   

12.
该电站为高坝长引水式开发。枢纽区地处岩溶高山峡谷地区,河谷地质结构总体属向斜走向谷,在其控制下形成河谷地形不对称和两岸高差大,以及巨型危岩体、顺向坡、碎裂结构岩溶含水层、岸坡卸荷拉裂缝、已建水库河床深厚覆盖层等特殊地质条件,对水工方案选择影响较大。在前期勘测设计过程中及时调整了设计方案,有效避开了它们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依托多年来水电工程实践过程,基于21个反向坡倾倒变形体及10个顺向坡倾倒变形体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统计,对其发育位置、发育条件、空间分布及岩性组合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总结。通过对31个反向坡及顺向坡的倾倒变形体发育特征的统计,得知倾倒变形体的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有:对于反向坡体,岩层倾角以40°~50°最为发育;而对于顺向坡,以30°~50°较为发育。顺向坡的坡度主要分布于41°~50°,反向坡主要分布于31°~40°;倾倒变形可发育在层状软质岩系或板裂化的坚硬岩石中,常见岩性为各类板岩、片岩、千枚岩、变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大型倾倒变形体常发育在西部地区具有高山峡谷地貌景观的各江河流域,以黄河、澜沧江、雅砻江等河流的岸坡最为发育;倾倒变形体主要分布于环青藏高原东侧中山地貌中,前缘高程一般在1 500~2 000 m以上,其发育范围一般在1 500~3 000 m。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甘溪水库工程首部枢纽布置,大坝左岸为岩质顺向坡,下游岸坡坝基和河床基坑临时边坡最大高度达45 m。在岸坡坝基开挖过程中,通过对左岸下游岩质顺向边坡稳定计算及分析,并在不同高程对边坡采用锚杆束钢筋桩进行预锚固的治理措施,确保大坝基坑开挖和主体碾压混凝土施工期间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大花水水电站高薄拱坝位于顺向河谷上,左岸为软硬岩相间的逆向坡,右岸为硬岩顺向坡。右坝肩下游约160m为垂直河向的陡壁(临空面),山体单薄,坝肩岩体内断层、裂隙发育,均对坝肩抗滑稳定不利。本文在前期勘测资料及施工期开挖揭露实际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对右坝肩各组结构面发育特征、力学参数及沿各(组)结构面滑动破坏模式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研究与复核。  相似文献   

16.
洪家渡水电站进水口地段属硬质岩顺向坡地质结构,边坡稳定问题突出.地质专业对影响边坡稳定的边界条件、力学参数等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为设计处理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边坡成功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岩质边坡滑移-弯曲破坏中间状态的工程地质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一个顺向坡实例的详细调查发现,顺向坡的滑移-弯曲破坏,在强烈弯曲-隆起之后、整体失稳之前还存在一个中间状态--碎裂-散体化.在对其形成条件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的滑移-弯曲破坏地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马堵山水电站后边坡最大坡高约120 m,工程边坡具有分布范围广、坡高且大部分构成顺向坡、地质条件复杂等特点。通过现场地质调查结合边坡参数反演分析计算,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制定边坡设计方案,现场实施效果良好。工程完工运行多年,现场监测数据表明设计方案安全可靠;文中边坡支护设计思路及边坡处理方案对同类工程的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高陡顺向岩质边坡灾害频发而现有研究较少反映顺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变 形和稳定性问题,以西南地区某高陡顺向岩质边坡为例,构建有限差分数值仿真模型,采用遍布节理本 构模型及强度折减法,系统研究了边坡在开挖、支护和降雨等工况下的边坡变形场、应力场、塑性区分布 特征及稳定性安全系数。研究结果表明:顺向坡开挖引起的卸荷回弹变形主要集中在边坡中下部且临 近开挖面附近;边坡总体上处于压应力状态,开挖后的边坡新增塑性区主要位于边坡开挖表层及坡脚部 位;边坡潜在的滑移路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沿着顺向层面滑移,另一部分在岩体内部发生剪切滑移, 边坡前缘剪出口大致位于坡脚以上 13m;边坡在开挖、支护及降雨工况下的安全系数依次为 1.43、1.43 和 1.15,整体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马岩洞水电站采取高坝、引水式开发。规划坝址河段地处岩溶高山峡谷地区,为典型向斜走向谷,河谷自上而下从马岩向斜北西翼转折端-核部-南东翼转折端通过,两岸地形极不对称,河段内发育有巨型危岩体、高顺向坡、碎裂结构岩溶含水层、岸坡卸荷拉裂缝、河床深厚覆盖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对坝址选择、坝型选择、厂房布置、大坝防渗线路选择、引水隧洞进口段施工等起制约影响作用。故此,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选址中对大型不良地质体、已建库内淤积及工程开挖对高顺向坡稳定不利影响等应予高度重视,宜首先考虑避让或主动调整枢纽设计方案以适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