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装饰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斯科地铁站建筑特点之一是其地下空间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一部分,其装饰艺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城市的发展,保持和发扬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本文分析了莫斯科地铁站建筑装饰风格及特点,旨在对国内地铁站建筑装饰设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特莱伊洛德帕克地铁站的开张对于改善葡萄牙里斯本城市的人们出行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原因就在于这个站每年的客流量约为2000万人次。特莱伊洛德帕克地铁连接着里斯本和巴雷鲁,巴雷鲁是首都延伸线上的一座自治城市,位于特茹河南岸。这项工程于2007年12月完工。  相似文献   

3.
沈德耀  陆良 《地下空间》2004,24(1):114-118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城地下空间的开发。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城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董玉香 《建筑学报》2004,(11):79-81
通过对莫斯科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的分析,总结了其人性化设计的经验,旨在对我国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龙 《山西建筑》2007,33(23):41-42
介绍了地铁发展的趋势,分析了地下空间物业开发的新时机,阐述了地铁站与地下空间物业的结合方式,论述了地铁沿线地下物业开发的现状,指出了地铁与地下物业开发相结合的方向,以缓解地面日益增长的商业用地需求。张龙  相似文献   

6.
艺术之旅——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巡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开通至今,地铁已有近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并成为繁荣的现代化都市的特征之一。地铁的到来革新了城市生活的观念,人们对地铁的看法也随时间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考察与乘客关系密切的地铁站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地铁是城市骄傲的象征,很多地铁站都是由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如:奥地利著名建筑师Otto Wagner(1841~1918)为维也纳设计了36个地铁站;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地铁已不再新奇,只被看成交通工具,地铁和地铁站的建设都由工程师主宰,地铁站成为工程师们用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标准设计:第三阶段(20世纪下半叶至今)地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地铁作为交通工具,希望整个行程能有丰富的体验,地铁站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7.
步行活动是衔接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步行空间则是步行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青岛市滨海区域的青岛站、五四广场站和太平角公园站3个不同等级的地铁站域的步行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全局整合度、选择度及可理解度3个指标量化分析滨海地铁站域步行空间形态特征,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量化分析尝试提出步行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地铁及城市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9.
在新一轮城市地下空间扩张建设中,地铁站空间设计倾向由“功能”转向“人文”,逐步演绎为传承地域文化、展示城市形象的标识性场所。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空间如何通过环境设计有效表达城市文化意象,首先基于文献筛选出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和相关环境设计要素的多项评价指标,然后以北京市毗邻历史街区的4个典型地铁站为研究对象、252份量表型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基础,结合SPSS和Amo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风貌协调、界面装饰、服务设施是控制地铁站空间文化意象感知的主要环境设计影响因素,三者相关性显著且影响程度不同,若能够统筹兼顾三者之间的整体设计,可有效强化地铁站空间的文化意象表达。最后,研究提出可供参考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铁站换乘空间与人们的日常出行息息相关,可达性好会减少换乘客流在换乘时产生的停顿、徘徊和折返等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地铁站的换乘效率。该文运用空间句法中的视域分析和人流分析方法,并结合换乘空间整合度、平均深度值等形态分析变量,对北京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换乘空间的可达性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其换乘空间可达性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从而对地铁站换乘空间设计及轨道交通枢纽站建筑设计提供有益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王晶晶 《住区》2022,(2):52-67
效率,是每个大都市与生俱来的特征。当地面的承载量无法满足城市系统的高效运作时,地下空间的支持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先行的轨道交通进而也会带动城市的相应开发。东京就是这样一个以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站点,通过对东京的部分地铁交通站点及城市地下空间的考察,探索支持地下空间高效而又丰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世界建筑》2005,(3):72-74
选题 在以单一的经济利益为驱动,雷同的发展模式为特征的全球化过程中,世界和地城市与建筑的品质日益下降。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在短时间内发生着迅猛的变化。这里充满着机会与梦想,也充满着危险与不可挽回的代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建设的建筑应该也必须承担起某种责任,面对过去与未来。  相似文献   

13.
《安徽建筑》2019,(10):125-128
地铁站域是人流集聚的场所,公共空间景观的人性化非常重要。以上海静安寺地铁站域为例,采用AHP-FCE综合评价模型进行评价分析,针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调查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为未来提高城市地铁站域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何韵 《城市建筑》2021,(3):95-98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站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人们日益重视空间性别差异的需求.本文在分析女性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审美偏好和行为活动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地铁站公共空间女性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市为例,运用IPA分析法进行女性满意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性别差异引入空间设计,提出...  相似文献   

15.
16.
贺元明  秦丹尼 《华中建筑》2010,28(12):74-76
随着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承担的客流量比重的提高,地铁已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目前已有的许多站点所存在的问题中人流组织方面的问题又十分突出,该文是关于人民广场地铁站空间形态与其人流交通组织的研究。通过调查发现:①乘客对于站点出入口选择是以到达目的地最方便为依据,和车站的外部空间形态以及内部连接方式的关系较弱;②车站内的单向人流组织在人流组织疏导上优于双向人流;③造成视线死角的隔墙会引起人流拥堵的问题;④在设计之初应当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换乘状况有所考虑,合理组织人流,而不是事后通过设置栏杆对人流交通进行组织;⑤在验票口处预留的缓冲区域可根据推算相对应的出口的人流量获得合适的大小和尺寸。  相似文献   

17.
上海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本文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采用空间句法结合实地调研定量分析了人民广场地铁站地下商业空间的可达性、可视性、功能混合程度、业态组成和出入口分布等变量因素,利用行人计数法获取选定节点的现场人流截面穿行量,再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各变量与空间活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地铁站域地下商业空间活力分布受空间结构合理性、轨道交通功能介入、空间功能混...  相似文献   

19.
梁源  井丽丽 《城市建筑》2022,(9):150-153
青岛市目前拥有两条主要的运营的地铁线路,本文运用GIS分析地铁站缓冲区覆盖范围与人口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找到宏观地铁规划中的不足。同时,将其与精细化的设计策略相联系,站内客流量与地铁站内供暖、通风和空调的能耗密切相关。通过对青岛市市南区五四广场地铁站的乘客活动和服务柜台进行现场调查及分析,运用Any Logic行人仿真软件输入数据进行模拟,分析人流密度在地铁站域内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地铁站的空间节约化设计策略,以期在节省能源的同时提高空间可识别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城市地铁建设的加快发展 ,使我们更加重视地铁站域地下空间的开发。通过对上海地铁沿线车站和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现状的分析 ,提出了提高地铁站域地下空间开发水平需重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