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市宏观经济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宏观经济水平衡模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运用系统动力学和投入产出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溶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环境于一整体之中,从系统内部的微观结构着手来预测和分析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对经济发展及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支持决策者决策,实现对现行政策的跟踪和对新的发展策略的仿真模拟。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天津市水资源供需远景发展情况,根据天津市水资源供需和发展现状,结合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天津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将2012—2019年的历史数据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模拟数据进行比较,相对误差绝对值基本小于10%,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预测天津市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设定现状延续型(S1)、综合节水型(S2)、开源治污型(S3)和综合发展型(S4)4种不同情景,利用所构建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了2020—2035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2035年现状延续型情景下天津市总需水量可达41.58×108 m3,2035年S1~S4情景的水资源承载系数分别为0.178 2、0.397 3、0.481 5和0.728 1,分析得到2025年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将大幅缓解天津市水资源超载现状;在4种发展情景中,综合发展型方案对缓解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效果最优,未来...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缓解江西省用水压力,结合江西省水资源特点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历史数据为支撑,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计4种发展情境,通过模型仿真得到不同情境下的各指标参数变化,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不同情境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①在现状发展情境下,江西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轻微超载状态;②高速发展情境下,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超载情况愈加严重;③在节水治污和综合发展情境下,水资源承载力均得到改善,后者的改善程度更高。综合发展情境是符合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的最优发展情境。该研究可为江西省水资源管理规划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了解西安市水资源经济系统现状及其内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市现状,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西安市水资源经济系统SD模型,预测了西安市雨水资源利用的前景和经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如果西安市按照现有模式发展,则未来经济会受到水资源匮乏问题的严重制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农业用水比例、雨水资源投资比例及雨水资源价值系数,从价格和数量两方面促进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可以在增加城市供水量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水资源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水资源规划一直延用传统的规划方法、思想和手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对常规规划方法的苛些方面有所改进,但是没有突破性的进展。本文以新疆玛纳斯可水资源规划为例,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研究和建立水资源规划模型,形成多组动态优化方案集,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决策规划方案系统。使流域水资源系统化、化、科学化、动态化、把流域规划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6.
7.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定量模拟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市的水资源供需情况,并在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假定了传统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模式等3种南阳市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未来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传统发展模式,未来几年南阳市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则会使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在协调型模式下,水资源供求矛盾最小。指出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安全,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节水投资、科技进步、水资源管理等手段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减少水资源需求量,维持水资源供需平衡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9.
在简要介绍系统动力学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动力学在国内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规划、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安全模拟、城市需水预测以及水环境评价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展望了系统动力学在水资源方面的未来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设计了现状延续型、节流治污型、产业结构调整型和综合型4种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方案,除现状延续型方案外,其他3种方案分别设置了两种方法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案的供需比提高程度为方案4﹥方案2﹥方案3﹥方案1,方案4是能够提高绥滨县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优方案,虽然在模拟年限中都未达到供需比为1的水平,但是通过综合型方案进行调整,在后期将会较快达到供需平衡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水资源调配模型,实行科学的水量调度方案,优化配置水资源,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科学的流域水资源调配模型是复杂的,影响因素众多,但其调配原理基本相同。在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下,当模型输入条件变化时,可自动生成流域水资源调配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山东省沿海发达城市龙口市的水资源供需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了龙口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计4种发展情景模拟2009-2030年龙口市水资源需求水平,选取总需水量、缺水量、工业GDP、第三产业GDP和COD排放总量作为指标来评价龙口市的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龙口市水资源在未来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无论采取何种发展情景,龙口市在未来年份不能够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情景3(可持续发展型情景)可以有效缓解龙口市缺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口市维持社会经济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即加强发展科学技术,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资源的开源和节流、产业结构调整及水环境控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张掖盆地水资源供需问题,采用宏观经济模型和系统动力学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张掖盆地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5个情景模拟张掖盆地2013-2050年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模型与系统动力学的结合能更好地刻画系统行为,准确合理地预测需水量;预测期内张掖盆地需水量逐年增长,年均总需水量为21.87×108~30.14×108m3,缺水年的年均缺水量为4.03×108~7.64×108m3,缺水时间占比为31.6%~92.1%,缺水年平均缺水指数为0.1413~0.2217;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水资源节约的情景S5是最符合可持续发展内涵和原则的情景;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只有政府与公众的协调一致,才能保证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赣州作为赣江、东江、北江(“三江”)的发源地,其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对下游的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寻求赣州水资源能够承载的最佳可持续发展模式,确保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和系统反馈回路基础上,将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细分为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水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设计正常发展型、经济优先型、环境优先型、综合协调型4种情景,模拟2020—2035年赣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各情景下的水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动态评估与仿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无论是单纯追求社会经济发展延续现状的正常发展型和经济优先型,还是牺牲经济社会发展而保护水资源的环境优先型,都无法保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综合协调型发展模式下,至2035年,COD排放量保持较低水平,为13.29万t;而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其中GDP达到11 971.3亿元,既保证了经济发展又兼顾了生态环境。因此,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因素的综合协调型,是水...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流域水资源模型系统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水资源模型系统由模拟模型,优化模型,水资源数据库系统和图形显示系统四个部分组成,是评价水资源规划方案和分配政策的重要工具。以节点为基础进行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和用水费用效益分析是模型的主要功能,模型的数据驱动特点使它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水资源刚性约束可有效提升区域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支撑能力。以新余市为例,充分考虑工业产业特色,建立面向水资源刚性约束要求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预测2020-2035年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和刚性约束型4种方案下当地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表明:在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下,刚性约束型方案更注重工业用水的高效利用,尤其是钢铁、光伏等高污染、高耗水等工业。该方案下2035年水资源供需比β2035为1.03,COD污染比α12035和氨氮污染比α22035均大于1,可承载总人口数为130.2×104,可承载GDP规模为5 578.6×108元。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同时考虑用水效率高效利用和社会经济合理发展的刚性约束型方案,可获得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并达到较大的承载能力,以期为新余市有效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SD模型的深圳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深圳市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在综合考虑水资源质和量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深圳市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对深圳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评价,指出深圳水资源承载力在普遍情况下小于1。通过对16种方案的计算比较,指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污水处理水平、提高节水程度、加强人口控制可以有效地提高深圳水资源承载力,到2030年,其值能接近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