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魏皎  汪永平  王盈 《华中建筑》2010,28(3):157-160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产生.它的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因此,该文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经行分析归纳,研究在明代卫所制度影响下,防御聚落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实地调研和地方志研究为基础,从防御性角度对屯堡聚落和民居进行了历时性分析与梳理,指出防御性是安顺屯堡最显著的地域特征,其发展始终伴随着自上而下的制度影响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应答:屯堡聚落创立于明朝军屯制度,严密的军事编制和组织,使屯堡聚落网络状分布密集;清以后虽由军转为民,防御性仍然不断地强化、升级。  相似文献   

3.
贵州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屯堡是我国汉族传统聚落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选址布局重视风水、防御体系层次严密、空间结构严整有序以及空间形态主次分明等鲜明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源自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聚落性质,并因文化交融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屯堡聚落对屯堡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屯堡第一村"——九溪的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屯堡中最富特色的聚落之一——九溪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的发展历程、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解析。九溪的三个片区在产业、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社区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又呈现出典型的屯堡聚落风貌。这种"三村合一"的独特形态是由贵州屯堡聚落形成及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造就的,也与九溪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耿虹 《华中建筑》2009,27(5):221-229
安顺屯堡人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淮地区,历经数百年的社会历史的变迁,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持着明代江淮汉族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并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和贵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环境中造就了独特的屯堡聚落景观。该文将其作为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的类型案例进行研究,为我们今后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最初的安顺屯堡是明初“调北征 南”的军事产物,经过了明清六百年的发展, 广泛的屯堡区域逐渐形成。无论是初期的官 方戍守还是后期的村落自保,由于周边形势 的复杂不稳定与战乱的多发,防御性一直是 屯堡聚落营建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通过对 数十个屯堡聚落的踏勘以及对典型聚落的 调研测绘,对安顺屯堡聚落防御体系进行了 研究。首先从各类聚落的选址特点分析了聚 落的防御性;其次详细论述了山水、寨墙寨 门、巷道、院落民居、碉楼、“坉”等几种防 御要素;最后,从区域层面到聚落层面研究 分析了以防御性为主的聚落整体空间格局, 并依据营建时间和选址的不同产生的聚落空 间格局差异将屯堡聚落分为就地驻守而形成 的类军营型、迁至依山傍水之地的据险而居 型、迁居各自营建的多院成堡型以及避难山 顶的由坉成村型四种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7.
乡村祠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在村落空间和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位于贵州安顺地区的部分典型屯堡村落祠庙建筑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依托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以及实地测量考察方法,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与建筑学的理论方法,对祠庙建筑的类型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案例研究和类型化分析.文章认为祠庙建筑是屯堡建筑的重要类...  相似文献   

8.
王子鹏  马晶琼 《华中建筑》2008,26(6):171-174
通过研究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在明朝卫所制度背号下的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并近一步探讨了屯堡建筑在本土化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建平 《室内设计》2012,93(4):59-59
安顺"屯堡(pù)"村落是明朝军屯制度在黔中地区留下的历史产物。屯堡文化——因是特殊的汉族族群文化,成为近年来的一个学术关注热点。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石头构筑的城堡式民居,其研究虽已渐兴,但由于普遍缺乏对民居动态变化过程的深入,使研究成果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0.
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宏观上以“设防形态”的角度对我国传统聚落进行审视,提出“防御性聚落”的概念,进而依据聚落设防特点将其分为“外围线性设防为主”与“局部点式设防为主”两大类,其中前者又可依其存在形式分为“群落形式”与“单体形式”两种。文章通过对各种防御性聚落的分析比较,基本建立了“传统防御性聚落”的类型框架。  相似文献   

11.
王子鹏  马晶琼 《华中建筑》2008,26(9):185-188
屯堡建筑在营造过程中包含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建筑技术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是地方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屯堡建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该文通过对黔中安顺屯堡当地工匠的采访和实地调查资料的整理,对安顺屯堡建筑的营造策划、工匠的分工和工作流程、建筑材料以及营造过程中的地方习俗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12.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1,29(5):20-24
纲常礼制与庭院的结合,使庭院周边房间产生了尊卑位序;建筑被赋予了伦理道德的价值.唐宋以来的儒学复兴发展到明朝体现为对礼制的事无巨细的规定,服装和居住起到了将繁琐礼制具体化到日常生活的教化作用;对尊卑位序的强调使住宅形式趋向单一化.屯堡人的神榜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神祗供奉关系,堂屋成了家庭中的神圣空间.在住宅竖向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李军环 《城市建筑》2011,(10):36-39
本文以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聚落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嘉绒藏族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各种影响因素与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4.
文溪在广州城的起源和发育阶段,具有供水、排水、防洪、防御和交通的多重功能,是广州城的立城之源。广州城常受季节性洪涝灾害的威胁,隋唐采用以“蓄”为主的排水策略,宋代则改为以“导”为主,在解决水患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明代广州城市扩张,致使水患加剧。为应对灾害,地方官民迫使文溪改道,由此出现了水体萎缩、积水成患等水环境效应。水系的改变带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变迁,广州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街道“内聚外扩”,功能分区“内缩西迁”,景观体系“内消北移”的结构性重组,土地利用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文溪改道虽然在短时间内抑制了城市洪灾的发生,但未能彻底解决水患,绵延清代数百年仍未解决,广州城也因此失去了水城的人居景观特色。结合GIS分析,研究表明,重视城市水循环系统、厘清水的脉络再对水系进行改造是非常重要的,以期为当代城市防洪和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