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萨尔图油田河流相储集层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萨尔图油田葡I组河流相储集层非均匀性复杂,在高含水后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剩余油。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组合是决定砂体非均质性质的主要因素,也是产生大量剩余油的根本原因。高弯曲河道剩余油分布与侧积体变化一致,呈侧积层和废弃河道遮挡的环形条带状。最外缘的废弃河道和点坝下游处剩余油富集;与注水砂体连通不好的点坝存在较多的剩余油;低弯曲河道与顺直河道水淹沿主流快速推进,河道边部形成继续分布的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从中、高含水期油藏的渗流特点出发。利用试井技术能求取地层径向渗流参效的特点。提出了研究剩余油分布的一种新方法.实现了井间剩余油的量化描述。应用该方法对太南油田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基本上摸清了太南油田目前剩余油的分布状况。为该油田调整挖潜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46  
李阳 《石油学报》2003,24(3):52-55
依据胜利油区河流和三角洲储层的岩性、物性、微观特征、渗流参数和动态信息,分别将该油区两种储层流动单元分为4类,建立了河流和三角洲流动单元模式.其中,流动单元E的储层物性最好,流动单元G、M为最佳储层和产层,流动单元P的物性最差.在特高含水期,流动单元G、M内剩余油相对富集,宏观剩余油多富集在流动单元接合部位、隔夹层处;对于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在韵律层上部富集;对于三角洲相储层多在韵律层下部富集.微观剩余油形式多样,有孤滴、薄膜、网状、斑状和连片状等5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濮城Es2段油藏为复杂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油藏产量递减大,含水上升快,注采系统适应性差,应用测井资料,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分析,沉积相分析,数值模拟及测井-沉积微相法,对该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采方法展开研究,剩余油挖潜措施实施后,增油效果十分明显,该研究对高含水期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岩心数据和取心井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流动带指标将孤东油田馆陶组3~6砂组划分为三类流动单元。通过研究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渗透率的对应关系,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预测剩余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的解释模型。该模型预测的剩余油饱和度和渗透率精度高,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剩余油分布位置的研究问题日益突出。目前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沉积相研究方法、测井研究方法,检查井研究方法,动态分析研究方法,数理统计方法、四维地震方法,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井间流动单元预测与剩余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微相、渗流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特征,结合储层的实际情况,选用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最大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等5个参数,综合应用岩性-物性划分法以及流动层指数划分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建立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E、G、M、P等4类流动单元模式。根据研究区内平面、垂向和井间流动单元分布,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5段剩余油气在馆陶组5段3层的东北部和中部相对富集。综合考虑井间流动单元排列方式和注、采井射开位置,建立了井间流动单元分布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剩余油气的空间分布,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气挖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常规测井资料,综合分形几何学和地质统计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应用正演井间分形克里格(Forwark Interwell Fractal Kriging)方法形成虚拟井,即虚拟井预测法。应用该方法研究了胡状集油田胡十二断块高含水期胡检1井区开发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试油成果符合率较高,说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多学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胡十二块油藏为解剖对象,探索了一套高含水期含水期剩余 油分布的多学科研方法。以储层地质学,地质统计学和油藏工程等为理论基础,采取由点到面,静动结合,多学科协同的研究方法,应用虚拟井预测方法研究了单井剩余油分布特征,分微相建立了不同的水淹模式;根据正演井同分形克里格方晨均质概念模型与示踪剂方法的有机结合很好地指示了井间剩余油分布情况;应用动态综合分析法,物质平稳地,水驱特征曲线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流动单元的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让纳若尔裂缝孔隙性碳酸盐岩油田Г北油藏储集层类型复杂多样,根据孔隙类型及其组合方式和不同孔隙组合的孔渗关系,将储集层划分为孔洞缝复合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和裂缝型4种类型,并实现了储集层类型的测井识别。孔洞缝复合型和裂缝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小,裂缝孔隙型和孔隙型同类型储集层之间动用程度差异较大,为了更准确地评价储集层动用的难易程度,优选了影响储集层动用程度的关键参数,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总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之比;孔隙型储集层为:储集层品质指数、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和基质渗透率。综合考虑基质和裂缝建立双重介质储集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以关键参数作为聚类变量,利用神经网络聚类分析技术,将4种储集层类型划分为6类流动单元。建立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拟模型,表征剩余油分布规律。根据剩余油研究结果,Г北油藏2013年投产8口井,初期日产油为周围老井的2.3倍。图12表5参10  相似文献   

12.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1油藏东部、北部被边水圈闭,西部、南部为岩性尖灭,属于构造-岩性油气藏,沉积主体主要为来自东北部无缘的末端扇沉积,含油砂体主体以末端扇的分流河道砂体和近水道漫溢砂体沉积为主。油藏内部构造复杂,含油区域多受断层封闭,但为一套油水系统。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油藏内部油、水分布变得异常复杂,控制和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较多,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结合测井、沉积相等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了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指出了油藏调整挖潜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沈95区块储层具有砂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注水开发效果差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精细的三维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该区块油藏数值模型,并对区块地质储量、压力、含水率及单井生产历史进行了拟合,地质储量拟合误差为4.2%,87%的单井历史拟合误差小于6%。研究结果表明,沈95区块剩余油主要受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断层的封闭性、井网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从纵向上来看,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的Ⅱ4—Ⅲ2小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现井网未波及区、断层封闭性较强地区及微构造高部位,多呈孤立状和条带状。  相似文献   

14.
文东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濮凹陷文东油田沙三中亚段低渗透储集层非均质性强,层间干扰严重,纵向水驱动用程度不均匀,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研究储集层的成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和黏土矿物特征,分析储集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论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在非主力层、断层附近及井网未控制的部位。图2表1参5  相似文献   

15.
文南油田文95断块区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随着中原油田开发程序的不断提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主力油层相继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油藏开发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井网不完善、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突出、注水效果不明显。为了适应开发阶段的需要,了解和掌握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和微观的空间颁由,确定其剩余油储量、剩余可采储量,是油藏下部挖潜的重要依据。文95块沙三中油藏是文南油田最早投入开发且开发效果最好的区块之一。在精细油藏描述地质模型上,对油藏的开发关况进行分析,充分利用油水井产、注两个剖面、C/O比测井资料、2高速井水淹状况分析评价,应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技术,将剩余油分布从定笥化到定经、可视化。通过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影响剩余油发布的地质和开发因素,对文95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3方面的研究;未动用或少动用的油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层内非均质形成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16.
水驱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的岩石物理依据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雯林 《岩性油气藏》2010,22(3):91-94,123
将中国东部老油田长期水驱开采中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换算成速度变化时,发现这种速度变化明显大于只计算水置换油时所引起的速度变化。根据这一特征,可利用地震资料来预测剩余油的分布。应用时间推移地震求取水驱开采前后两次三维地震的振幅差异时,由于突出了流体的地震响应差异,比直接应用常规地震油气检测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更为有效,而模型和实例也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一种利用时间推移地震进行叠前含油饱和度反演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更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油田的开发,井间剩余油分布比较零散和复杂,为了了解和掌握剩余油宏观分布规律,矿场采用了多种监测、描述剩余油的方法,井间示踪测试是其中之一.在对井间示踪测试原理分析,以及前期建立的示踪测试解释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井间示踪测试在油田剩余油分布描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与商业软件以及解析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拟合了示踪剂产出曲线,模拟了流场分布,掌握了油层内的非均质情况;依据示踪测试解释结果,调整地质模型,并拟合相关指标,确定了较准确的剩余油分布情况.鉴于目前注水存在的认识不清问题,认为进行示踪测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油藏动态模型及剩余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孤岛油田馆陶组河道砂储集层的研究表明,经长期注水开发,储层宏观、微观参数一般都随着油藏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不同类型的参数有各自的特征和变化规律。孔隙度变化幅度较小,渗透率变化较大。从总体上来看,注水开发进入高含水阶段后相对变化较快。利用孤岛油田大量的测井及岩心分析资料,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集层宏观、微观参数动态模型,研究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建立了孤岛油田河道砂储层油藏不同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为孤岛油田馆陶组油藏挖潜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码头庄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及其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超 《岩性油气藏》2012,24(2):111-116
以码头庄油田庄2 断块为研究对象,利用熵权算法求取非均质综合指数,以表征储层非均质特征; 运用非均质综合指数建立储层非均质模型,分析储层层内、层间、平面和空间非均质性,探讨其与剩余油 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小层内非均质程度有较大差异。在各沉积微相中,滨浅湖砂坝呈较弱非均质 性;水下分流间湾呈强非均质性;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呈中等偏较弱非均质性;前缘席状砂呈强非均质 性。各小层层间非均质性呈中等-较强程度。平面上,非均质综合指数等值线主要呈北东、北西向展布, 总体呈中等平面非均质性。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和长期注水开发等因素影响了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主 要分布于呈弱非均质性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