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氢是可以代替石油的新能源。贮氢合金是将来氢能的运输和贮存材料,现在正在开拓各方面的应用领域。表1列出了贮氢合金的应用系统,按其功能大致有能转换功能和选择反应功能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2.
雷超  李韬 《发电技术》2021,42(2):207-217
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因其绿色、灵活、来源广泛等特点,将在可再生能源占主导的未来能源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决定氢能产业大规模发展的核心是实现低廉、高效的原料来源和储运。为此,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储氢运输2个方面,对实现氢能清洁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欧洲和日本作为氢能利用的领先国家在氢能发展方面的一些思路与进展,也对氢能的成本因素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我国氢能发展的趋势,对于未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以下建议:建立健全法规与政策体系;重视氢源供应及储运的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各类氢能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航天工程、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氢能已经纳入我国能源战略,成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战略选择。液氢的制取是氢能利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氢能利用的经济性和可行性保障。简要介绍了氢液化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大型氢液化(LHL)的方法、循环及装置。在比较不同时期氢液化方法和氢液化装置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大型氢液化装置的发展方向,包括提高压缩机、膨胀机和换热器等主要系统组件的效率,采用混合制冷剂自复叠预冷的高效液化循环以及两相膨胀机代替节流阀的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氢能体系是近年来国际上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十分活跃的科学研究领域。在氢能体系的总设想中,利用太阳能、核能、地热、风能等某些一次性能源,分解水制取氢,氢作为干净的人造燃料(在体系中成为二次能源)加以贮存、输送或直接投入工程应用。图1是氢能体系示意图。人们所以选择氢作为二次能源(又称载能体),一方面因为氢的发热值高(低热值为33.9千卡/公斤),约为汽油热值的三倍,而且燃烧的产物是水蒸汽,无污染;另一方面,氢的贮量丰富,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氢源。因此科学家们预言,到廿一世纪,氢将成为主要的供能方式。可是,如果没有一种方便的贮存氢气的办法,氢就不可能作  相似文献   

5.
氢能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清洁的绿色新能源,已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传统的储氢材料存在吸放氢动力学差和释氢温度高的缺点,不利于使用.综述了纳米结构和离子束技术对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指出纳米化以及离子束改性是改善储氢合金动力学特性和释氢温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新能源科学领域中,氢燃料是公认的清洁能源,但目前人类获取纯氢能的方式主要靠化石燃料,氢能取代化石燃料本身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弱温室效应,但是制造氢能源又需要耗费化石燃料,为氢能源的普及利用造成难解。因此,要想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离不开分解水制氢这一方式。以水为原材料制造氢气各种各样的缺点,比如辅助材料成本太高、反应能量要求太高、合成催化剂不能在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材料     
正欧委会计划2020—2024年安装6GW可再生能源制氢装置欧委会提出关于整合能源系统和使用氢能源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方案,以实现2050年的气候中立目标。欧委会希把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氢能作为优先事项,在可再生能源不足的情况下,使氢能发挥支撑能源系统的作用,成为可再生能源的专用储存库。具体步骤包括:2020—2024年,安装容量至少为6GW的氢电解装置,并仅使用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8.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氢的存储是目前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储氢合金、碳质储氢材料、络合物储氢材料、改性四氧化三铁储氢材料等数种储氢材料的发展现状,简单介绍其储氢机理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新的含能体能源,但是要利用氢能必须制备氢能和储运氢能,氢的规模制备是氢能应用的基础,氢的规模储运是氢能应用的关键,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途径和最佳表现形式,三方面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使氢能迅速走向实用化,目前国内外主要从事氢能的规模制备和氢能的规模储运的开发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迎接氢能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氢是解决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最好新能源。建议在大型水电站建立氢氧站,并运用其它方法制氢,努力使氢能得到全面应用。  相似文献   

11.
氢仅占地球大气层组成的千万分之五(0.5ppm,1ppm=1×10-6),但是它成为未来汽车燃料的可能性却越来越大。2003年2月17日英刊《化学与工业》发表专题报告,主要内容为:美国未来5年氢燃料计划将投资7.2亿美元;计划将使美国燃料选择更加实际和廉价;氢能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最大的挑战是氢燃料的基础设施。通过该文可以了解美国氢能计划的最新动态,现将主要内容摘要于下: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同时,我国金属储氢材料产销量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储氢材料产销国。氢气产量和储氢材料产销量两项世界第一,为我国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快迈入氢能经济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本刊从从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氢气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2010年年会上获悉,就"氢能"利用的一系列问题业界专家学者激烈争辩、分歧难消。  相似文献   

13.
发展氢能、实现能源多元化、保障能源安全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全球合作开发氢能源促使全球向“氢经济”顺利过渡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氢能的研发工作,氢能在中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也正在制定氢能路线图,预计分两阶段即到2050年过渡到氢经济发展阶段,“氢经济”离我们不远了。氢能经济的实现除依赖政策的支持和技术进步外,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C&S)体系研究又是制定标准及规范的前提与基础,是解决标准协调性、配套性及避免重复与…  相似文献   

14.
<正>可持续、高效率的规模制氢技术的开发,已成为"氢经济"时代的迫切需求——氢气能量密度高、清洁环保,燃烧后生成水无任何污染物,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氢能与现有能源系统匹配和兼容,能方便、高效地转换成电或热,有较高的转化效率;氢还可以转化合成甲醇或氨等大宗化学品,受到工业界极大关注。随着氢能利用技术渐趋成熟,有望取代现有石油经济体系的"氢经济"时代,正在一个又一个相关技术的突破中逐渐向我们靠近。  相似文献   

15.
由国际氢能协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太阳能协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环境科学会、中国太阳能宇航学会主办的第十三届世界氢能大会 ,2 0 0 0年 6月 12日~ 6月 1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到会的 16 3位代表来自 32个国家和地区 ,大会收录论文 2 30篇。会议分六个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一、过渡到以氢为主的能源系统 ;二、氢的生产技术 ;三、氢的运输和储存 ;四、氢的利用技术 ;五、材料和安全 ;六、基础理论第十三届世界氢能大会在北京召开@万景龙  相似文献   

16.
钢氢脆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在熔铸、热处理、焊接、电镀过程中会有氢渗入,氢能诱发裂纹,使塑性降低,致使材料提前断裂。确定材料氢脆方法有物理检测法、化学检测法和力学检测法三类,物理检测法利用氢渗入材料加热后氢能释放的原理来确定材料渗氢的程度和速率,有压力氢探测仪、真空氢探测仪和劳伦斯测氢仪等,真空氢探测仪和劳伦斯测氢仪由于价格昂贵应用受到限制,后者在航空工业中已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氢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生物制氢在氢源的开发、制氢源的开发和制氢技术中的不断拓展,高密度固体储氢材料的进一步研发,以及受燃料电池研究的驱动,氢能系统已经成为洁净能源研究的热点。综述了氢能系统中氢源的开发和制氢、储氢、输氢以及氢能利用5个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明确这些技术领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及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氢能是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清洁能源,其替代传统能源的"氢经济之路"十分值得期待。氢能资源丰富、储量大、热值高,具备清洁、高效和大规模应用的特点,可实现能源循环利用,氢能极有可能成为理想能源的终极之选。在当今全球能源体系中,以煤炭、石油等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占据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80%以上,按照目前的采储比,这些传统石化能源可供人类开发使用的年限不足120年,因此开发替代能源是未来能源安全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传统汽车一直使用的是石油等化石燃料,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其储藏量和可开采量资源正面临枯竭,加上化石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采用混合动力、乙醇燃料、氢燃料等作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必将成为未来汽车主流的发展方向。新能源汽车动力源方面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正"推广天然气掺氢清洁燃料,将成为化石能源向氢能经济过渡、加速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可行方案,既缓解气荒,又大幅降低NOx等污染物排放,还为规模化氢能利用提供技术储备。"近日,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斌对记者表示。"随着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制氢、核能制氢、分布式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