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要求继电保护提高自身性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安稳控制的优化协调。提出面向区域电网安全稳定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概念,该系统在传统保护配置的基础上,设置基于信息共享的站域保护控制和广域保护控制。介绍了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的架构及功能配置,对比分析了其与现有保护、广域保护的性能,给出应用功能示例。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可作为今后智能变电站建设的应用方案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目标,安排了2批47座新建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至2011年底,智能变电站试点项目已经竣工投产41座。对已投运的41座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采用的关键技术及设备情况进行介绍,梳理试点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总结设计建设经验,对后续智能变电站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设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智能变电站作为变电环节中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受到了电力行业重视,迎来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智能变电站仍处于技术发展阶段,不同技术路线的新设备的同时应用产生的通信与接口问题很多。阐述了北京市第一座100kV智能变电站的智能化设备升级调试过程中出现的装置异常及通信异常告警失灵等问题,并对比传统保护产生异常告警信号的方式分析得出了故障原因与解决方案,对智能变电站的检修与运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智能电网6个环节信息交互的关键"支撑点"。系统研究了智能变电站站内信息网络、智能变电站与调控、运检端的骨干通信网络和智能变电站与配、用电侧的终端通信网络,提出了站内信息网络结构简化技术路线和骨干、终端通信网框架建设方案,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研究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下一步示范工程的设计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按照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系统高度集成、结构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适用、经济节能环保、支撑调控一体"的指导思想,结合重庆大石220kV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试范工程的特点,在设备集成技术和优化布置方案方面开展研究,明确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中一、二次设备的设计原则,提出采用隔离式断路器、气体绝缘开关柜、气体绝缘母线、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集装箱式设备的设备选择方案,给出大石变电站主接线及总平面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对站内采用高度集成化的设备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以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详述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对二次设备的技术要求,提出在目前常见的电气主接线形式下,监控系统设备、电能计量设备、故障录波设备及同步相量测量单元(phase measurement unit,PMU)设备的集成方案,进一步探讨了监控系统的功能。按照双母线接线和3/2接线形式的继电保护配置情况分别对继电保护设备的集成方法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监控系统、继电保护等二次设备集成方案进行比较,给出了推荐的集成方式,考虑到采样测量值(sample measuredvalue,SMV)报文占用带宽的计算、二次设备装置背板光纤端口安装密度、屏柜空间等影响设备集成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设备集成时应重点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整体设计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框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外部运行管理需求和内部自身发展需求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与功能特点,制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并论述了智能变电站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工程设计与施工工艺和标准制定与运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课题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对大量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测试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集成测试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一种基于测试平台的智能变电站集成测试模式。新模式通过提升测试装置水平,简化部分测试流程,达到提高集成测试效率的目的。通过对集成测试的需求分析,以基于电网静态故障仿真的闭环测试为基础,扩展性、开放性、自动化测试为设计目标,设计了一体化集成测试平台的系统架构,并提出了具体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9.
智能高压设备是智能变电站的基础,而研发智能高压设备的基础是对变电站一、二次设备集成技术的研究。分析了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整合状况,简要论述了传感器及智能组件的应用集成原则。基于实际工程标准及发展趋势展望,归纳提出了涉及变压器、断路器、气体绝缘开关(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等主要一次设备与传感器、智能组件和电子式互感器的优化集成方案。智能组件通过传感器和电子式互感器与一次高压设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使高压设备具备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的智能特征,有助于智能变电站远期物理形态的影响和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负荷的不断增加,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我国的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结合青岛110kV文阳路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实际,对智能变电站建设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实际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三层两网"结构,对不同电压等级的组网方式进行讨论,确定不同电压等级分别组网的方式;根据组网方式,对各类保护配置做了具体分析,得出主变保护均采用直采直跳方式,闭锁备自投、跳母联分段开关均采用网跳方式,非电量保护装置就地配置硬接线动作于主变各侧开关;线路保护、母线保护采用直采直跳配置;低频低压减载保护及备自投装置采用网采网跳的配置方式,智能变电站能实现备自投装置的自适应运行。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业交换机数据交换延时的不确定和不明确,使得过程层组网方案不能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的保护系统。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媒体访问控制(MAC)核仿真技术,设计了具有延时明确和等间隔数据交换特点的数据交换装置,取代工业交换机组建过程层网络,不仅可以实现过程层采样数据的共享,还可以简化保护系统采样网络的结构。同时,描述了数据交换装置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电网得到迅速的发展,不管是从范围还是运行工作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大量的综合自动化电力投入国家电网的运行工作上。但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电力系统中的各种故障、大面积地区的停电事故等,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电网安全造成了威胁。就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提高电力系统自动化管理的水平和安全。  相似文献   

14.
集装箱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造体系,在建造效率、经济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以110 kV户外AIS变电站为例,分析变电站各类生产用房的空间需求,将集装箱建筑概念引入变电站设计中,实现变电站建筑物集装箱化;并进一步从集装箱的力学性能、空气调节功能、材料耐久性能等方面论述了变电站集装箱建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智能电网是电力、控制与信息结合的新技术领域,其通信网络建设,尤其是在电力配电网段的建设,是目前的重点和难点。文中从工业控制角度讨论了智能配用电网的通信需求,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设计应考虑的技术适应性问题和定制改造方向。讨论了现有局域工业通信技术和广域电信技术的标准体系,提出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应参考电信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网络设计关键点。进一步讨论了智能电网信息通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深度融合的信息结构。讨论了电力公司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的工程建设路线,提出了"专网"与"公网"的建设原则。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新思路,即以学习掌握工程应用设计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根本目的,重点掌握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通过变频调速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及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对四川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巨大影响,致使多座变电站停运,许多变电站设备遭破坏。根据5.12汶川地震变电站震害资料,分析了变电站中的主要建筑物、构支架及电气设备地震损坏机理,对建构筑物及主要电气设备提出了抗震设计原则及设计建议;通过对8度区的某750kV变电站主变压器的抗震计算,说明位于高烈度地震地区的变电站主要电气设备易发生破坏。在此基础上,建议对设备与其基础或支架的连接应经计算确定并选择合理的连接方式,并根据工程实际选择抗震性能较好的电气设备,提高设备的抗震能力和水平,以保证变电站内的电力设施达到"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19.
刘媛 《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52-153,173
在人类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历史变革期,各大国都把军事战略情报工作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础部分和国家安全的支柱,是影响国家安全和筹划、指导战争全局的重要依据。新时期军事战略情报在获取手段、研究内容、分析的方法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新时期军事战略情报的变化情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的经历分析了该校教学管理的情况和特点,分析了该校院系设置和教学资源情况、学生课业管理情况、课程设置、开课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