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讨论了方案组合法的配棉思想,建立了方案组合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在确定选用原料混合比的同时考虑了原料在抓包机上的铺放要求。由于模型中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详细研究了求解该模型即确定选用原料混合比的枚举算法。研究表明,采用枚举法组合的方案更加全面,评价后得到的最终方案是全局最佳方案,但枚举法计算量十分庞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计算机配棉技术的发展概况,分析了纺织企业用计算机进行配棉的必要性;通过实践对比,概括了计算机配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总结了早期配棉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开发新型配棉系统应具备的特点;最后指出了纺织企业采用计算机进行配棉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4.
5.
探讨计算机配棉系统的发展与应用。介绍了计算机配棉系统概念和应用发展历程。阐述了计算机配棉系统的设计流程、组成和功能特点及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前景。认为:计算机配棉系统可以弥补人工配棉的人为误差,稳定生产,保证产品质量,降低配棉单价,指导原料购买策略,为企业快速开发新产品、降低成本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仍需提升配棉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以适应实际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7.
探讨公检原棉计算机配棉系统在纺织厂的应用。介绍了计算机配棉系统的使用背景、构成和特点。阐述了公检原棉计算机配棉系统的运行流程和系统功能。对应用计算机配棉系统后的纺纱质量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指出了计算机配棉系统在运行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认为:使用计算机配棉系统配棉效率高,纺纱质量稳定,可节约配棉成本;同时操作简单、数据处理规范方便、系统功能强大,综合信息共享,有利于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人工配棉与计算机自动配棉存在的问题,简述了计算机辅助配棉的实用性及其优越性;对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配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分析计算机配棉系统配棉及预测成纱质量的效果。介绍了计算机配棉系统的功能,分别选取马克隆值和长度(方案1)及马克隆值、长度和纤维整齐度(方案2)为参数进行配棉及纺纱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方案1的预测理论数据与实际生产数据误差较大,而方案2的误差明显减小,生产出的成纱质量符合使用要求。认为:根据原料情况合理设置计算机配棉系统的棉包分类分组方能取得理想的成纱质量预测结果,如能综合考虑设备、工艺等因素,计算机配棉系统的预测结果会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0.
国内的配棉方法历来采用“分类排队法”,主要控制(1)不同品种,不同纱支混合棉的平均品级、平均长度;(2)队与队之间原棉性质的差异,队数和混用百分比;(3)各队接批时原棉性质差异和混合棉平均值差异.国外采用的“均质配棉”(2)意指取相同或接近的原棉某种特性作为混棉选择依据的配棉方法.以长度为主的均质配棉,就是控制纤维长度变异系数(CV%)的配棉方法.其优点是 相似文献
11.
介绍钢丝、钢丝绳力学性能集散式自动测试技术。通过在试验机上安装具有智能化功能的测量装置,对试验数据进行自动测量和采集,并将试验数据自动传送到服务器进行处理,最后自动生成试验报告。结果显示,集散式系统的实施使拉力试验工作效率提高了40%;扭转和弯曲试验工作效率提高了15%;试验报告判定工作效率提高了30%,同时实现了试验数据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2.
14.
15.
沙生灌木纤维基材是沙生灌木原料应用的新领域,是治理荒漠的新型植生带.简介植生带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介绍沙生灌木纤维基材的原料、生产工艺和优点. 相似文献
16.
指出固定式拉丝模由于存在诸如钢丝出拉丝模口上卷筒时切线方向与模子不同心 ,钢丝表面局部酸洗不净、磷化不好、润滑不良及冷却效果不佳等因素时所造成的拉丝模非正常磨损给钢丝尺寸精度和力学性能带来的影响。旋转模可方便地消除这些影响。针对目前旋转模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7.
花生中含有大量油脂,因为这些油脂均属于不稳定的油脂范畴,所以常常会导致花生尤其是油炸花生出现油脂氧化酸败(以下简称氧化酸败)、变味等问题。然而,由于没有专业的研发技术,无法合理使用抗氧化类食品添加剂,使得很多企业难以解决这一特性所诱发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直接制网设备中,大量采用的是压电式喷头。本文介绍了压电式喷头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讨论了在设计制网机时针对压电式喷头所采用的一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岩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4(1):19-22
红外光谱仪已广泛地应用于宝石研究与鉴定, 其中直接透射技术使用最广泛. 通过介绍郎勃特-比尔定律, 分析了采用直接透射技术测试宝石红外光谱的影响因素, 对测试方法的选择、光谱的分析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着装实验证明,当服装肩部袖片与衣片连为一体时最便于上肢及肩部活动,所以连身袖在服装款式中应用很广泛,尤其在休闲装和运动装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