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对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以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油层组为例,选取了渗透率、孔隙度、储层质量指数、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及流动带指数作为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的参数,将靖安油田盘古梁长6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划分结果与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物性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低渗砂岩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姬塬油田延安组的储层渗流特征选择适合该地区的渗流参数,利用聚类方法对各代表井渗流参数的相关性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流动单元的类型,进而根据判别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全区未知砂体进行预测,确定研究区流动单元空间分布。最终将姬塬油田延8-延10储层流动单元分为3类(A、B、C类);A、B类流动单元是进一步挖潜的主要区域,C类流动单元是目前油田稳产的接替井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根据大路沟二区油藏的渗流特征,采用岩性物性方法划分了流动单元,并且用判别分析法、微观渗流实验法、生产动态法、井间示踪剂法、数值模拟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研究区共分为A,B,C和D共4类流动单元,不同流动单元分布的相位不同,具有不同物性和微观渗流特征。综合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产能特征、储层吸水状况及见水见效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对应较好,表明所划分的流动单元是合理的。B类和C类流动单元及几类流动单元结合的区域为剩余油富集区,应作为调整挖潜的重点;可以根据流动单元的水驱优先顺序组合,决定注水调配原则。  相似文献   

4.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研究——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在分析流动单元定义的基础上,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提出动态流动单元的概念和定量划分方法。以别古庄油田京11断块为例,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将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种类型,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建立了不同含水期动态的流动单元模型。研究表明,不同含水期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受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的变化所控制,其分布是动态变化的,动态流动单元能够描述不同开发阶段油水运动规律相似的储集带的动态变化,不同开发阶段的剩余油分布与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关系密切。实践证实了动态流动单元对剩余油预测的准确性,表明应用动态流动单元方法预测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分布和提高采收率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马岭油田中一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指的是连通体内具有相似岩性和物性特征的储集单元,而储层的非均质性则表现为不同流动单元之间岩性和物性的差异性。因此,利用表征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的流动层带指标、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质含量等参数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定量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地下油水运动规律以及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在马岭油田中一区开展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首先选择马岭油田中一区的4口井作为关键井,利用4口关键井的岩心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计算和提取了流动层带指标和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参照油田实际开发情况,确定了该区主力油层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即将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定义为4类,Ⅰ类的储集性能最好,Ⅳ类的储集性能最差。然后,采用神经网络技术,根据延安组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标准,对延安组的延9^2+3、延10^1、延10^2、延10^3和延10^4等5个油层组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预测,并结合实际地质和生产状况,对各类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流动单元与储层吸水、产液和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Ⅰ类和Ⅱ类流动单元区储集性能好,虽然开发程度高,但仍然是油田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油田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宝北区块Ⅲ1厚油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复杂。通过对厚油层细分流动单元研究,将储层划分为彼此相对独立的A、B、C、D、E等5类流动单元,利用流动单元控制建模技术,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区的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结合动态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厚油层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三塘湖油田头屯河组流动单元划分及微观渗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指导三塘湖油田头屯河组储层的开发,针对储层特征,选择渗透率、压实校正后的孔隙度及孔喉半径R353个参数进行聚类、判别分析,将头屯河组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各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水驱油实验中,A类流动单元,水呈活塞式推进,驱油效率高;B类呈树枝状推进,驱油效率中等;C、D类呈指状推进,驱油效率低。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是造成驱油效率差别的主要原因。C、D类流动单元在研究区分布面积广,残余油多,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0.
为了精细描述储层及其非均质性,准确了解剩余油分布及流体流动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级,提出了渗流域的概念及其划分依据和方法。在临盘油田临2块馆三段次生底水油藏开展了利用沉积微相、测井曲线、夹层、流动系数及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等资料划分渗流域的研究。将馆三段渗流域划分为A,B,C,D4种类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C型及CD复合型渗流域。  相似文献   

11.
储集层流动单元水驱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正确认识测井响应高含水储集层的规律和特征,对于评价水淹层、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及其分布特征十分重要。选取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在储集层条件下进行水驱油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流体流动单元内部的电阻率、含水率、相对渗透率与含水(油)饱和度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相似,不同流动单元间这些关系及变化规律则各有特点,反映了不同流动单元不同的水淹特征和含水(油)饱和度特征。应用储集层流动单元概念,可以在同一储集层内划分出水淹级别不同的单元,为水淹层定量精细解释提供可靠参数,还可建立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间的关系,用于研究剩余油分布特征。图2表4参8(魏斌摘)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的问题,根据测井资料和密闭取心分析化验资料,利用基于微观表征参数的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将目标区储层划分为三类流动单元,并结合生产动态特征进行目标区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区发育典型的粒度向上变细的退积型近源陡坡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扇体的中心部位以I类流动单元为主,并存在大量优势渗流通道,水淹程度较高;扇体南、北翼流动单元类型相对稍差,水淹程度较低,剩余油较为富集,为后期调整挖潜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定量研究新方法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37  
对已开发油田,准确预测剩余油的空间分布、合理制定开发调整方案的关键,是对油气藏的认识要符合地下地质情况.储集层流动单元是一个横向和垂向上连续的储集带,为地下流体渗流的基本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集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因此提出,从取心井入手,通过优选参数,建立流动单元的原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建立各类流动单元的数学判别函数,对非取心井进行流动单元划分;进而引入地质统计学方法,应用序贯指示模拟进行井间流动单元的预测.应用该方法,将高尚堡油田高3102断块的主力小层流动单元划分为A、B、C3类,现场生产动态资料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划分结果对储集层分类评价、寻找有利储集相带、预测剩余油富集区、调整开发井网和提高采收率均达到了目的.图3表1参3(彭仕宓摘)  相似文献   

14.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可分步骤建立流动单元模型。该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储层层序内部结构与分隔单元,从沉积单元入手,在建立储层建筑结构和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应用流动单元空间分布可定性分析其储量动用状况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甲型水驱曲线b/a值来研究水驱油藏开采后期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并应用在苏北CS油田戴一段和XNZ油田垛一段两底水油藏中。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结果与用该方法判断所得结果相吻合 ,其剩余油富集区已被小尺寸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和开发调整井所验证 ,均获得日产超过 2 0t的工业油流。实际应用表明 ,对于小断块油藏寻找剩余油 ,此文提供的方法简单并且实用  相似文献   

16.
流动单元约束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数值模拟在油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确定、油田开采中生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以及提高油藏采收率方面,已逐渐成为一种不可欠缺的研究手段。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主要受油藏地质模型的精细程度和模拟模型的求解精度的影响。从提高油藏地质模型精度入手,将流动单元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通过利用流动单元细分模拟层系和针对不同的流动单元选取相应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模拟结果表明,流动单元约束的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具有初始拟合程度高、模型修改程度低、能够更精确的反映层内和平面剩余油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濮53块流动单元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针对濮53块厚油层特征,采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完成了流动单元的划分和对比。基于岩心物性参数的自然分布特征,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选择渗透率、孔隙度、渗流系数、储集系数等将储层划分为E、G、F、P 4种类型。用门槛值对储层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确定性和随机预测,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模型。依据储层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特征和相对比例将小层划分为4种类型,二、三类储层具有较多的原始油气储量和潜力,储量动用情况表明,层内和平面非均质性是剩余油形成的主因。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研究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对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在建立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流动单元类型划分标准以及判别式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油藏的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研究了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流动单元与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的关系.结果表明,塔河油田1区三叠系储层流动单元可划分为E(极好)、G(好)、M(中等)和P(较差)4种类型,其中E型和G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大,M型和P型流动单元分布面积较小,同时流动单元的层间差异和井间差异明显.E型流动单元与横向砂坝分布范围一致,G型流动单元与河道沉积及纵向砂坝分布相对应,表明储层构型与流动单元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E型和G型流动单元剩余油较富集,是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M型流动单元是剩余油挖潜的次要方向,P型流动单元剩余油地质储量有限,挖潜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9.
绥靖油田杨19区延91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多数的流动单元划分只考虑了岩性、物性等静态参数,划分结果与生产实际有偏差,并且流动单元验证方法较单一。为了提出更加合理的流动单元划分,针对绥靖油田杨19区延安组延91油藏的开发现状和所收集的相关数据,本次延91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选取5组静态参数和3组动态参数,以期对其进行更加精准的流动单元划分。通过运用Q型分层聚类分析法对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A,B,C,D四类流动单元。本次合理性验证主要运用判别分析得出了其结果的正判率为99.3%,并从渗流特征、非均质性、空间位置相关性3个方面进行了验证,改进了流动单元的验证方法。划分结果表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和生产动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流动单元的划分是合理的。研究表明延91小层的流动单元类型以B类流动单元为主,A和B类流动单元应是未来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微观剩余油动态演化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长期注水开发使得储集层微观孔喉网络中的剩余油形成分布极复杂,应用仿真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模仿不同油藏在不同含水阶段注水开发的动态演化过程,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是表征和研究剩余油演化规律的有效手段。在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中,应充分考虑和揭示孔隙非均质性、岩石润湿性、开发流体及温度、压力变化,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建立精细仿真模型,有效地利用仿真技术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仿真模型的构筑是微观剩余油仿真研究的关键,仿真模型应包含油气藏本质属性,并能反映油气藏主要因素间的逻辑和数学关系。该成果已有效应用于油田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